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youtube影片截圖

當《哈利波特》成為哲學教材:鄧不利多珍視的自我理解

文/格雷戈里.巴沙姆;譯/王冠中

哈利的自我理解之路非常迂迴曲折,而他也經常和自己的自我認同感在拉扯。還記得《消失的密室》結尾嗎?哈利驚覺自己和佛地魔擁有許多共同特質,包括罕見且有些邪惡的爬說嘴(Parseltongue)能力。想起了分類帽差點要把自己分配到史萊哲林,而非葛來分多,讓哈利懷疑自己的性格是否也有黑暗面。但鄧不利多教授向他保證,指出哈利的行為和佛地魔非常不同,又說:「哈利,我們的選擇,遠比我們的才能,更能呈現出我們的真實面貌。」[1]哲學家兼波特學者湯姆.莫里斯(Tom Morris)適切地將之描述為「哈利.波特系列中最重要的哲學洞見之一。」[2]

鄧不利多的意思是什麼呢?什麼是選擇?選擇和能力有何不同?我們的選擇是否真的比我們的才能更可以代表我們的為人?

選擇

「選擇」是哲學家大量撰文探討過的主題。最早探究這項議題的其中一位哲學家就是亞里斯多德(西元前約 384-322),他在著作《尼各馬可倫理學》裡詳細區別了「選擇」(古希臘文為 prohairesis)與其他相關概念,例如希望、慾望、情感、和自願的決定。他總結道,選擇是對於在我們能力範圍內的事物一種「深思熟慮後的欲求」。亞里斯多德指出,選擇「在測試性格上是比行動更好的指標」,而鄧不利多類似的評論,或許也是對亞里斯多德這項著名探討的共鳴。[3]

哲學家指出,「選擇」被用在許多不同層面上。有時選擇指的是純粹的內在思考過程,一種決定的行為,但未必會有明顯的外在行動。若有人說:「跩哥.馬份選擇要殺害鄧不利多,但到最後他無法讓自己去完成此事」,他在這裡說的「選擇」就是單純的內在運作。[4]這種選擇稱為「內在選擇」

有時,「選擇」指的不是內在思緒的決定,而是根據推測的各種方案所做出的外顯實際行動。[5]若說:「鄧不利多在年輕時做了一些很糟的選擇」,這裡說的「選擇」就屬於這第二類的範疇。這種選擇稱為「行為選擇」

還有第三類的選擇是結合了內在與外在的元素。可參考德國哲學家伊曼努埃.康德(1724-1804)提出的知名範例。店家 A 和店家 B 都選擇不欺騙顧客。店家 A 這麼做是因為他害怕被抓去坐牢。店家B這麼做擇是因為他是老實人,而且想要做正確的事情。所以說,店家 A 和店家 B 做的是同樣的選擇嗎?不是的,康德表示:店家 B 的選擇和店家 A 不同,而且在道德上也更有價值。[6]在這情境裡,店家B的選擇有三個可分辨的層面:內在的決定行為(決定不要欺騙顧客)、可觀察的外在行動(誠實地與顧客往來)、和內在的動機(誠實地對待顧客,因為這是對的事)。在這第三類的「選擇」中,我們無法真的知道一個人做了什麼樣的選擇,除非我們得知這人在做這事背後的動機。這個第三類最複雜的選擇稱為「動機選擇」

我們的選擇會透露多少訊息?

在確定各種不同選擇的定義後,我們可以來詢問鄧不利多的評論是不是對的。也就是說,相對於才能,我們的選擇最能透露出「我們的真實樣貌」。[7]

很顯然地,內在選擇本身大概沒能告訴我們多少關於真實的自己。例如,達力.德思禮決定要放棄甜食,光是這件事本身並無法讓他(或我們)更能洞察他的性格,除非我們知道他為什麼要放棄甜食,還有他這個決心能否堅持一段時間,諸如此類的。

同樣的,行為選擇也無法透露許多關於我們內在自我的部分。如同亞里斯多德提醒我們的,性格是一種確定的意向──是一種習慣,而非個別的行為。雖說妙麗.格蘭傑偶爾會不遵守規範(例如在協助組織鄧不利多軍隊時),但這並不意味著她就是破壞規定的慣犯。此外,康德提出的兩個店家範例也表明了,一個人的外顯行為並無法告訴我們他或她的內在動機。在波特系列當中,這一點很巧妙地呈現在賽佛勒斯.石內卜的性格中。對外在的觀察者來說,石內卜的行為經常看起來像是佛地魔忠心的追隨者會做的事。然而,到最後,我們才了解到,石內卜真正忠誠的對象是鄧不利多,以及對莉莉.波特的回憶。

最能透露性格的選擇,通常是動機選擇。動機選擇傳達出的訊息,比內在選擇或行為選擇更多。動機選擇不但透露了我們做了什麼選擇(心智上),也透露了我們做該選擇的動機,以及我們是否有力量和決心實踐這選擇。鄧不利多在《消失的密室》結尾盛讚哈利,並表示選擇比能力更能呈現真實性格,他所說的可能就屬於這最複雜的第三類選擇。鄧不利多所指的選擇(例如哈利決定冒著身命危險進入密室拯救金妮.衛斯理)並非單純是哈利的內在選擇,或單純是哈利的外在行為。鄧不利多讚賞的是個整體:a哈利的決定;b為了救金妮.衛斯理而進入密室;c儘管有阻礙和已知的危險,他仍採取了行動。從這層面來看,哈利的選擇的確透露了許多關於其性格的訊息。

會不會有動機選擇也沒能透露我們真實性格的案例呢?當然有。對於小事的選擇就是,例如從霍格華茲特快車的餐車上挑選南瓜派而非大釜蛋糕(Cauldron Cake),並不會告訴我們關於你更深度內在的訊息。更重要的是, 假如我們搞錯了自己在做某個選擇時的真實動機,或者沒弄清楚該選擇的真實本質或價值,我們的動機選擇不僅沒能透露訊息,甚至還可能全然欺瞞。在自身巨大的自我欺騙潛能下,威農.德思禮可能會認為自己如此寒酸對待哈利的背後動機是為了哈利好,保護哈利不受魔法這「古怪事物」影響。但如果他的真正動機是想懲罰哈利,因為哈利擁有特殊能力,或者因為哈利不受歡迎的存在給德思禮家帶來負擔,那麼,威農姨丈的動機選擇在其理解的方式下,反而是隱藏了他的真實性格,而非揭露真實性格。[8]

動機行為也可能蒙蔽了那些不了解自身行為真實本質的人。威農和佩妮.德思禮認為自己是很棒的父母,用愛和親情灌溉他們的「小小心肝寶貝」。但當然,他們是很糟糕的父母,不知節制地溺愛和嬌慣達力。因為他們在這方面毫不自知,他們誤以為他們在為人父母上的選擇,是很正向地展現了自身的性格。因此,他們不但沒有從這些選擇中有所學習,實際上反而是受到了誤導。

在 J. K. 羅琳的魔法世界裡,還有另一個原因會讓個人的動機選擇無法促成自我理解。在那世界裡,很難知道做某個決定的人是否真的是你。

想想《鳳凰會的密令》裡面一個場景,哈利以為是自己變成了巨蛇去攻擊亞瑟.衛斯理,後來才發現是佛地魔想殺衛斯理先生,而哈利會接收到佛地魔的體驗,是因為佛地魔有部分靈魂存留在哈利身上。

或者想想《混血王子的背叛》裡頭,佛地魔偷走了舅舅魔份.剛特(Morfin Gaunt)的魔杖,用這魔杖來殺死自己的麻瓜父親和祖父,然後在魔份腦袋裡植入假記憶,讓魔份以為是他殺害了瑞斗父子。

最後,想想魔法可能造成的困惑,像是蠻橫咒、變身水、和改變記憶的魔法。想像一下,若是弗雷和喬治.衛斯理對一瓶歐登牌陳年火燒威士忌(Ogden’s Old Firewhiskey)下咒,讓它看起來和嘗起來都像奶油啤酒(butterbeer)。你喝了之後就昏迷不省人事。隔天早上,你被叫到鄧不利多的辦公室,因為你被指控將飛七的貓──拿勒斯太太(Mr. Norris)──變成了一隻犰狳。是你做的嗎?你什麼都不記得,但有三名赫夫帕夫的學生作證說他們看到你對那隻貓施咒。鄧不利多對你的魔杖施予閃回咒(Priori Incantatem),確認對貓施咒的是你的魔杖。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可能有三種:(一)確實是你施咒,但因為喝醉了,所以你不記得了(也有可能是你的記憶被改變了);(二)確實是你施咒,但僅是因為你受到蠻橫咒的控制所致,而被蠻橫咒控制時是不會記得任何事的;(三)有人用變身水偽裝成你,並且用你的魔杖施咒。

若是第一種情況,那麼就是你選擇要對貓施咒,你至少要為濫用魔法承擔一些責任。然而,若是第二種或第三種情況,那麼就不是你(自願)施咒,不須承擔濫用魔法的罪名。實際上發生什麼事呢?或許無從得知。因此,也無法從這件事得出關於你性格的確切結論(只能說你是笨蛋,竟然會去相信弗雷和喬治)。

這些例子說明了,在魔法世界裡,想要得知你做的是哪一類的選擇,會有特別的難處。在魔法世界裡,自身與他人的界線,不像在我們的世界裡那麼明確,而操弄、控制、以及幻覺的可能性也高出許多。儘管如此,在羅琳的世界裡,選擇仍經常能夠透露出關於我們自身的重要洞見,這點就和我們的世界一樣。根據鄧不利多,在這方面,選擇「遠比」能力透露出更多訊息。要了解他的觀點是否正確,我們需要探討能力的本質,以及能力和選擇的不同之處。

能力

一如心理學家邁克爾.浩威(Michael J. A. Howe)指出的,能力(ability)是個「模糊不清的概念」。[9]一般來說,能力是指擁有去做某件事的力量和技能。因此,佛地魔有著很罕見的能力,不靠掃帚就能飛,因為他擁有必要的魔法技巧,讓他能以這種方式飛翔。相同地,天狼星身為化獸師,擁有把自己轉變成大型黑狗的能力,因為他自學取得這項技能。

在這一點上是很清楚的,但讓能力的概念「模糊不清」的,是因為能力有程度等級之分,而且經常會隨著環境而改變。我會說大約七十個字的人魚語(人魚用的語言);你會說三百個字。我是否有說人魚語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來說是有的,但說得沒有你好。我可以召喚花栗鼠護法,但只有在我真的很愉快放鬆的時候才行,而這種狀態又是很罕見的。那麼我是否有召喚這護法的能力呢?有時候是有的,但不是常常有。換句話說,某人是否「擁有」某種能力,並非總是那麼明顯。

這是選擇和能力的一個不同處──選擇比能力明確清楚許多。如我們所見,選擇是行為,不論是心智或是身體的行為。通常來說,關於某人是否有做某個選擇,一定都會有個明確的答案。[10]彼得.佩迪魯是否選擇背叛哈利的父母,以免自己被佛地魔殺害?這件事是毫無疑問的。哈利是否為了保護金妮而選擇在《混血王子的背叛》結尾和她分手?完全沒錯。相較之下,能力是力量或技能,而非行為。[11]因此,能力通常有程度之分,而且比選擇更多變。

我們的能力會透露多少訊息?

鄧不利多說,我們的選擇通常比能力透露更多關於自己的訊息。[12]他是對的嗎?確實,有某些種類的能力幾乎不會透露任何關於個人性格或內在特質的訊息。一般來說,這類能力包括:

  • 雕蟲小技(例如:扭動耳朵的能力)
  • 普遍多數人都有的能力(例如:消化麥片的能力)
  • 不是能有意識控制的能力(例如:睡覺時仍會呼吸的能力)
  • 與生俱來、非學習而來的能力(例如:哭的能力)
  • 沒察覺到的能力(例如:哈利的爬說嘴能力,當他在《神秘的魔法石》裡還沒發覺自己有這項能力的時候)

更重要的是,有許多能力不會透露性格,是因為這些都是道德上中性的能力,這些能力可以被有智慧、有道德地運用,也能被不明智、不道德地使用。這似乎也是鄧不利多要表達的重點,他說哈利碰巧擁有「許多薩拉扎.史萊哲林(Salazar Slytherin)在親手挑選學生時最重視的特質。也就是他自身的稀有天賦,爬說嘴──足智多謀──堅毅決心──且不太遵守既定規範。」[13]

要注意的是,鄧不利多提到的每項特質,都可以用在好事上,或者也可以用在邪惡的目的上。 例如,佛地魔和哈利兩人都很足智多謀。然而,佛地魔把他的足智多謀特質用在追逐統治世界和個人永生的目標上,而哈利則把這項特質用在拯救友人和對專制抗暴政上。同樣地,鄧不利多和佛地魔兩人都擁有傑出的魔法能力。然而,鄧不利多是將其魔法才能用在做好事,而佛地魔則是把才能用於邪惡。因此,單純擁有足智多謀特質或傑出的魔法能力,並無法透露出你是什麼樣的人格特質。你如何運用這些能力才是重點所在。

這是否意味著能力永遠不會透露關於個人的性格特質嗎?絕非如此。那些唯有透過辛勤努力、自我犧牲、以及堅毅決心才能獲得的能力,就能告訴我們許多關於這個人的事情。而合乎倫理道德的能力亦是如此,像是同理他人苦難的能力、將他人需求放在自身之前的能力、審慎計畫未來的能力、以及堅毅面對挫折的能力。因此,如果鄧不利多的意思是,選擇通常來說會比能力透露出更多關於自身的性格,那他肯定是正確的。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要誠實,並且自我反思的能力,因為,這些能力也能透露許多關於我們自身的訊息,以及我們如何過得快樂和成功的途徑。

超越選擇:走入更深度的自我理解

反思你過去的選擇,可能告訴你許多關於自己的資訊,但也可能不會。想想吉羅德.洛哈。洛哈經常在自我反思──事實上,他一直在做這件事。但他對自身形象的認知,卻是完全不切實際。他想像自己是個偉大的黑魔法防禦老師,但他連關籠子裡的康瓦耳郡綠仙(Cornish Pixie)都鎮壓不住。儘管他可以像劍術大師一樣擺出滿分的姿勢,但石內卜一個繳械咒就能輕易把他轟倒。他自大地幻想每個人都是他的粉絲,而當他自信地說他能夠治好哈利受傷的手臂,最後卻是把哈利整條胳臂的骨頭都移除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因為洛哈對自己的缺陷是盲目的。他有反思,但卻對缺點視而不見。

這是單純透過反思個人選擇來尋求自我了解,會出現的基本問題。如果你一直戴著玫瑰色的眼鏡──也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認知遮罩」(cognitive blinders)──你就不會看到真實的自己。

那麼,有什麼更好的策略能夠達成自我理解呢?若看偉大思想家們在這項議題上的討論,我們可以歸納出四項主要策略:

  • 培養檢視自我的習慣
  • 對自身不理性的傾向保持警覺
  • 從朋友處取得一些協助
  • 自我挑戰

在後面的討論中,我們會發現,這四項策略在波特系列中都有很好的陳述。

培養檢視自我的習慣

自我理解需要時間、坦誠、和謙卑。我最深厚的價值和信念是什麼?我是什麼模樣?我不喜歡什麼?我對什麼最有熱情?我最大的強項和弱點是什麼?我是我想要成為的那種人嗎?我要如何善加運用我的時間和才華?當我死後,我希望人們記得我什麼事情?這些是很難的問題,要回答得花些時間,而且也需要坦誠和謙卑,因為,一如蘇格拉底指出的,我們大多數人都很難面對關於自己不是那麼讓人愉快的真相,也很難去承認自己的不足。

如同哲學家湯瑪斯.彭格爾(Thomas Pangle)所說的,當我們會認真反省時,大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正在身陷麻煩裡。生命中總會出現危機──我們丟了工作、離婚、被退學、剪壞頭髮。似乎只有在這種時候,我們才會認真思考自己身處生命中的什麼位置,並反思我們做過的選擇。但我們不應該用自動駕駛的模式在過生活。就如同我們需要培養飲食控制和運動的好習慣,我們也需要培養謹慎和自我檢視的正向習性。唯有了解自己,你才能誠實地過生活,並找到自己的道路。

鄧不利多是自我反思、自我察覺的典範。他在年輕時,便察覺到自己無法擺脫的弱點,就是對權力的渴望。因為了解這一點,所以他從未答應擔任魔法部長,儘管他數度受邀接任該職務。鄧不利多也從他對後來的黑魔法巫師蓋勒.葛林戴華德的迷戀中,學到了重要的教訓。在 2008 年的訪談中,羅琳表示,鄧不利多在愛上葛林戴華德後,「完全喪失了自己的道德準則」。[14]因此,鄧不利多變得非常不信任自己在感情方面的判斷力,決定過著獨身的學者生活。

鄧不利多努力過著蘇格拉底所說的「反省人生」(the examined life),定期會使用儲思盆,這個魔法石盆可以讓人以第三人的角度來觀看自身或他人的記憶。鄧不利多告訴哈利說,每當他腦中有太多思緒和記憶交雜在一起,他就會用儲思盆來梳理過濾部分多餘的思緒。這麼做會讓腦袋不再混亂,排除痛苦或執念的記憶,並且讓心智能更加集中專注。而第三人的觀點,也讓「察覺模式和關聯性更加容易」,可以注意到在原始經歷中無法有意識察覺的事物。[15]很顯然的,這樣的設備可說是自我了解的好工具──更別說在魁地奇世界盃中會是用來立即重播的好工具!

對自身不理性的傾向保持警覺

亞里斯多德很經典地將人類定義為「理性的動物」──但是,很顯然他從來沒看過《傑瑞.斯布林格秀》(The Jerry Springer Show)*。事實上,我們人類經常會出現不理性的偏袒、成見、自我中心、思想保守、一廂情願、和刻板印象。如同我們先前探討的,如果和德思禮及洛哈一樣,你對自我形象的認知因為糟糕的思考習慣而被扭曲,你的選擇可能也不會透露多少關於你真實自我的訊息。

*編按:美國一個節目,以來賓上台互揭瘡疤、隱私的低級趣味為號召,甚至有互毆的畫面出現。

解決方法就是,去察覺並積極對抗自己的不理性傾向。儘管我們可能都認為自己格外有自我意識而且觀察入微,但我們都是人類,都會有人類常見的思考缺陷。

波特系列中基本上呈現了各種人類可能出現的不理性情況──例如派西.衛斯理對規定的執念以及對權力的渴望;馬份充滿敵意的種族歧視和階級歧視;榮恩.衛斯理不理性的醋勁;魯霸.海格對危險魔法生物的盲目熱愛;康尼留斯.夫子陳腐保守的思想;和露娜.羅古德對不可思議的怪奇故事缺乏抵抗力。但羅琳對於非理性思維的最佳範例,呈現在巫師對待家庭精靈的方式上。

家庭精靈基本上就是巫師世界的奴隸。他們終其一生被束縛在富裕的巫師家庭或霍格華茲等機構裡。他們做著沒有支薪的僕人工作,僅接受有限的教育,穿著舊枕頭套等別人丟棄的物品,不准使用魔杖,而且主人可以鞭打、折磨、甚至殺害家庭精靈,也不會遭受罪罰。然而,卻沒幾個巫師認為這種契約式的奴役至少在道德上是有問題的。為何會如此道德盲目呢?因為一如榮恩和海格指出的,除了像多比這樣的「怪胎」之外,幾乎所有的家庭精靈都是喜歡被奴役的,甚至認為自由是很讓人沮喪且可恥的,像眨眨(Winky)就是這麼認為的。[16]

然而,如同妙麗指出的,就算家庭精靈被制約而接受了壓迫的事實,也不能給予這行為正當性。[17]儘管哈利一開始也對家庭精靈抱持傳統的偏見,但他後來接納了妙麗的觀點,因此願意親手為多比挖掘墳墓,並在墓碑上寫下「自由的精靈多比長眠於此」。[18]妙麗不辭辛勞爭取精靈的權利,而在哈利的道德成長過程中,也受到友人妙麗的大力協助。這會帶領我們進入第三項討論。

註釋

[1]《消失的密室》原文333頁。
[2]出自湯姆.莫里斯的著作《若通用電氣由哈利.波特管理:來自魔法世界的領導者智慧》(If Harry Potter Ran General Electric: Leadership Wisdom from the World of the Wizards)(紐約Doubleday出版社,2006年)
[3]出自亞里斯多德的著作《尼各馬可倫理學》。
[4]出自(Andrew Oldequist)撰文的「選擇、決定、和行動」(Choosing, Deciding, and Doing),收錄於《哲學百科全書:第一冊》(Th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vol. 1)(紐約麥克米倫出版社,1967年)。
[5]同上。
[6]出自伊曼努埃.康德的著作《道德形上學探本》(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of Morals)。康德將討論範圍限縮在「行為」上,而非「選擇」,但我認為他也會認同兩店家做了不同的選擇。
[7]「我們的真實樣貌」這詞是模稜兩可的。它可能指的是形上學的自我(例如,自我是否是種靈性的物質,或者最終和神是相同的)。或者它也可能指的是心理層面的自我──也就是我們的人品和性格。因為沒有理由認為我們的選擇會透露出我們最終的形上學自我,因此鄧不利多指的一定是心理上的自我。
[8]關於德思禮的自我欺騙,更多的討論可參看黛安娜.莫茲.謝(Diana Mertz Hsieh)撰文的「德思禮的騙局:自我欺騙的道德與心理」(Dursley Duplicity: The Morality and Psychology of Self-Deception),收錄於《哈利.波特與哲學:如果霍格華茲由亞里斯多德當家》(芝加哥Open Court出版社,2004年)
[9]出自邁克爾.浩威的著作《能力與人類學習的原則》(Principles of Abilities and Human Learning)(倫敦Psychology Press,1998年)
[10]當然,有時候很難得知某人是否做了某個選擇。(「瑪麗埃塔(Marietta)眼神閃躲。她是否決定要背叛鄧不利多的軍隊?」)
[11]根據亞里斯多德,選擇隸屬於行為的範疇,而能力則隸屬於潛能的範疇。請參看亞里斯多德的著作《形上學》(Metaphysics)。
[12]一如鄧不利多的評論:「一個人的出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成為什麼樣的人!」出自《火盃的考驗》原文708頁。
[13]《消失的密室》原文333頁。
[14]出自(Adeel Amini)撰文的「魔法部長」(Minister of Magic)http://gallery.the-leaky-cauldron.org/picture/207262
[15]《火盃的考驗》原文597頁。
[16]參看《火盃的考驗》原文224頁和265頁、《鳳凰會的密令》原文385頁。
[17]身分階級低下的人會將其壓迫者的價值觀內化,而將自身被壓迫的事實視為自然且公義的。這是馬克思主義者所謂的「虛假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的一種形式。
[18]《死神的聖物》原文481頁。

※ 本文摘自《哈利波特終極哲學觀》,原篇名為〈選擇與能力:鄧不利多論自我理解〉,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