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生一個孩子在世上,就是把自己最疼的地方拱手交出去

文/蘇美

承認他是個人,對我來說還挺困難的。因為這意味著,在本能之上他有了人的情感和邏輯,有了更為複雜的屬性。最重要的,也最讓我悵然的是,他是他自己了。也就是說,他不是我了。而在這之前,我一直有個錯覺,那就是他是我。我給他吃喝睡玩,他都照單全收,我的意志就是他的意志,這讓我感覺對他有完全的控制力。而現在不是,我突然意識到,這個小東西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感受(你嘲笑我),自由意志(我不喜歡),有自己的邏輯判斷(你嘲笑我所以我不喜歡你),還能做出相當的反應(嚶嚶嚶嚶)。這些話沒有當過媽媽的人看起來會覺得非常瘋狂:他當然是一個人!他當然不是你!他當然有自己的意識!可是你也知道,帶孩子久了,人會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會因為距離的拉近和熟悉而忘記了一些基本事實。

在這方面,我非常佩服那些自我意識時時刻刻都非常明確的人。那些從來不讓丈夫看見素顏的日本太太,二十年如一日和同事保持距離的上班族,或者從網友變成現實世界的朋友們。我是個糊塗的人,經常是見面三分情,處得久了總有點親近感,這親近感會讓人模糊是非對錯,或者模糊了彼此的界限。在我兒身上就是一個好例子,我都忘了他已經十個月了,會滿地跑,會咿咿呀呀地自說自話。當然地,他為什麼不可能擁有自我意識呢?

媽媽對孩子必須有情感控制力,這對於孩子下一步的教育至關重要。當然這也分兩方面說。好的方面,比如自從這個熊孩子長出上下牙之後,他就開始咬東西,從電線到小桌子簡直無所不咬(就是不咬磨牙器)。進而開始咬人,先開始是咬我,後來開始咬我之外的人。翻翻書就知道,咬人是這個月齡孩子的基本行為模式,你不能拿大人的邏輯去揣測他心懷惡意。但不心懷惡意不代表可以放任不管,而是要矯正。矯正的方式就是要拉下臉告誡他:不許咬人,別人會疼,再咬媽媽生氣了。

這裡頭有幾個要點:你不該做什麼(不許咬人),為什麼不能這麼做(人家會疼),以及後果(媽媽生氣了)。但是講真話,他根本不懂你在說什麼,他沒有這麼強大的邏輯能力。所以另外一個要點是,你得拉下臉來。如前所說,小朋友自帶探測器,他捕捉氣氛的能力比我們大人強得多。你要是和顏悅色笑咪咪地跟他說上面那段話,壓根兒就起不到校正行為的作用,他還會笑嘻嘻地繼續咬。有些人就會覺得:老娘我當媽也算仁至義盡,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可是, 小朋友都是外星人,他是用完全不同的頻道在感知世界。

關於上面這個方法,我先開始最不理解的是「媽媽生氣了」這一句有什麼作用,後來看書才知道,媽媽對孩子的情感控制力是教育的基礎。他對你有情感上的依賴,你生氣對他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由此,他就會按照你的要求去改正行為,比如不能咬人、不能打人。這都是正面的例子,負面的例子那就更多了。父母會利用對孩子的情感控制力操控甚至擺布孩子。比如父母會在不睦中控制孩子選邊站,干涉孩子的自由選擇,再比如在求學、戀愛和各種重大選擇中插上一腳。

我當教師這些年,接觸過不少處在成年和未成年之間的學生,在他們身上,我能看出來父母斧鑿雕磨的痕跡。大學生活只是豐富了人格,很少能再造人格。這些學生在入校之前,其性格和習慣已經在原生家庭裡塑造完畢,人格已經基本凝定,學校教育很少能再起什麼本質的作用。每每看到負面的例子,我就心驚膽戰,懷疑自己做母親的權利和能力。其中最擔心的一條,就是分不清監護和控制的區別,分不清愛和情感勒索的界線。

小朋友越來越大,名堂越來越多,愛吃鳳梨,不愛吃芒果、蘋果和梨;每天早上十點自己就抓起外衣,走到門口啪啪拍門要出去;看大人吃東西就必須雁過拔毛小爺也得來一口;穿雙襪子就給撤掉,戴個帽子也不情不願;以前吃菜俐落得很,現在有點菜絲沒切碎就唏唏噓噓吐舌頭,非給吐出來。最搞笑的是以前什麼東西遞嘴邊就吃,現在不,還非得捏捏看、聞聞看、想想看,再小心翼翼舔一下,試探試探──我是你親媽你還怕我下藥害你啊混蛋!

我去少女幫一問,大家都哀痛地表示:「自求多福吧蘇美醬,更艱苦的日子到來了。從今往後,你就不只是出力氣這麼簡單了,你得和這個孩子鬥智鬥勇。」他的確是一個人了。而和人打交道可謂是這個星球上最困難的任務。而他還這麼小,你既不能說服他,也不能打服他,又不能一刀兩斷,又不能一拍兩散。生一個孩子在世上,就是把自己最疼的地方拱手交出去,這個世界有無數種手段來利用他傷害你。生一個孩子,就是掉進一個坑裡,撿到一本武林祕笈,一旦開練,你就得一直練下去,沒日沒夜,沒結沒完,還分分鐘走火入魔。這只外星小怪物會慢慢長大,學會各種新技能來挑戰你的極限。你的人生開始了一個漫長的主題,就是和這個小東西相愛相殺。

我錯過了自己的嬰兒時代,不知道自我意識萌發對自己的影響,但是我現在確切地感覺到作為媽媽有一種又失落又渺然的感覺。這個小朋友到底是個房客,等養成年了,上大學泡姑娘看世界,他就徹底是他自己了,而希望那時候我還是我自己。我再去養條狗。

※ 本文摘自《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原篇名為〈你是你,我是我〉,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