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聆聽外星人的聲音
文 / 李永適
宇宙中真的有我們可交談的對象嗎?天文學家卡爾.薩根認為,與其把科技與勇氣用在發動戰爭最後自我毀滅,不如用於擴大我們對地球和宇宙其他居民的了解。
自從2009年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展開觀測任務以來,科學家已確認近4000顆系外行星,其中有9顆與地球大小相近且位於其母恆星的適居帶,未來這個數量只會持續增加。

我們距離找到外星生命的存在,又靠近了一步。
除了2018年起接續克卜勒任務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以及將在2021年發射的韋伯太空望遠鏡,更多技術精進的望遠鏡也將開始尋找外星生命。尋找外星智慧計畫已從家庭工業蛻變為全球企業,如同本期〈宇宙中還有誰?〉要傳遞的概念:我們要找的不是訊號,而是宇宙的特性。
如果宇宙中真有其他生命存在,會是什麼形式?他們如果知道地球文明的存在,會有什麼反應?薩根相信,如果有比人類文明更進步的外星文化,他們應該是友善的,因而他主導的航海家太空探索計畫就帶著記錄地球文明的金唱片,向可能的外星文明表達友善態度。
但不是人人都如此樂觀。霍金就曾警告,人類與外星文明接觸應該謹慎。大陸科幻小說家劉慈欣在獲獎小說《三體》中以更悲觀的態度描述宇宙文明之間的關係:如同在黑暗森林中的獵人,誰先發出聲音暴露自己的位置,其他獵人最理性的作法就是消滅對方,以防未來成為自身的威脅。
人類應該採取什麼態度對待外星文明呢?這可能逐漸不只是科學家與小說家的冥想了。有一天,身為地球人的我們可能都要嚴肅思考這個問題。
※ 本文摘自《國家地理雜誌2019年03月號》, 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