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療癒」有一件重要的事,叫作為自己劃下界線
文/AWE情感工作室.亞瑟
很多人從小受到的教育方式就是責怪,只要沒有達到某個目標,就會被責罵,在這種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認為愛是有條件的,自己必須滿足某些人的期待,才會被愛;有些人的家庭或許沒有特別採用責罵的教育方式,但在成長的歷程之中,也同樣經歷了一些挫折,例如被同學排擠、霸凌,這些經驗也會令孩童疑惑自己的價值。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成長背景,但在現今的環境下,其實我們對於「愛」的理解及感受都太過稀少,以致於有太多人根本不懂得怎麼愛自己,也不知道要如何接受愛、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但這些人偏偏又是最渴望愛的一群。
所以我們可以為別人做的,是接納那些他都無法接受的自己,也就是「療癒」。
「療癒」有深層跟淺層之分,但在這邊,我們只要做到「接納」就好了。有些人會追求成為別人的心靈導師,努力想開導對方或為對方做更多,但事實上,我們不見得有這個能力去處理對方的問題,而且在對方開口請求我們協助之前,任何擅自的干預,對於雙方都不是件好事。如果你的目標只是談戀愛或讓對方喜歡你,我們只要做到淺層的療癒,也就是接納,就足夠了。
接納聽起來簡單,實際做起來卻不見得是這麼一回事。我們對事物的觀感,往往都來自於我們主觀的想法及投射,當我們帶著這些以自身為本位的東西去看待人事物時,就很難真的去接納與自身價值觀不同的一切。
所以接納的第一個步驟,其實就是放下自身的想法,放掉那些好壞對錯,只是去看、去聽,然後接受這個人就是這樣、這件事就是這樣。不需要去評論什麼,我們並沒有偉大到可以去評論別人的人生、評判別人過得如何,我們只需要去了解、去認識,就足夠了。
當然,你不見得要在理解完之後完全默不吭聲,你可以跟對方分享你的感覺、你的想法,但那不是論斷,只是你感覺到的東西,那是你的感受。例如,當對方跟你說:「我以前跟很多人一夜情過。」評論式的回應可能是:「女生這麼隨便不好吧?」但感覺式的回應會是:「我沒有過這種經驗,我可以問你為什麼想這麼做嗎?」或是「聽起來你好像很寂寞。」不要一開始就用社會的道德框架去束縛別人,因為社會的道德是屬於社會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做出某個行為的原因,他們自己也知道不符合社會的道德規範,這點根本不需要別人再去提醒,他們需要被別人理解的是他們為什麼這麼做?他們遇到了什麼事?他們內心在想什麼?而不是單純的一句「很好」或是「不好」。
「療癒」有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叫作為自己劃下界線。很多人都很脆弱、需要依賴別人、渴望別人給自己愛、希望別人接受全部的自己,以為只要找到一個夠愛自己、能接納自己全部的人,人生就再也不會遇到困難了。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很不負責任的,這些想法都在把自己人生的、情緒的責任丟到另一個人身上,希望別人能夠為自己的人生及情緒負責。
這種人其實非常多,多到你在路上隨便抓一把,可能有一半都是。這種人在覺得自己被療癒、被接納之後,很可能會將那個接納自己的人當成浮木一樣緊抓不放,並且出現情緒勒索的行為,最後也有可能會演變成恐怖情人。
所以,在你要做「療癒」的時候,除了接納、支持以外,你仍然必須告訴對方,你頂多只能夠陪伴他,但自己的困難、自己的情緒,最終還是得依靠自己解決,你能為他做的,只有在他沮喪挫折的時候,持續的給他支持與陪伴,你無法幫他處理那些人生的大小事,即使你能提供些意見、能幫點忙,最後做決定的、做出行為的,都還是他自己。
不要不好意思告訴對方這件事,這件事對於關係的維持非常重要,因為關係只要一進入病態的依賴,就很難好好的維持,很容易變成一方照顧一方索討的狀況,這通常不是我們想要的長久關係。如果你想要一段更輕鬆、更健康、彼此更能成長的關係,就必須在療癒的最初,讓對方明白這個道理,才不會讓對方在以為自己找到浮木之後,又覺得被拋棄,認為你是個騙子。
不論你療癒的對象是誰,都要記得謹守自己的界線,不要做超過自己能力負荷的事,當你覺得已經沒有餘力陪伴或支持對方,或是你有自己的事要忙時,記得就要讓自己喘口氣,先顧好自己,否則「療癒」只會讓你筋疲力盡,最後只會讓你從對方身上加倍的要回來而已。
※ 本文摘自《從左手到牽手》,原篇名為〈療癒──我接納那些你不接納的自己〉,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