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喜歡打電話──有什麼問題嗎?
Photo Credit: Unsplash

年輕人不喜歡講電話──有什麼問題嗎?

「millennials」指的是千禧世代,八零和九零年代出生的人,換句話說就是我這種人。若你把「millennials」和「phone」拿去 Google,不會出現什麼「千禧世代喜歡的手機」,而是會出現一整頁搜尋結果,討論為什麼我這個年紀的人不喜歡講電話。

千禧世代不喜歡講電話。在BankMyCell整理的問卷統計裡,有88%人寧願手機有無限流量,也不要通話免費,81%人承認自己撥電話之前得要鼓起勇氣。填問卷的是1200位在1981和1996之間出生的美國人。

這不是美國獨有的現象,我幾天前在臉書分享相關新聞,大家的迴響非常踴躍,紛紛補充自己不喜歡講電話的理由。我唯一一次看到有人表示期待接到電話,是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初選民調的時候。

為什麼年輕人不喜歡講電話?

每個年輕人都有手機,但是很少有年輕人喜歡講手機,他們更喜歡文字訊息。網路上非常多人試圖分析背後原因,Taskeater在Medium上的說法,差不多可以代表幾種常見意見:

  1. 反應時間短:私訊比email即時,電話又比私訊即時。即時溝通的反應時間短,難以構思表達內容。千禧世代不喜歡這樣,因為他們已經習慣網路文字溝通的節奏。
  2. 讀取時間長:聽別人說話花的時間總是長於閱讀同樣內容的文字。千禧世代不喜歡這樣,太沒效率。
  3. 打斷行程:電話需要共時,你要嘛是在講話,要嘛是在聽別人講話,要嘛是在尷尬。你不能先把別人的話「已讀」,有空才回。千禧世代不喜歡這樣,他們喜歡掌握自己的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就算假設上面這些都對,也不代表年輕人失去了說話表達的能力。有可能只是同一種溝通管道對不同人來說有不同用處。

想像在沒有電話的時代,你得去敲朋友家的門,才能討論大小事情。後來電話普及了,你們用電話討論大小事情,如果沒先打電話預約就跑去敲人家的門,則顯得很沒禮貌。我們一旦習慣用電話討論,就會覺得沒必要事事上門打擾別人,當我們習慣事事用私訊或email溝通,開始認為沒必要事事打電話打擾別人,也很合理。

朝「不打擾聽眾」變遷的溝通常規

從面對面溝通到電話,再到文字訊息,我們可觀察到溝通管道的轉變有種趨勢:人因為溝通而不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少。

要上門討論,你得提早準備出門並花時間交通,不能賴在家玩PS4上老少咸宜的派對遊戲《血源詛咒》,討論東西的時候也不能挖鼻孔。理想的實體會議需要你心無旁騖然,和其他人處於同一空間,暫時停止剛剛你在做的事情,若改成電話討論,限制就沒這麼多。類似地,從講電話討論改成文字訊息討論,你因此不能做的事情就更少了。我們可以說,溝通管道的轉變,逐漸減少了人需要為了溝通而付出的「自由代價」,千禧世代特別不喜歡講電話,則是因為他們習慣了不付出太多自由代價就可以達成的那些溝通方式。

這種習慣也改變了人際交往的常規。雖然人往往表現得像是一旦你在網路上,就做什麼都可以,但其實不是。例如,若你想找朋友聊天,但不確定他是否在忙,於是你私訊丟個「有空嗎?」這看似體貼,其實令人為難:如果不知道你找我幹嘛,我無法判斷自己有沒有空。「鬼刑部我不知道怎麼打,你有空教下嗎?」才是正確的問法。

現在有越來越多人覺得用「有空嗎?」當作私訊開場白相當沒禮貌。然而,撥打電話本身比「有空嗎?」更強硬,別人在不知道你要幹嘛的時候,就得先開始跟你共時互動,而且背負不能隨便掛你電話的社會常規。對於習慣這種溝通禮節的人來說,他或許不介意撥電話給餐廳訂位,但不願意撥電話給自已的朋友,因為他知道朋友的工作不是接他電話。

曾有幾十年的期間,多數人類可以隨意打電話跟朋友,一邊聊天聯絡感情,一邊把電話線玩得亂七八糟。在我的生命中,這期間結束在上大學後,朋友們逐漸習慣用網路聯絡,而且用手機通話聊天也太貴。

現代人在部分溝通上用動態、私訊和email取代電話,這顯示了一種「不打擾聽眾」的常規:所有人都能自己決定什麼時候要接收資訊,如果你沒有組織好資訊就送出,別人也不用卡在線上等你把話講完整。若只是為了傳遞可數位化的資訊,比起聲音,文字對受眾更友善:可以自己決定要從哪讀起、讀多快、要不要重讀、前後對照。過去我們用電話交流感情,現在用社群平台。社群平台的交流方式更舒服,你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時間。

此外,文字訊息也比較不會打擾周邊人群,搭捷運或公車,你通常寧可身邊的陌生人跟朋友私訊聊天而不是講電話。這可能讓人在更多情況下選擇傳訊息而不是講電話。

當然,這並不是說人再也不即時通話。有些人沒有打電話給親友的習慣,但反而會跟親友視訊。視訊的自由代價比電話更大,使用對象上可能也不同。我自己跟朋友通話聊天的固定時間,是打PS4的時候。這不是業配,不過PS plus的連線和派對通話功能為彼此熟識的玩家建立了一個方便聊天的氛圍:我在線上你也在線上,就算不是為了連線一起玩遊戲,也可以抓個群組聊天,沒有打不打擾的問題,反正大家都在打電動。

溝通習慣和溝通能力是兩回事

年輕人逐漸不情願用電話溝通,有些人因此擔憂年輕人的溝通能力和職業發展。然而,若我們不預設本質上的優劣,把電話和email、私訊都當成溝通管道,會發現它們各有所長。

以我來說,在email可以勝任的範圍內,我喜歡email勝過電話,因為:

  1. 我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時候讀和回覆。
  2. 如果沒有email可以查,我會忘記八成以上的工作資訊。
  3. 有些人覺得電話講比較清楚,其實是因為他們沒能力光靠自己把東西表達清楚, 跟這種人講電話很痛苦。
  4. 當然,上面這種人寫的email也不會讓你太好受,不過至少你可以自己控制跳躍閱讀,也可以一邊讀一邊詛咒他。

這幾點也反映了前文提到的,網路文字溝通對聽眾友善的地方。

有些人擔憂千禧世代不情願講電話,可能反映了溝通能力和意願的缺乏。不過我認為這類檢討背後有種不對稱。假設習慣的溝通管道有年齡差異:年輕人喜歡email勝過電話,年輕人的前輩們則相反。我們會檢討不講電話的年輕人,擔心他們的習慣影響職業發展,但不會檢討不習慣寫email的前輩們,這顯示的可能不是年輕人的溝通能力和習慣不好,而是怎樣的溝通能力和習慣比較好,是依照前輩們的習慣決定的。

*感謝參與臉書討論的大家,以及pingtallPTK、蔡如雅和ZhiShan至善基金會為初稿提供的諮詢意見。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溝通以及孤獨的樣子:

  1. 要好好活著,必須學習在一起,也學習孤獨。
  2. 里爾克:愛情是兩份孤獨,互相保護,互相撫慰,互相致敬
  3. 有效溝通,往往只需適時拋出一個能引發討論的關鍵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