【一週E書】為什麼一個國家要刻意製造自己被其他國家欺凌歧視的假證據呢?
Photo Credit: Max Pixel

【一週E書】為什麼一個國家要刻意製造自己被其他國家欺凌歧視的假證據呢?

文/犁客

1972年,李小龍的電影《精武門》在港台大大轟動,原因不只是小龍哥精悍的肌肉和帥爆的雙節棍,還在於小龍哥飾演的陳真,在片中狠狠地教訓了欺壓中國人的日本人(包括看起來就一臉奸相的翻譯)。

故事的背景是1910年代,陳真因師父霍元甲過世而回到上海日本租界的「精武門」武館奔喪,日方派人扛著「東亞病夫」的牌匾前來挑釁,嘴臉望之生厭。《精武門》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或許不是陳真最後與日方虹口道場幾名大將的對決,而是他單人扛著牌匾到虹口道場、用迷蹤拳和雙節棍打翻一票人、逼翻譯吃了「東亞病夫」幾個字、回程時看到公園外頭掛著「狗與華人不得入內」的告示牌、直接一腳把它踼爛的橋段。後來陳真意外查出霍元甲並非病逝,而是被日本人毒死,與虹口道場的衝突也日漸升高,最後大戰自然不能不打。

從劇情的編寫看來,《精武門》雖然情節不複雜,但編劇羅維和當時沒有列名的倪匡,其實有些巧妙安排;由上述的簡介可以發現,編劇慢慢地把原來「為師父奔喪」的「家恨」,透過日方各種行徑提升為「國仇」,陳真在片中「替中國人出一口氣」的國族主義大爆發自然獲得大多數觀眾認同。況且,當時台灣正處於前一年退出聯合國、指稱聯合國「排我納匪」的疑懼與憤怒當中,《精武門》凝聚的愛國情感相當驚人。

身兼編劇、導演、武術指導與小說家數個身分的徐皓峰,在《刀背藏身》裡提過,政府大力支持武術的原因之一,在於清末遭受列強侵略後,發展新科技一時三刻趕不上別人,所以刻意將傳統武術神化、推為「國術」,讓大家覺得「我們也有不輸外國人的東西」。這個招式相當有效,甭說1972年的《精武門》,一直到新世紀的功夫電影裡,都還常用這個招式。

當時中國遭列強瓜分,在租界裡的中國人當然是被歧視的;仗勢凌人的外國人肯定是有的,但倪匡提過「東亞病夫」那個橋段是他虛構的,而公園外的那塊告示,其實也不是真的。但奇妙的是,那塊告示成了一個揮之不去的傳說,雖然一直以來都有人駁斥說那塊告示並不存在,但從1950年代開始,上海博物館裡就收藏了一塊這樣的告示,直到1989年博物館搬遷時,館員才知道這塊告示是仿製品。

許多博物館擔心真品受損,所以會展出仿製品;但這塊告示其實不是仿製品,它徹徹底底就是個刻意做出來的偽造物。有個相當明顯的疑點:這塊告示牌上用的是簡體字,不大可能出現在1910年代的上海告示牌裡。

為什麼一個國家要刻意製造自己被其他國家欺凌歧視的假證據呢?

這牽涉中國為了鞏固人民的國族印象,所做的種種努力(包括欺騙自己的國民);而國族主義衍生出來的「想要討公道」的心態,則成了現今中國在國際場合上各種作為的基礎,大至外交場合拍桌罵人,小至認為西方節目調侃中國遊客就是「辱華」,或者,玩線上遊戲時聽到「Taiwan Number One!」就會抓狂。

要了解這些,可以讀讀《滾出中國》。

平心而論,這本書寫得相當中肯。既沒有迴避中國想要從被瓜分的過往中走出來的心理脈絡,也沒有扭曲目前中國在國際當中的誇張行徑。

不過,這書還是進不了中國。

身為一個會武術的哲學家,小龍哥如果仍然在世,不知對此會有什麼看法?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

每週電子書最新訊息:

  1. 【一週E書】你要能達成共識的說理能力,還是要超越邏輯的說服能力?
  2. 【一週E書】為什麼少1元?你百思不解的題目,有人一語道破
  3. 【一週E書】在離別的季節,回頭看看失去的風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