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flickr

想在第一家族走跳,這些規矩你可得記清楚了

文/林月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伺候皇帝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皇帝高興了,賞你金山銀山都不為過。但要是不高興了,隨便找個理由,你就看不到明天的太陽,這種事也是有的。因此在皇帝面前,人人得加倍小心,抖擻精神,一方面呵護自己的小命,一方面也表示對皇帝的尊重。

可是,初來乍到的秀女,連皇帝的面都沒見著,如何去瞭解皇帝呢?這就需要有人不遺餘力地將自己積攢的經驗教給你了。這位老師要是盡心盡力,而你又聰明好學,就可以在短時間內瞭解後宮中的關係網以及嚴苛的規矩。但要是仗著自己是主子,而且有個位高權重的爹就趾高氣揚,難保這不用心的老師會教出怎樣的學生。

無論如何,既然已經入宮,就要向前看,學規矩,學禮儀,學人際關係,學得把自己變得不再像自己。借用《後宮甄嬛傳》中的一句話:「在這後宮中想要升,就必須猜得中皇上的心思;若想要活,就要猜得中其他女人的心思。」

走穩了,站直了,跪好了──行禮的規矩

大清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雖然是少數民族一統天下,但在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和宗法制度上,滿人和漢人在骨子裡並沒有什麼區別,都講究皇權至上。那麼如何來維護這個皇權呢,一來不外乎制定宮規典制和律法,二來就是嚴苛的禮儀。

在前朝,大臣們如何向皇帝行禮,這裡就不贅述了,反正整天守在後宮,也沒有機會去見識那些。但在後宮中,禮儀同樣也是重中之重的項目,新入宮的秀女在分配到東西各宮之後,就會有專門的嬤嬤負責教習,主要就是教宮裡的各項規矩,讓你能夠大方體面地活在這裡。

有人教的時候就要好好學,要是上課開小差,哪裡沒有記住,等到將來不小心丟了性命,可不要怪嬤嬤們工作不認真。

在上第一堂課之前,還是應該先打個岔,交代一下各位小主的住處,以及這住處的由來。

在紫禁城中,不用說,只生活著一個正版的男人,他就是皇帝。剩下那些長著男人樣子的太監,大家都知道算不得真正的男人了,因此可以在提到男人的時候忽略不計。那麼剩下的就是一大群女人,不管地位高低,反正都是女人就是了。當然,這些女人為皇帝生下的皇子不算,總的情況就是:一大群女人圍著一個男人轉。

這位正版的男人,通常住在養心殿或者乾清宮。一來,這兩座宮殿都處在紫禁城中軸的位置;二來,這兩處都寬敞明亮,霸氣外露,實在也只有真龍天子才降得住。

以此為分割點,女人們就順勢被安排到了東西六宮居住。東六宮分別為鐘粹宮、承乾宮、景仁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西六宮則包括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咸福宮、長春宮和太極殿。宮殿只有十二座,但後宮女子眾多,根本分不過來,因此很少有人能夠一個人獨享一座宮殿,因此,每一宮裡都有一個主位,她地位最高,有決策權以及懲罰權。

當新晉秀女全部確定之後,內務府即刻就會將名單整理出來,然後根據各宮居住的人數以及各位秀女的位分,來分配哪個人去哪個宮裡居住。內務府的分配是做在明面上的,名單調整好,便要送呈給皇后閱看,等皇后批准。

於是,事情開始有了潛規則的成分。一般情況下,在選秀的時候,皇后是同皇帝坐在一起看的,皇帝看上了誰,相信皇后心中明鏡似的。抑或這些秀女中就有皇后娘娘一眼看上去就十分不順眼的。還有一種情況是,這其中有皇后的親戚。那麼在閱看名單時,皇后就會行使後宮之主的權力,調換一兩個人,把自己想護著的人調換到好一點的宮裡去,把那些與自己非親非故,且很可能得寵的調換到其他宮中。

這情形就像《後宮甄嬛傳》中所演,寵冠後宮的華妃聽說皇帝對新入秀女甄嬛另眼相看,便動用自己協理六宮的權力,將甄嬛安排到了遠離養心殿的碎玉軒,這裡不但偏僻,而且一宮主位已經被打入冷宮,十分不吉利,妄圖用這種方式阻礙甄嬛的晉升道路。

題外話說完,接著說行禮的事情。

在後宮,日常的行禮大概分為四種:下跪叩首禮、下跪禮、道萬福禮以及頷首禮。其中最隆重的當然就是下跪叩首禮了。

下跪叩首禮是有嚴格分解動作的,即:一肅、一跪、三叩,還有就是六肅、三跪、九叩。從字面意思來理解一下,所謂「肅」,就是肅立;「跪」,即下跪;「叩」,即叩首,也就是磕頭的意思。那這「一肅一跪三叩」的行禮步驟連貫起來,就是先筆直站好,右腿向後邁一小步,雙腿同時彎曲,然後右膝蓋先著地跪下,左膝蓋跟著著地跪下,這個過程中雙手先要撩旗袍,保持在下跪狀態的時候,旗袍的前襟是鋪在地上而不是壓在腿下的,雙腿雖然在活動,但上身一定要保持平直,待到跪穩之後,雙手伸向頭前,同時俯身叩首,以前額碰地為準。三次叩頭之後,倒著行使剛才的順序起身,一次叩首禮就算完成了。當然,「六肅三跪九叩」就得重複三次這個過程,是最隆重的叩首禮。

下跪禮在晚清時比較盛行,究其原因,晚清宮中女子在穿吉服時,一般就不再搭配吉服冠,而是改為帶鈿子。至於什麼是鈿子,後面的章節會詳細介紹,現在要說的是,鈿子戴在頭上倒是非常美麗,但對於人的活動範圍是有一定限制的,要求腦袋保持端正。因此,行下跪禮的時候就不再叩首,而是抬右手到腦後,扶兩把頭翅一下,這就表明我的頭和手是在一個水平線上了,和雙手鋪地再磕頭差不多。

道萬福禮源自古老的滿族禮儀,表達的是一種晚輩對長輩的尊重。行禮的時候,右腿向後邁一小步,兩腿相交,同時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兩手相扣,放到身體的左側,身體保持正直,然後下蹲,口中當然還要念念有詞「請某某安」之類的。

最後說說這頷首禮。顧名思義,頷首就是點頭,在四種禮儀當中屬於最低級別,適用於對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

這禮怎麼行,共有幾種,相信你已經有所瞭解了。但問題是,這禮該對著誰去行?對於地位不同的人,行不同的禮的區別在哪裡?現在就來仔細說明。

先從皇帝這一輩說起,畢竟這輩人是後宮主流。對於皇帝那些還沒出嫁、待字閨中的姊妹來說,請安肯定也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對待中宮之主——皇后。雖然對於她們來說,皇后可能是她們的弟媳婦或者是嫂嫂,但人家是皇帝的正室,尊貴的地位擺在那裡,因此她們見了皇后,也得行道萬福禮。而皇后呢,行頷首禮回了就行。

皇帝的姊妹們雖然基本不參與後宮爭鬥,但置身這個大染缸中,還是懂得看人下菜碟,跟紅頂白的。雖然後宮位分有著嚴格的區別,可是得寵的和不得寵的,有孩子和沒孩子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公主們見了得寵或有後嗣的嬪妃,通常還是會行個道萬福禮,這樣一來討好了對方,二來也避免給自己惹麻煩,萬一這寵妃不高興了給皇帝吹耳邊風,這樣就不好了嘛。但對於那些常年見不到皇帝的后妃,即便位高至皇貴妃,也可以用頷首禮敷衍過去,反正你都不得寵了,誰怕誰啊?

要是遇到貴人及其以下位分的女子,行禮順序就倒過來了,公主們就可以坦然地等著對方先給自己行下跪禮,再還以頷首禮就行了。因為皇帝的這些女人,自貴人以下那是沒有什麼身分和頭臉的。除非你特許,否則只要她不行下跪禮,就是犯了大不敬之罪。

當然,地位高如皇太后和皇后,每天行頷首禮的時候就會比較多,尤其是皇太后,多年的媳婦熬成婆,終於可以坐在寬大的榻上接受所有人的跪拜,無須再向任何人跪下了(拜祭列祖列宗和菩薩時除外)。皇后也只需要向皇太后和皇帝兩個人跪下行禮。那麼在剩餘的妃嬪中,相信不難理解,按照地位往下推,總之,地位低的人要向地位高的人行大禮。

同輩人之間好理解,那麼晚輩呢?皇帝總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是兒子吧,總有一些女兒呀,這些公主們的地位如何呢?是不是所有晚輩都得向長輩行大禮?

按照尊老愛幼的傳統禮儀來說,晚輩向長輩行大禮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可是在嫡庶尊卑有別的封建社會,就未必是那麼回事了。按照嫡出和庶出的概念來看,皇帝的公主就應該分為這兩類。除非皇后沒有誕育公主,那另當別論,否則,嫡出的公主和皇帝的姊妹們所遵循的行禮規則是一樣的。

但是庶出的公主就比較麻煩了。

首先,對皇后肯定要行下跪叩首禮,因為這一位不但是長輩,還是後宮之主。

其次,對於比自己生母位分高的人,要行下跪禮。

再次,對於自己的生母也要行下跪禮,除非你的母親是某位主子身邊的宮女,被皇帝一夜情之後有了你,生下你之後又未得加封,而你又是個女的……聽起來真的很慘,這樣的話,在外人面前倒是無須再向母親行下跪禮,關起門如若你想給母親磕兩個頭也是可以的,但一定要避人耳目。

最後,對於和自己母親位分一樣的嬪妃們行道萬福禮,對於位分比自己母親低的女子,行頷首禮或者無須行禮。這樣看起來雖然有些無禮,不過也沒辦法,即便你是庶出的,但也許你能做到乖巧可愛深得聖心,成了皇帝老爸的掌上明珠,那你在出嫁前橫行後宮是完全有可能的。妃嬪之間雖然善妒,但不會貿然地來害你,因為你即便得到了皇帝的寵愛,卻和她們的利益不衝突。用今天的話說,那根本不是一條道上的!因此你不向那些或許連名字都叫不上來的常在、答應們行禮,實屬正常。

※ 本文摘自《你不知道的大清後宮真相》立即前往試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