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在我們懂得對話之後,在城市活成廢墟之前

文/蔡淇華

小說可能比歷史更真實。

這十年指導模聯社,和學生持續關注敘利亞難民、和後卡斯楚的古巴,甚至和學生走到柏林的浩劫紀念碑,一起憑弔六百餘萬被納粹屠殺的猶太人。然而親近這些史料的感動,竟然比不上《逃難者》這本小說帶給我的衝擊,因為小說有人物、有過程,有人類共感後的同喜與同悲。

作者艾倫.葛拉茲改編真實的歷史事件與人物,如同白髮宮女話當年般,巧妙將一九三八年德國柏林的猶太少年約瑟、一九九四年古巴哈瓦那城外的少女依莎貝爾、與二○一五年敘利亞阿勒坡的少年馬默等三人的命運雜揉在一起,經緯交疊出一秩波瀾壯闊的史詩。

從約瑟被抄家的那一晚,讀者重新經歷了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日「碎破璃之夜」的驚駭。那一晚,納綷襲擊德國全境猶太人,住家、商店和教堂都遭到納粹破壞,上萬名猶太男性被逮捕,送往集中營,猶太人有組織的屠殺於焉開始。

當讀者與依莎貝爾在一九九四年八月的哈瓦那街頭,聽到第一聲槍響,慢慢了然,靜好歲月已戛然結束,生命的暴動隨即展開。然後我們會對國際關係的連動,有了全新的理解。原來幾十年來蘇聯一直用市價十一倍的價格購買古巴蔗糖,並免費運送食物、汽油和藥品到這座小島。但當一九八九年,蘇聯解體後,古巴同時失去了支援,政經局勢一夕盪到谷底。

而二○一五年敘利亞少年馬的角色設定,是根據一張阿勒坡五歲男孩的照片,他的名字是翁蘭(Omran)。在照片中,翁蘭剛從一場空襲中被救出來,獨自坐在救護車後方,光著腳,滿臉血汙,渾身塵土。聯合國曾提出警告,如果不趕緊搶救這些敘利亞小孩,將會有一群孩子成為「失落的世代」。

這些跨世紀的逃難者,與我們安居樂業的臺灣島民何關?當然有關!因為百分之九十的臺灣人都是「逃難者」的後裔。俗云:「有陸不登船。」如果故土無恙,誰願意離鄉背景,擁抱九死一生,命如草芥的風險。如同一九九四年依莎貝爾的父親與外公在書中的對話:

「沒必要把自己丟上汪洋大海的木筏,」外公說,「你可以避一下風頭。我知道甘蔗田裡有一間小木屋。事情會好轉的。等著看。」

爸爸一拳打在桌上。「事情要怎樣好轉,爸?你認為蘇聯會突然回心轉意,再次發送食物給我們嗎?沒人要幫我們了。」

在「沒人要幫我們」的日子來臨前,在風雲詭譎的國際局勢中,小國如臺灣真的要理解,兩大之間難為小,不可以抱著過度依賴一方的童騃心裡,因為當我們不夠強,我們只會被當成大國利益交換的籌碼。

請仔細研讀《逃難者》一書,在我們懂得對話之後,在城市活成廢墟之前。

※ 本文摘自《逃難者》專文推薦,原篇名為〈讀《逃難者》,在城市活成廢墟前〉,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