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但他們並未應用在戰爭上——這完全是個誤解

文/歐陽泰(Tonio Andrade)、譯/陳榮彬

「中國是一頭睡獅。等它醒了,整個世界都會為之震動。」這幾句話是拿破崙說的,近年來大家在引用時,往往會接著表示,那頭睡獅如今已經醒了。中國政府的高層屢屢承諾,該國會以「和平、可親和文明」的方式崛起,但依舊震驚了全世界。拿破崙的預言似乎成真了。

然而,他是在一八一六年時預言的。為何這頭獅子過了那麼久才醒來?而且為何會睡著?中國曾是舉世最為富庶、科技最發達,也最有權勢的大國。當初它為何會失去領先優勢,輸給了後來才崛起的西歐各國?或者,換個方式來提問:在一五○○年之後,為什麼那些曾經無足輕重的歐洲國家會成為宰制全球的強權?

這些都是有關世界史的關鍵問題,近年來已經有太多人急於提供解答,也引發許多爭論。但幾乎所有答案都是圍繞著經濟問題打轉。正因如此,如今我們已經比過去更為了解中歐雙方在薪資水平、生育率與農業生產力等方面的表現,但卻還是不太了解拿破崙那一席話的真正重點──戰爭。他會提出此一知名預言,是為了回應他的愛爾蘭籍外科醫生的提問:若是向中國發動攻擊,對英國而言是利是弊?拿破崙的答案是,英國佔不到便宜,因為中國人一旦覺醒了,就會「從美法兩國,甚至從倫敦招募到技師與造船工匠,藉此打造出一個艦隊,假以時日就能打敗貴國。」最後,英國人還是對中國發動攻擊,中國也的確招募到一些技師與顧問。中英兩國開戰後,中國邁向現代化之路走得比拿破崙預期的還久,但在整個過程中,洋務運動的參與者往往都把軍務當成重點。時至今日,倡議改革的人仍是如此。

這本書所探討的是中國與西方之間的「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①,並且會將討論聚焦在武器上。我主張中國之所以會強大、衰敗,接著又重新崛起,是可以從其過去的軍事模式看出來的。但我不會只聚焦在中國。我的目標是比較歐亞的軍事史,而且我想要提問的問題不只是「中國為何走上不同於西方的道路?」也要問「西方為何能走上不同於東亞的道路?」歐洲並非遵循著一條正常軌跡去發展的;每一例個案都能為其他案例帶來啟示。

貫串這整本書的主題是火藥戰事。長期以來,史家已經針對火藥帶來的革命性效應進行了許多研究,但他們大多只注意西方。事實上,你可能聽過一個錯誤但常被提及的說法: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但他們並未應用在戰爭上。此一誤解仍然廣泛地流傳著,常出現在學術著作裡,甚至連中國人自己都這麼說。不過,事實是中國與其鄰國試著把火藥運用在許多軍事和非軍事的用途上,經過幾百年後,火藥才流傳到西方。這些最先開始使用火藥的亞洲國家常常被忽略了,而大部分關於火藥戰事的研究都聚焦在早期近代史(大約一五○○~一八○○年)。史家們往往主張,這段時間裡有許多帝國因為火藥而崛起,「火藥革命」與「軍事革命」促成了歐洲封建結構的轉變,也為日後西方國家的全球霸業打下了基礎。

但事實上,所謂的「火藥時代」持續了整整一千年,從將屆西元九一○年代時人們開始把黑火藥(gunpowder)用於戰事上,揭開序幕,最後直到大概一九○○年,無煙火藥取而代之,這時代才算告終。若能好好檢視火藥時代,就算不能解答「西方為何崛起?中國為何『停滯不前』?」的問題,至少也能對問題有所釐清。

歐洲的變動為何如此大?中國又何以往往被認為停滯不前?有許多人曾提出解釋,但最為持久的解釋之一,就是所謂的「競爭國家體系」。根據此一理論,歐洲各國彼此對立,導致歐洲社會面對一種優勝劣敗的競爭壓力,迫使各國不得不改善自身的政經與軍事結構。相反的,中國卻是個大一統帝國,這讓中國人欠缺實驗精神,導致國家的發展停滯。這個觀念是隨著社會科學一起誕生的,最早由孟德斯鳩(Montesquieu)提出,爾後也為馬克思(Karl Marx)與韋伯(Max Weber)的著作生色不少。如今此一說法已經非常普及,出現在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伊曼紐爾.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大衛.藍迪斯(David Landes)、傑弗瑞.帕克(Geoffrey Parker)等許多人的著作裡。以此一模式為根據,許多研究中國的專家也都主張,因為中國是個大一統帝國,所以缺乏歐洲那種較具競爭性的動力──不過,也有人認為,這種缺乏競爭的狀況會帶來種種經濟上的好處。

當然,每一個學過中國史的人都知道,中國在歷史上也是戰亂頻仍,常分裂為許多相互競爭的國家。事實上,「中國」一詞預設了大一統的狀態,但該國在歷史上有很多時間都不是統一的。史上最著名的分裂時期應該就是戰國時代(西元前四七五~二二一年),許多國家也把歐洲的早期近代史拿來跟這個時代相提並論,主張兩者在軍事與政治方面有許多相似的發展。例如,歷史學者傑弗瑞.帕克就是以討論中國的戰國時代來開始他的《軍事革命》(The Military Revolution)一書,主張戰國時代的中國與早期現代的歐洲一樣,因為戰爭頻仍而導致國家集權化,而且在戰術、科技、組織與後勤等各方面都有許多軍事創新。

然而,在中國的漫長歷史中,還是有許多學其他各國相互競爭的戰亂時期,但往往被學者們給忽略了,誇大了中華帝國的大一統。我這本書的假設是:那些分裂的時代正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世界史的關鍵。

譯註:
[①]:指造成中國與西方發展成不同樣貌的歷史分水嶺,譯名參考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著,《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The Great Divergence: Europe, China,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 本文摘自《火藥時代》,原篇名為〈引言 中國軍事史的模式〉,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