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未來,我們將生活在什麼樣的城市裡?

文/李永適

巨型都市解決方案

城市因人而生。6000年前人類因農耕生活而開始定居,在美索不達米亞出現了最早的城邦,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展,城市不斷擴張,並且演變出各種不同的樣貌。

時至今日,全球人口最多的東京大都會,居住了大約3700萬人,根據聯合國估計,到了2050年,全球的都市人口將達到67億人,我們是否可以想像自己未來將生活在什麼樣的城市裡?

這幅版畫出現在1572至1617年間出版的六大冊城市地圖集《世界城市圖》,描繪義大利東北部的帕爾馬諾瓦(Palmanova),這座城市在1593年建造,厚實城牆與多個堡壘構築的星形要塞,是為了增進城市的防禦能力。ENGRAVING FROM CIVITATES ORBIS TERRARUM, BY GEORG BRAUN AND FRANZ HOGENBERG. PHOTO: DEA, A. DAGLI ORTI, DE AGOSTINI, GETTY IMAGES

1925年,功能主義建築教父柯比意提議,把巴黎市塞納河北岸的許多建築拆掉,改建為18棟外觀一樣的玻璃帷幕辦公大樓,組成網格式的建築群,這些大樓高200公尺、相距400公尺,行人將走在「巨大的草皮」上仰望「這些似乎漂浮在空中的半透明稜柱」。而車輛將飛快往來於高架快速道路上,柯比意認為,汽車已經讓巴黎的街道變得過時了。

柯比意的建築主義至今影響了世界各地的新興城市,尤其是中國近40年來快速興起的都會區,高樓林立、街道上的人車穿流不息,中國政府預計到了2030年大約還有3億人將湧入都市。

人口稠密將帶來哪些問題?《國家地理》雜誌為了製作這一期的「未來城市」專刊,在過去幾年裡特別關注都市發展的議題,我們派駐許多攝影師與作家到各地記錄城市如何運作,包括現代化的巨型都市:日本東京,以及世界第二大難民營:烏干達的比迪比迪,這座收容了25萬人的難民營正從荒地築起一座新城市。

我們也與SOM建築設計事務所合作,提出未來城市如何能更智慧、更永續的構想;當然,作為《國家地理》雜誌,我們必須關注都市裡的生物:街頭老鼠,無論城市如何變遷,這些小動物永遠跟著我們。

閱讀這一期雜誌,相信你可以更容易想像,2050年地球上三分之二的居民會生活在什麼樣的城市、面臨到哪些問題,或者我們可以藉此思考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進而創造一座理想中的未來城市,但別忘了:城市終究是為了人而存在。

如同〈重新想像明日城市〉這篇文章中所說的:「每天早上醒來知道自己所住的城市有比昨天稍微好一點……想想看……你的小孩有更好的地方住、你的孫子能在比你年輕時更好的地方長大。」

※ 本文摘自《國家地理雜誌2019年04月號》, 立即前往試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