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元宵節:偷別人家的燈沒事,吃蝌蚪羹是流行?
文/李開周
正月十五那天晚上,皇帝帶著太子、嬪妃和太監、宮女登上宣德樓,親自觀賞潘樓街的棘盆燈和御街的菩薩燈。
在宣德樓的下面,在潘樓街的北側,在棘盆燈的對面,臨街建有幾十座看臺,看臺上坐著宰相、副相、樞密使、六部尚書以及他們的家眷。皇帝在宣德樓上觀燈,這些大臣在樓下看臺上觀燈。
低級官員和黎民百姓沒有看臺,在街上挨挨擠擠地觀賞,將潘樓街和御街擠得水泄不通。那些有先見之明的聰明人兼有錢人為了觀燈方便,提前十幾天就在臨街的酒樓上訂好了位置,一邊看燈,一邊與親朋故交吆五喝六地飲酒。其他人想訂座位也來不及了,所以《新編醉翁談錄》云:「都人欲為夜宴,而絕無可往處,人多故也。」燈展期間想找一家餐廳吃飯都找不到位置,因為早被別人預訂一空了。
因為有皇帝與民同樂,故此潘樓街和御街的燈展是全城最盛大的。可是皇帝容易犯睏(上早朝必須早起,因而也必須早睡),到了三更(午夜)就回寢宮休息去了,所以潘樓街和御街的燈展也會早早地結束。如《東京夢華錄》云:
至三鼓,樓上以小紅紗燈球緣索而至半空,都人皆知車駕還內矣,須臾聞樓外擊鞭之聲,則山樓上下燈燭數十萬盞一時滅矣。
到了半夜十二點,從宣德樓上忽忽悠悠升起一盞小紅紗燈,在底下觀燈的市民瞧見了,知道皇帝他老人家要回寢宮了。過了一會兒,又聽見一聲響鞭,啪,這是暗號,說明皇帝已經離開,於是幾十萬盞花燈同時熄滅,燈展宣告結束。
大家不要失望,這裡的燈展結束了,其他地方才剛剛開始。毫無睡意的百官和百姓轉移戰場,前往相國寺、大佛寺、保真宮、醴泉觀、馬行街、牛行街……因為這些地方也有燈展,而且會一直持續到天亮。
京城燈展如此熱鬧,小偷小摸實難避免。我們看宋話本,常能見到燈展期間丟失首飾、丟失錢包、丟失孩子、丟失家眷的故事。至於《水滸傳》中東京燈展,梁山好漢進京遊賞,導致李逵大鬧東京、殺傷人命,雖為小說家言,也不是不可能發生。
為了賞燈人眾的財產及生命安全,開封府的官員實在是想盡了辦法。
首先是防火。宋時沒有消防車和高壓水槍,只能靠雲梯、火叉、鉤槍、水桶來滅火,故此在每一處燈棚旁邊,均設雲梯一架、巨桶一只、鋪兵(消防員警)若干名,桶中滿貯清水,以備滅火之用。
其次,為防兒童走失,開封府各大坊巷均在社區之內搭設「小影戲棚子」,讓小孩子觀看。當時沒有動畫片,影戲藝人借助燈光、手勢、紙人和皮影在布景上投射出簡單有趣的動畫,確實能吸引小孩圍觀,使他們不至於到處亂跑,被壞人拐走。
再其次,開封府頗為重視殺雞儆猴的作用。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潘樓街展出棘盆燈的時候,「開封尹彈壓幕次,羅列罪人滿前,時復決遣,以警愚民。」在人群裡搜出竊人錢財的小偷和調戲婦女的流氓,當即拉到燈棚前示眾,或打板子,或處徒刑,讓那些蠢蠢欲動的壞蛋知道刑罰的厲害和做惡的後果,從而懸崖勒馬,不敢再為非作歹。
有必要補充說明的是,有些地方對於特殊的偷盜行為,比如說偷拿別人家門口的花燈,官府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般不會施予刑罰。
《歲時廣記》第十二卷記載:
亳州社里巷小人,上元夜偷人燈盞等,欲得人咒詛,云吉利。都城人上元夜一夕亦如此,謂之「放偷」。……一云偷燈者生男子之兆。又《本草》云,正月十五日燈盞令人有子,夫婦共於富家局會所盜之,勿令人知,安臥床下,當月有娠。
在安徽亳州,市井小民[5]在元宵節晚上偷別人家的燈盞,不為別的,專為挨罵,據說丟燈人家罵得愈狠,對偷燈者愈吉利。京師開封府也有這個習俗,官府不管不問,謂之「放偷」。有人說,正月十五偷花燈,可以治癒不孕不育。按照《本草》[6]上的說法,元宵節偷燈,將來能生兒子。曾有一對多年沒能懷孕的夫婦,兩口子在正月十五那天晚上聯手「作案」,他們知道某員外府上布置燈展,前去參觀,偷了一盞燈,回家藏到床底下,沒出正月就懷上了孩子。
元宵節的美食
《歲時廣記》第十一卷記載:
京人以綠豆粉為蝌蚪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撚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皆上元節食也。……上元日有「蠶絲飯」,搗米為之,朱綠之,玄黃之,南人以為盤飡。……上元日食焦䭔,最盛且久。
由此可見,蝌蚪羹、圓子、鹽豉湯、蠶絲飯、焦䭔,均為元宵節的節令食品。
「蝌蚪羹」是用綠豆粉做的,之所以名曰「蝌蚪」,是因為它的形狀很像蝌蚪。
宋朝人發明了無數種象形食品,蝌蚪羹應該算是做法最簡單的一種。有多簡單?聽我道來。
綠豆用水泡透,在石磨裡磨成稀糊,端到鍋邊,舀到甑[7]裡,用手一壓,綠豆糊從甑底的窟窿眼兒掉下去,啪嗒啪嗒掉入水鍋,先沉底,再上浮,兩滾煮熟,笊籬撈出,沖涼,控水,拌上鹵汁,拌上青菜,就可以吃了。甑底的窟窿眼兒是圓的,所以漏下去的那一小團一小團的麵糊也是圓的;它們漏下去的時候勢必受到一些阻力,藕斷絲連,拖泥帶水,所以每一小團麵糊都拖著一條小尾巴。圓腦袋,小尾巴,像不像小蝌蚪?當然像。所以宋朝人管這種食物叫蝌蚪羹。
「圓子」的做法在《歲時廣記》中已有簡介:「煮糯為丸,糖為臛。」糯米粉團成小圓球,用糖做餡,滾水煮熟。很明顯,宋朝的圓子就是今天的湯圓。
宋朝的湯圓並不總是用糖做餡。據《武林舊事》第二卷〈元夕〉一節記載,南宋杭州元宵餐桌上的美食既有「乳糖圓子」,又有「澄沙團子」,前者是糖餡湯圓,後者是豆沙餡湯圓。當然,豆沙餡也是要放糖的。
「鹽豉湯」的做法在《歲時廣記》中也有提到:「鹽豉、撚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鹽豉」即鹹豆豉,「撚頭」指的是油炸短麵條,俗稱「炸手指」,又叫「麻花頭」,「雜肉」則是摻雜肉類的意思。將鹹豆豉、炸手指配上肉類一起燉煮,就成了鹽豉湯。事實上,鹽豉湯在古代中國源遠流長,非常普及,它有很多種做法,換句話說,豆豉可以和很多種食材相配煮湯。以豆豉為主料來煮湯的烹調方式目前在中國大陸已經絕跡,倒是在東鄰日本和韓國發揚光大──鹽豉湯曾經傳入日、韓,後來分別發展成為味噌湯和大醬湯。
「蠶絲飯」實際上就是米粉,很細的米粉,狀如今日之米線。不過這種米粉在加工之時用天然顏料染了色,有紅、有綠、有黑、有黃,下鍋煮出來,盛到盤子裡,五彩繽紛,很喜慶。
註釋
[5]即引文中的小人。
[6]宋朝有很多版本的《本草》,並非明朝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
[7]古代蒸飯的炊具,狀如瓦盆,底部有很多小孔。
※ 本文摘自《逛一回鮮活的宋朝民俗》,原篇名為〈燈展期間的安保工作〉,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