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from Flickr CC by Mads Bødker

為什麼護理師叫都叫不來?護理師到底在忙什麼?

文/林怡岑(林小捲)

當接下《我是護理師》推薦序任務時我是感到驚喜的,盼了這麼久終於出現在這領域有人能站出來用文字的方式,讓大家認識並正視「護理師」這份特殊職業。雖然在臨床的我還只是個小螺絲釘,有這份殊榮能為前輩著作寫推薦序,備感萬分榮幸。

我是護理師》道盡了從事護理執業生涯經歷與滄桑,原來在台灣的我們並不孤單,韓國護理師們同樣與我們經歷著相同醫療環境。加護病房就如同人生風景站,站在生離死別的十字路口,看盡各式各樣人生百態。不論是病人、家屬甚至是醫護人員等,每個人所擁有的角色不同,也扮演著不同內心戲,是一本寫進這圈子心坎裡的書。

大部分民眾不明白,加護病房到底在忙什麼?

大部分民眾不理解,究竟有什麼治療要做?

大部分民眾似乎覺得,一個護理師照護兩個病人很輕鬆。

大部分民眾似乎覺得,護理師只不過就給給藥、打打針。

為什麼護理照護可以讓家屬等那麼久?

為什麼護理人員總是無法時常一直陪在病人身邊?

在加護病房裡,我們護理人員與病人比是一:二~三,但當有一床病人發生突發狀況,如:急救或插管時,另一床甚至另兩床病人根本就無暇顧及。別懷疑,這就是現在的醫療環境!我們護理不乏基本的給藥、打針、抽血;每個時間點都有每個時間點該完成的護理工作,如:每小時的生命徵象測量、意識評估及記錄、倒尿(評估尿量);每兩小時的抽痰、翻身、拍痰、換尿布;每四小時的灌食、餵食;每八小時的記錄輸入輸出量;每天的三管(氣管內管、鼻胃管及導尿管)照護及全身皮膚清潔;每三天或不定時的全身侵入性管路消毒。在每天每班八小時中,除了定時的護理照護之外,其中還穿插了傷口換藥、驗血糖、輸血、醫師查房、家屬會客、會診、送檢查、送開刀、接術後、接新病人等。有些特殊病人還需要協助下床復健,有時病房CPR還要幫忙支援病房。生命徵象不穩定的病人,身上特殊管路更多了,包含ECMO(葉克膜)、IABP(主動脈氣球幫浦)、CVVH(連續性血液透析腎臟替代療法)、PICCO(心肺容積監視器)等。

除了這些常規護理工作之外,還要評估病人生命徵象變化、判斷檢驗值異常、藥物使用正確合理性、給藥前三讀五對做好層層把關,每一項護理措施都得上紀錄。當年資足夠時還要當單位leader,協助學弟妹處理臨床所有護理問題,協調病人與家屬或是家庭間的所有照護問題、安排新病人床位、調整支援病房護理人力,了解單位內每床病人動態及醫療處置計畫。每一步都走得戰戰兢兢,每一步都與病人安全息息相關,而這些事,都要在一個班八小時內完成。

除了臨床護理照護之外,還有單位業務要做,包含各功能分組:護品組、儀保組、環康組、教學組等;護理品質管理:單位所有管路感染率、護理技術評值、護理紀錄藥物確認電腦系統的監測統計等;儀器保養:所有單位內所使用的靜脈注射幫浦、急救車、急救藥物、電擊器保養紀錄、隔離病房負壓監測等;環境康樂:單位環境維護、大掃除、自治活動規畫辦理等;臨床教學:醫護聯合討論會、個案報告、能力進階、在職教育、證照更新等,當然這些也都是要在班內完成。「護理師,這個美麗又悲傷的職業」,身為護理人員的家人們,請不要再問為什麼總是那麼晚下班了。

逆天對醫護人員來說一直是個沉重的責任,如同作者所說「和陰間使者打架的護理師」,我們不斷得用自己的生命在延長病人壽命,竭盡所能只為了守護健康、尊重生命。當民眾不懂得珍惜醫療資源,不懂得尊重醫療護理專業,到最後醫療崩盤時,只會使得大量醫療護理人才外流。

現今醫療環境,讓許多即將畢業甚至已經是臨床護理人員感到徬徨與茫然。許多人放棄了多年所學之護理專業,也有許多人依然堅守著臨床。不論當初踏上護理初衷為何,自己的人生要自己負責,在展翅的同時不要忘記當初我們一起宣示過的南丁格爾誓言,秉持守護健康、尊重生命,相信不論身在哪個領域都能發光發熱。

誠摯推薦《我是護理師》,真情流露寫實記錄著護理人員從業心路歷程,從就學至就業、從菜鳥到老鳥的成長過程,刻畫出一篇篇感人肺腑、動人心弦的故事。好想跟作者金炫我來個大大相擁,原來在護理執業路上我們不孤單。

本文介紹:
我是護理師》。本書作者/金炫我;譯者/謝麗玲;出版社/春光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急診鋼鐵人2.0戰鬥吧!護理師
  2. Free To Fly:生命、勇氣、愛,加護病房護理師眼中的醫療群像與生死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