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師,為什麼他都可以不用回答問題?」
文/王意中
「老師,為什麼小彥都可以不用回答問題?」
「對嘛!他不回答都可以,為什麼我們就一定得回答?」
「老師,他不回答,是不是就沒有分數?」
「不公平,不公平,只要不說話,老師就不會再問他,那我們大家都學他算了。」教室裡,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讓老師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也為長期以來同學們的抱怨,感到有點不耐煩。
小彥仍然一個人杵在座位上不說話。老師拋出問題給他已經過了三分鐘,教室彌漫著不耐煩的氣氛,同學們不斷鼓譟。
「不要再叫他啦,浪費時間。」
「對嘛!老師給他零分啦,他就是不會回答!」
「笨,這麼簡單的問題也不會。」
老師真的忍受不了,這樣的嘈雜把自己的上課節奏打亂了。對於小彥的緘默不語,老師也感到愛莫能助,不知道怎麼做才好,真的想要放棄了。
這回,趁著在資源班和家長溝通的機會,老師特別準備了整理得密密麻麻的問題,想要一一尋求小彥爸媽的解答。
照著手上拿著的白紙內容,老師逐條念出來。
- 上課問他,他都不說話。
- 他不講話,我怎麼知道他會不會?
- 同學和他說話,他不回答,認為他高傲,也不想要和他做朋友。
- 他不說話,我口試怎麼考?
- 他不說話,我成績怎麼計算?
- 他不回答問題,同學會抱怨:「老師這樣不公平,那我也不要說話,我也不要回答。」
- 他不回答,讓同學覺得他態度很不好。
- 他不講話,我怎麼知道他心裡面在想什麼。
原本想要繼續念下去,卻發現自己似乎一次拋出太多問題,索性直接問家長。
「你們告訴我,我該怎麼做?到底要怎麼做,他才願意說話?」
但小彥的爸媽只能面面相覷,他們實在也不知道答案是什麼。
意中心理師說情障: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核心問題在於,我們預期他應該開口的情境(例如在教室裡),他對於說話會因感到焦慮而緘默。然而,在家裡,這些孩子的說話能力並沒有問題。
情緒行為障礙的輔導與教養祕訣
別急著強迫孩子開口
面對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在協助的過程中,我們彼此很容易陷入焦慮的泥淖中。
我們很急著期待孩子開口。會有這種焦慮感很自然,但總是愈急迫要孩子開口,孩子愈是不講話,這種長時間的僵局讓彼此焦躁,像是在跟時間賽跑。
或許孩子也急,不知所措;或許他是安於現狀的,因為不說話讓自己處在一個制高點,可以掌控全場的狀況,但內心卻又焦慮不安。
有時,孩子的緘默讓人看不到路途的終點。當孩子選擇不說,他人也莫可奈何。
我們很急,因為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的緘默顯得愈來愈頑固。但是這種急迫很容易把孩子推進陰暗的緘默黑洞裡,在你預期他該說話的情境中,無法言語。我們都很急,但是我們必須了解一個道理:呷緊弄破碗。
太過於急切、太過於粗糙的對待,往往會壞了彼此的關係,而且很難砍掉重練。
同理選緘兒「被問話」的焦慮
對於這類型孩子來說,若眼睛要看著你,需要對你產生十足的信任感及有相當的勇氣。因此,面對這些孩子時,請勿急著催促他,強迫他開口回答你的問題。
有些孩子很怕被問,因為在被問的過程中,一旦他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心裡往往開始預設你會不會問他第二個問題。如果你也真的問了,他會預設第三個問題、第四個問題……想著想著你會問個沒完,乾脆就不要回應你,免得繼續被你問下去。
漸進式的引導
當老師仍希望孩子能開口時,請優先以孩子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或有限的答案(如選擇題、是非題)讓孩子回答。
過程中,不能太急迫。假使無論老師出哪種題型,孩子都依舊緘默,請你少安勿躁,先暫時停止或減少個別詢問的情境,改採一對一,身旁無其他人的情境。
安心的窗口
有些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傾向於高度敏感,因此,在和這些孩子說話時,建議老師的語調、語氣盡可能維持溫和、不刺激的方式,以降低孩子對於和老師互動產生害怕、畏懼而逃避的可能。
你可以進一步觀察孩子在學校裡,是否有讓他相對比較願意開口的老師。如果有,可以請那位老師作為互動的窗口,讓孩子在安全、信任的情況下,在學校裡也願意說話。
聲音被聽見了,也不會怎樣
關於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聲音被聽見,實務上,建議家長在家裡,當孩子說話時,試著把他的聲音錄下來,當然最好事先讓孩子知道。
接著在適當情境裡,讓學校老師及同學聽到錄下來的聲音。同樣地,在讓其他人聽見之前,也要讓選擇性緘默孩子事先了解,以免令他產生錯愕。
在播放這些聲音的過程中,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很可能會焦慮、不自在,但也讓他了解,當自己的聲音被聽見時,事實上並沒有什麼問題會發生。讓孩子知道,自己原先過度放大的擔心與憂慮,並不會如自己所想像般發生。
朗讀的契機
朗讀,是孩子在說話之前最有可能的一個開口契機。在朗讀的過程中,先以一群人、多數人進行,至少能讓孩子有機會參與一些開口說話的活動。
我們不需要求孩子一定得大聲,但是可以仔細地觀察與留意孩子的朗讀及回應,來決定後續共同朗讀的人數,以進行必要的調整。漸進地,讓孩子有機會暴露在少數人之中,甚至最後只剩下他自己進行朗讀。
時間的等待
其實,我們內心裡多少都知道孩子是無法被強迫說話的。孩子需要我們靜靜地陪伴。我們也需要掩飾心中的那股焦慮。但無奈的是,焦慮總是露了餡,讓孩子識出破綻。
孩子不是不急。說真的,孩子也有壓力。我們彼此都在擔心,隨著長大後出社會,誰還管你緘默,誰還在乎要不要等你。緘默一日一日定型了,到時只會讓自己更加囚禁在無聲的世界裡。
面對選擇性緘默,要心平氣和地等待,真的不容易。不過,靜下心來想:與其焦急催促,或許陪伴與等待能讓孩子更有機會開口說話。
等待,並非消極地無作為
等待,並非是消極地無作為,而是在協助孩子面對緘默上,我們必須先保持平靜。這實在不容易,但是得練習,因為我們的情緒會流動、傳遞、感染與反映給焦慮的孩子;同時,他的情緒也會反映給你。
你的平靜、你的穩定,能讓孩子也安心。
面對緘默,要取得開口的金鑰與密碼,實在需要花心思,需要時間。就讓我們先示範如何自在地面對眼前的困難,這將使孩子了解我們有多少能耐可以幫助他。
讓孩子相信,當他開了口,說了話,焦慮也能漸漸煙消雲散。要讓緘默的聲音破繭而出,我們就是孩子的支持後盾。
選擇性緘默的孩子依然可以在班上維持安靜。但是,當老師上課時問問題,這些孩子可以逐漸透過輕聲細語來回應。音量以老師聽得到為原則。一開始的聲音常有如氣音般,微弱得讓人無法聽見,但請給孩子一些時間,你可以善意地回饋他,讓他知道你接收到了他的回應。
請慢慢來。我們必須在心裡有所準備,這可能是一個月、一學期、一年,甚至於一段漫長的等待。請相信孩子能夠開口,也讓孩子相信他有機會可以開口。讓班上的同學們了解,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特質,並且尊重、友善地對待每一個人的特質。
※ 本文摘自《陪伴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原篇名為〈孩子不說話,老師怎麼辦?〉,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