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exels

「歐巴桑」真的都很厚臉皮嗎?

文/田中光

本書一直是站在「歐巴桑都很厚臉皮是一種偏見」的立場,探討這種偏見的形成原因。

例如我認為「『厚臉皮歐巴桑』在電車裡大量出沒的時段,很可能原本就是中高齡婦女的比例較高的時段」(本書第一五四頁),以及「團塊世代中的女性剛好在這個時期達到『歐巴桑的年齡』。不論性別或年代,總是會有一些厚臉皮的人。但是當母體人數增多時,就會讓人產生到處都是厚臉皮歐巴桑的錯覺」(本書第一三二頁)等等。

但是「歐巴桑都很厚臉皮」這樣的觀點如今在社會上早已成了定論,就算我嗤之以鼻地說那只是偏見,大概也不會有人認同。再加上我自己也是他人眼中的典型歐巴桑,更讓我感覺自己的論點少了一些說服力。因此在本書的最後,我想要站在「歐巴桑這個年齡層真的都很厚臉皮」的立場,試著探討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中島隆信在《歐巴桑經濟學》一書中主張,女人在歷經結婚及生育,成為全職主婦之後,從「女性魅力」中所能得到的好處就會減少,但維持「女性魅力」的成本卻會增加。當她認為「投入的成本已超過維持女性魅力的好處」時,就會「變成歐巴桑」。換句話說,正因為這些歐巴桑已經放棄了「女性魅力」,才會變得厚臉皮、恬不知恥。

為了掌握一般民眾對「歐巴桑」的觀感,我試著在網路上搜尋了一番。結果發現「Yahoo!知識+」上有人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常有人說歐巴桑都很厚臉皮,是真的嗎?」

發問者在提問中首先舉了在街上看見厚臉皮歐巴桑的例子,接著說道:「同樣是歐巴桑,其實還是有很多彬彬有禮的人,像我就認識很多『客氣的歐巴桑』。但一般人還是覺得厚臉皮的比較多,我自己也這麼認為,為什麼她們會這麼厚臉皮呢?」

回答的人則大多秉持「並非只有歐巴桑才厚臉皮」、「只是厚臉皮的歐巴桑比較引人注意而已」,以及「因為她們放棄了女性魅力」等理由。獲選為最佳解答的文章則只是把以上這些理由綜合在一起:

應該是因為生活上的各種場合都能觀察到歐巴桑的厚臉皮行為。

畢竟歐巴桑可是無孔不入、神出鬼沒的。

但是厚臉皮絕對不是歐巴桑的專利。

厚臉皮也分很多類型,而且不管是年輕女孩還是中年大叔,厚臉皮的人可說是到處都有。

有些人狂妄自大的程度,會讓你覺得厚臉皮的歐巴桑相較之下實在是可愛多了。也有些人不僅厚臉皮,而且行為充滿了惡意。現在引發輿論撻伐的公務員正是最好的負面例子,像那種人到處都有。

.為什麼她們會這麼厚臉皮?

我認為最大的理由,是這些歐巴桑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忘了自己是女人。

習慣了厚臉皮的生活之後,就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對,非但不會感到丟臉,甚至還會產生快感。

當然這世界上高尚的歐巴桑還是很多的……

(Yahoo!知識+,二○○七年十二月二日)

「有很長一段時間忘了自己是女人」的意思,其實就是「放棄了女性魅力」。如此看來,中島主張「歐巴桑就是放棄了女性魅力的女人」,這項見解確實符合一般社會觀感。

但我在第五章提出過這樣的疑問:「在通勤時段的電車裡,那些身穿西裝的男人為了搶座位更是毫不客氣。難道這代表反正男人本來就不具備『女性魅力』,所以厚臉皮的程度跟『放棄了女性魅力』的歐巴桑旗鼓相當?抑或必須原本擁有『女性魅力』卻狠心放棄,才符合『厚臉皮』的定義?」如果沒有辦法為這個疑問提供一個合理的解答,我們就不應該將「放棄女性魅力」當成厚臉皮的理由。

除此之外,有的回答也與中島主張的「歐巴桑大致等於帶過孩子的全職主婦」不謀而合:

為什麼她們會這麼厚臉皮?

以下是我的主觀看法。

女人往往必須養育孩子,因此在一定期間內與社會脫節的可能性比男人大。

而且有很多女人在生了孩子之後就成了全職主婦。

因此在我的想像中,她們厚臉皮的原因就在於較缺乏社會性,而且生活在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的環境裡。

「社會性」這個詞彙本身包含很多意思。日本《大辭泉》辭典(增補‧新裝版)的解釋是「維持社會生活的素質與能力」。

身為全職主婦的歐巴桑真的缺乏社會性嗎?

中島舉出歐巴桑會做的兩件典型的事,那就是「擠進電車的座位空隙」及「使用男廁所」。但歐巴桑在做出這些行為的時候,當然很清楚接下來可能要處理麻煩的溝通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隔壁的乘客可能會抱怨「很擠」,或是在廁所門口可能會遭人提醒「那是男廁」,但歐巴桑有自信能為自己的行為辯白。就「不害怕與陌生人進行麻煩的溝通」這一點來看,我們甚至可以說歐巴桑的社會性是相當高的。

「歐吉桑」的日子也不好過

我在第三章曾經提到,明治時期的日本政府為了推動「富國強兵」而主導性別職責分工的觀念,讓女人專心在家裡生孩子、帶孩子及做家事,不要過度投入學業、工作,甚至是政治。當時的婦女沒辦法讀書、沒辦法工作、沒有參政權,甚至沒有選擇結婚對象的自由。而且由於沒有確實的避孕方法,沒辦法控制要不要懷孕,就算賠上性命也只能一個接著一個生下孩子,人生完全沒有選擇的自由。

但難道男人就活得自由自在嗎?不,事實上並非如此。男人有當兵的義務,在戰爭時期得上戰場打仗。他們必須奉獻自己的生命,以「守護家人」的使命感掩蓋想要回到家人身邊的渴望,那種掙扎與痛苦是外人難以想像的。

爆發第一次中日戰爭的時候,戰死的日軍士兵約有一萬三千五百人,其中約九成死於疾病。這些因霍亂或腳氣病而失去性命的男人,甚至無法說服自己「這是為了守護家人」。日俄戰爭時,士兵死亡人數暴增至第一次中日戰爭的六倍(一說為九倍)。到了太平洋戰爭時,雖然有成千上萬的一般民眾也死於非命,但身為士兵最悲哀的一點,就是他們不但有可能被殺,而且就算再怎麼不願意也必須殺人,當然,這些士兵都是男性。

他們可能帶著殘疾在戰後度過艱困的餘生,甚至可能遭流放至西伯利亞而無法返家,理由只因為他們是「男人」,所以必須當兵(當然也不能忘了有很多女人被迫成為慰安婦,理由只因為她們是「女人」)。

戰爭結束之後,男人雖然不再有當兵的義務,卻必須背負「男人要堅強」的強大壓力。

一旦生為「男人」,就得從小被迫接受「要像個男子漢」、「不能哭」、「不能示弱」這些莫名其妙的觀念。女人不擅長運動只會被說「好可愛」,男人不擅長運動往往會遭到恥笑。在校成績不好,男孩子所受到的雙親責備也往往大於女孩子。女孩子體弱多病有一種「嬌柔之美」,男孩子體弱多病則只是一項缺點。

在我就讀大學的時候,某次上課途中,突然有個男同學舉手告訴老師「感覺有點貧血,想到保健室休息」。在那之前確實曾有好幾次是女同學對老師提出這樣的請求,但男同學提出要求還是頭一遭。當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男生也會因為貧血要去保健室?」然而回想國中、國小時,在朝會上突然昏倒的大多不是女生,而是男生。女孩子因為有月經的關係,天生容易貧血,因此從小就被告知「感覺不舒服一定要說出來」,但男孩子往往只能強自忍耐。

出社會工作後,不管男性或女性都必須承受各種壓力,但日本男性的最大壓力來源,恐怕是「被社會認為持續工作是理所當然的事」。直到十年前都還存在於日本社會的「男女別退休制度」,從另一個角度看,正是以「男人必須一直工作下去」為前提。

如今的社會雖然較能容許各式各樣的價值觀,但「男人必須養家」的觀念依然相當強烈,成年男性如果在家打理家務,不會被稱為「家管」或「家庭主夫」,而是會直接被視為「無業」。現在不結婚、不生小孩的女人越來越多,「女人應該乖乖結婚、生小孩」的觀念越來越淡,相較之下,男人承受的社會壓力可能比女人還大。

男人若不能在社會觀感與生活方式之間巧妙取得平衡,就必須為了貫徹生活理念而徹底無視社會觀感。如果這兩點都做不到,只是勉強遷就於社會觀感,精神狀態遲早會出現問題。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的男人(尤其是中高齡男性)相當多,或許原因就在此。

另外還有一個很可能會導致中高齡男性自殺的原因,那就是更年期障礙所帶來的嚴重憂鬱症。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更年期障礙被視為女性特有的疾病,但近年來因已故的漫畫家原平生前寫下的各種有關更年期障礙的傳記性作品,社會大眾才理解原來男性也有可能罹患更年期障礙。雖然有很多男性根本感覺不到症狀,但因重度憂鬱而自殺的例子也不少。

至於女性則非常清楚自己遲早會面臨更年期及停經,因此就算出現了症狀,也會向朋友求助或是到婦科就診,設法讓自己度過難關,但男性可能甚至不會察覺身體的異常是因為更年期的關係。

以前述的貧血症狀為例,男性大多不習慣表達身體的不適,也不擅於日常生活中的「閒談」,也就是非工作所需的溝通行為。「最近常覺得不太舒服」、「該不會是更年期障礙吧?」男性唯有學習女性跟他人進行類似這樣的對話,才能避免獨自煩惱,並可藉由與他人交換資訊來找出解決辦法。

男人從小被灌輸的觀念,是將吐露身體的不適當成「示弱」的行為,而且從石原都知事的「老太婆」發言亦不難看出,在大眾的觀念裡男人必須「一輩子奮鬥」。正是這樣的觀念,讓男性更年期問題長久以來一直沒有受到注意。男人越想活得「像個男人」,自殺或「孤獨死」的風險就越高。

除了年齡以外,社會上還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男女雙重標準」。所謂的「標準」雖然是相當方便的東西,卻也常常成為生命的枷鎖。但只要能夠抱持著「枷鎖隨時可以卸下」的想法,生命就會變得輕鬆許多。「放棄了女性魅力」的「歐巴桑」正是我們的最佳模範,我們可以從她們身上學到的事情太多了。

「跟她們多學著點,但是別叫她們『歐巴桑』!」這就是我想要提倡的處世之道。

※ 本文摘自《年齡騷擾》立即前往試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