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以為自己愛上對方,但可能只是你被暗示了
文/李察.韋斯曼;譯/洪慧芳
假若做出快樂的肢體動作可以製造快樂,那麼如果兩人表現出愛上彼此的樣子,是否也能引發愛意?在電影《史密斯任務》中伴演相愛夫妻的布萊德.彼特和安潔莉娜.裘莉用真實的人生告訴你:「是的!」
十九世紀末,維多利亞時代的怪咖科學家法蘭西斯.高爾頓男爵(Francis Galton)畢生致力研究奇怪的心理現象。他的座右銘是:「想辦法隨時隨地計算。」為此,他衡量過同事演講時聽眾煩躁不安的程度,以此判斷同事的演講是否無聊;他計算過神職人員的平均壽命,以測試祈禱的效果;他甚至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尋找沖泡完美好茶的方法。
在名為〈性格測量〉(Measurement of Character)的文章中,高爾頓認為測量兩人對彼此的「傾斜度」,可以衡量他們相愛的程度。他說戀人同桌用餐時,會明顯傾向對方,因此把較多的重量放在椅子的前腳上。他認為我們也許可以在日常家具的前腳加裝「有刻度的壓力測量器」,客觀地測量情侶的愛意有多深。高爾頓在文末指出:「我做了幾個粗略的實驗,但後來因為還要忙其他的研究,就沒再繼續研究下去了。」可惜,維多利亞時代的科學家不願照著高爾頓的建議修改家具,所以測量戀人舉止的點子就逐漸遭到遺忘了。
直到一九七○年代才有人重新嘗試記錄戀人的行為,不過研究人員並非像高爾頓建議的那樣採用隱藏的測量器,而是使用觀察法。一群研究人員花了幾年的時間,探索鮮少心理學家涉足的地方,造訪了許多酒吧和派對,偷偷觀察戀人間的行為。研究結果證實了多數人的臆測:戀人的身體的確比較貼近彼此,也花較多的時間凝視彼此的眼睛,在桌底下觸腳調情,模仿對方的語言,觸碰彼此的手和手臂,分享各自的祕密。
研究人員眼看「裝假成真」原理可以用來製造快樂,他們也想知道,如果兩人表現出愛上彼此的樣子,會不會也真的愛上對方。
第一個相關的實驗是由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的肯尼思.格根(Kenneth Gergen)完成的。由於情侶們常在黑暗中共度美好時光,格根心想,如果他鼓勵陌生人也這麼做會發生什麼事。他先在一間十英尺平方大小的房間裡,以泡棉鋪滿地板和牆壁,接著找四男四女在房間裡共處一小時。之後,他把燈關上,叫另一組類似的受測者在全暗的房間裡相處一小時。
格根分別使用普通的相機和紅外線相機記錄房間裡的動靜,並在實驗結束後訪問每位受測者。他在〈黑暗中的逾越〉(Deviance in the dark)裡描述研究結果:燈亮時,沒有受測者觸碰或擁抱他人,只有 30% 的受測者感覺到性欲。燈全關時,情況就不同了。近 90% 的受測者刻意觸摸別人,50% 擁抱別人,80% 感受到性欲。此外,黑暗中的人也比較可能開始聊起人生中的重要事件,因而感到彼此更加親近。格根的錄影顯示,有些人甚至開始撫摸彼此的臉頰並接吻。光是讓人處在情侶喜歡的情境中,大家很快就開始展現情侶的行為,覺得對方更有魅力。
說到實驗室裡製造的愛情,那還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
戀人間的肢體動作
既然微笑可以讓人快樂,哈佛的心理學家丹尼爾.韋格納(Daniel Wegner)想知道,陌生人偷偷在桌底下觸腳調情,是不是也會讓他們受到對方的吸引。韋格納注意到那些探索「微笑讓人快樂」的研究都會另外掰個名目,以避免受測者告訴研究人員想聽的訊息,所以他也告訴受測者他是在研究打牌者的心理。
韋格納邀請自願的受測者來到實驗室,四人一組,兩男兩女,並確定受測者都不認識彼此。接著,研究人員把每一組分成兩隊,一男一女組成一隊,讓兩隊玩撲克牌。研究人員先把兩隊分別帶到不同的房間,說明遊戲規則。他們教一組作弊,在打牌時互打訊號。怎麼打訊號呢?兩人從頭到尾不斷用腳觸碰對方的腳以傳遞訊息。
所以受測者在不知情下做了類似觸腳調情的動作。牌局結束後,研究人員請受測者評估隊友的魅力,那組表現得像戀人的男女覺得彼此比較有魅力。
韋格納不是唯一試圖在實驗室裡創造愛意的人。二○○四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心理學家亞瑟.艾倫(Arthur Aron)和芭芭拉.弗拉利(Barbara Fraley)也用眼罩和吸管做了一樣奇怪又深入的實驗。
年輕的情侶經常在一起玩樂,所以研究人員想知道,鼓勵兩人在一起時假裝很喜歡和對方相處,是不是也會拉近彼此的距離。為此,他們把受測者找來實驗室,隨機男女配對,並把所有的配對者分成兩大組。
研究人員讓第一組的配對男女共度歡樂時光,他們把每對男女中的一人綁上眼罩,叫另一人咬住吸管,接著研究人員叫咬吸管的人說明舞步,請蒙眼者跟著指示學舞。之後,研究人員讓受測者拿掉眼罩和吸管,給其中一人筆和紙,並偷偷告訴另一人某個簡單物體的名稱,例如,樹木或房子。知道物體名稱的人必須在不講出名稱下,以描述的方式讓另一人畫出那個東西。第二組的配對男女不用吸管和眼罩,只在比較沒有表情的情況下學習同樣的舞蹈和畫畫。
遊戲結束後,研究人員請受測者畫兩個重疊的圓圈,重疊的面積顯示兩人的親近度。剛剛表現比較像快樂情侶的男女,突然覺得彼此親近多了。
多年來,研究人員做了許多類似的研究。在一些實驗中,心理學家佯稱他們是在測試第六感,請受測者凝視對方的雙眼。在另一些實驗中,研究人員鼓勵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分享心中最大的祕密。研究一再證實,愛意是可以製造出來的。
假戲真做的奧祕
美國的心理學家羅伯.艾普斯坦(Robert Epstein)受到這些研究結果的激勵,決定更進一步,研究能不能在實驗室外運用這些技巧製造愛情。
艾普斯坦的職業生涯相當多采多姿。快二十歲時,他覺得自己的天命是當猶太拉比,所以他變賣了所有財產,前往以色列。六個月後,他發現他誤會了天命的本質,轉而回到美國,決心「為人類做出重大且持久的貢獻」。他對心理學產生興趣,最後進入哈佛大學就讀,短短四年內發表了二十一篇科學論文,所以哈佛大學心理系的系主任特別批准他不必寫畢業論文,並建議他「把一些發表過的文章集結成冊,盡早出版」。幾年後,艾普斯坦成為知名雜誌《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的編輯(心理學家暱稱這份雜誌的過期刊為《昨日心理學》)。二○○三年他離開雜誌社,開始研究多種主題,包括創意、壓力、青春期、愛情等等。
艾普斯坦認為,說到愛情,西方人從小接受童話故事、浪漫小說、好萊塢電影灌輸的危險謊言。大家從小閱讀的故事裡,描述身穿閃亮盔甲的騎士拯救不幸的女子,也描述愛情是一種奇妙的情感,是由魔力之吻、神奇藥水和天神旨意促成的。長大以後,大家看的書籍和電影描述主角不斷地追尋真愛,成功的話,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艾普斯坦認為,這些錯誤的愛情觀滲透了我們的大腦,破壞了我們的生活。
他覺得愛情不是一種魔力,一個人也不是注定和某人在一起。他覺得愛情是根據既有的心理學原理發展出來的。任何人只要表現出相愛的樣子,幾乎都能愛上彼此。
這想法也許聽起來很古怪,但是有些證據顯示那可能是真的。
許多名人就是在螢幕上扮演情侶後假戲真做,例如李察.波頓(Richard Burton)和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拍完電影《埃及豔后》(Antony and Cleopatra)後,兩人就陷入熱戀。布萊德.彼特和安潔莉娜.裘莉在《史密斯任務》(Mr. & Mrs. Smith)中扮演夫妻後,也愛上彼此。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在《豪情四海》(Bugsy)中扮演黑幫老大巴格西.席格,對安娜特.班寧(Annette Bening)扮演的好萊塢新秀一見鍾情,這部電影拍完後不久,兩人就結婚了。在這些例子中,他們都在片中扮演情侶,很快就變成假戲真做。
二○○二年六月,當時年紀坐四望五的艾普斯坦仍單身,他宣布他要做一個「大膽又私人」的研究,探討他的愛情理論究竟正不正確。他在《今日心理學》裡寫道,他想找一個願意和他一起實驗的女性,研究兩個陌生人能否學習愛上彼此。艾普斯坦不必經歷約會的可怕細節,他和選中的女性會花六到十二個月的時間相處,依循一套讓他們愛上彼此的簡單規則(例如,雙方都同意不和別人約會,並參與可以促進感情的活動),然後合寫一本書暢談經歷(書名暫訂為《製造愛情:我們如何學會相愛,你也能做到》)他解釋這個概念不是在製造噱頭,而是為了認真研究愛情的本質,並指出幾家大型的出版商已有意出版這本書。
這想法迅速獲得媒體的關注,有一千多位女性報名參加實驗。艾普斯坦面試了十五位申請者,但她們全被打了回票。艾普斯坦後來解釋,很多女性似乎比較想藉此出名,而不是真的想學習愛他。
後來,二○○二年的耶誕節,艾普斯坦搭飛機時坐在委內瑞拉籍的前芭蕾舞者蓋布瑞拉.卡斯提洛(Gabriela Castillo)的旁邊。兩人聊了起來,艾普斯坦提起他的實驗,詢問卡斯提洛願不願意跟他一起完成實驗。一開始卡斯提洛不願意,但後來還是答應了。他們在二○○三年的情人節簽署「愛情合約」。可惜,他們深受遠距戀情所苦(卡斯提洛在委內瑞拉,艾普斯坦在美國),雖然他們一起去找愛情顧問好幾次,在實驗幾個月後,他們還是決定終止。二○○八年,艾普斯坦和他在馬恩島演講後認識的女子結婚了。
個人愛情計畫的失敗,並未讓艾普斯坦就此放棄,後來他又設計許多幫人在實驗室外增進感情的方法,並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實測。那些實驗是鼓勵陌生人完成一些誘發愛意的任務,例如,溫柔地擁抱彼此、與對方的呼吸同步、以愛慕的眼神凝視對方、陷入彼此的懷中、在不觸碰下盡量拉近彼此的距離(艾普斯坦表示,最後一項通常會讓人親吻起來)。
艾普斯坦請這些受測者評估實驗前和實驗後對彼此的感情親近度,結果顯示,實驗後雙方的確覺得對方更有魅力,感情也比較親近。
※ 本文摘自《正能量心理學》,原篇名為〈實驗室裡的愛情〉,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