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形經濟崛起!連健身房都悄悄改變
我們的故事從健身房講起。我們將造訪兩家商業健身房(一家在2017年,一家在1977年),檢視兩者的一些差異。健身房是一個生動但典型的例子,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即使不是明確屬於高科技產業的企業,也已經微妙地改變投資類型。
我們探索無形經濟的旅程從健身房開始,這一點很有趣,因為健身房乍看並沒有很多無形資產。即使你像逃避瘟疫那樣避開健身房,你大概還是知道健身房裡有什麼東西。我們的2017年健身房裡,滿是營運所需要的設備,包括接待處(有一部電腦,可能還設有閘門)、各種健身器材、淋浴設備、儲物櫃、墊子和鏡子(一名健身房老闆戲稱鏡子是「健身房裡最頻繁使用的設備」)。這些設備會反映在擁有和經營健身房的公司的帳目上:它們的帳上通常記錄了你看得見、摸得到的許多資產,從健身房所在的建築物,到顧客使用的跑步機和槓鈴皆在裡面。
現在來看四十年前的健身房。1977年時,美國已經到處都有健身房。電影《鐵金鋼》(Pumping Iron)剛推出,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靠它在演藝圈突圍而出,而戲中有他在洛杉磯威尼斯海灘金牌健身中心(Gold’s Gym)鍛鍊的場面;金牌健身中心創立於1965年,後來開遍整個美國。其他健身房的設備包括亞瑟瓊斯(Arthur Jones)1960年代末發明的固定重量健身機器Nautilus。檢視當時的健身房,你可能會對它們與現在的健身房有很多相似處感到意外。當然,當年的重量訓練器材可能少一些,而且沒那麼先進;會員資料是以索引卡而非電腦記錄;器材以外的硬體也可能比較粗陋。但除此之外,健身房的許多實物資產看來都一樣,包括健身室、更衣室和一些設備。
但如果我們回到2017年的健身房並仔細觀察,我們將看到一些差別。現在的健身房有一些投資是1977年的健身房所沒有的。接待處的電腦裝了軟體,記錄會員資料、課程安排、員工班表,並與公司的中央資料庫相連。健身房有它的品牌,品牌的建立有賴廣告專案,而這些廣告專案的複雜程度和費用遠遠超過1970年代的健身房。健身房有它的作業手冊,載明員工應怎麼做各項工作,從吸收新會員到處理拖欠費用的顧客,都有明確的程序。公司訓練員工遵循手冊的指示,以應有的效率完成各項工作,而若是在1970年代那個比較輕鬆隨意的年代,這會顯得奇怪。這些東西(軟體、品牌、程序和培訓)全都有一點像健身房的實物資產(健身器材、閘門、所在建築物之類):它們短期內耗費金錢,但長期而言有助健身房順利運作和賺錢。不同之處在於這些東西多數是觸摸不到的,絕不會有不小心掉下來砸到腳的危險。現在的健身房仍然使用大量的實物資產(英國四大健身業者全由私募股權公司擁有,這些公司比較喜歡資產密集企業),但相對於四十年前的同業,它們的無形資產大幅增加了。
但健身房還有更深層的轉變。2017年的健身房為會員提供定期的健身課,Bodypump是最受歡迎的其中一種,課室門上有顯眼的「Bodypump®」標誌。原來這間健身房裡還有其他公司在做生意,而且站在經濟的角度,這種業務比健身房本身更有意思。
Bodypump是一種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參與者積極走動、配合音樂進行輕量舉重。出色的Bodypump健身課可以使學員非常興奮並充分運動,遠非前面這句平淡的說明所能描述。Bodypump之所以加上註冊商標的符號,是因為這種課程是由健身房以外的公司、紐西蘭的萊美國際(Les Mills International)設計和擁有權利的。
萊美國際創始人米爾斯(Les Mills)是紐西蘭的奧運代表隊運動員,他在高德(Joe Gold)於洛杉磯開了第一家金牌健身三年之後,在奧克蘭開了一家小型健身房。他兒子菲力浦(Philip)某次訪問洛杉磯,看到結合音樂與集體運動的潛力;回到紐西蘭之後,他加入舉重元素,1997年創造出Bodypump健身課。他意識到,藉由編排例行動作、搭配現代動感音樂,可以創造出一種能賣給其他健身房的產品。到2005年時,萊美國際的健身課如Bodypump和Bodycombat已推廣至55個國家約1萬個場所,每週估計有400萬人參與(Parviainen 2011);該公司的網站估計,如今每週有600萬人上課。萊美國際的設計師每三個月替課程編排新動作。他們拍下影片,附上動作說明,連同音樂檔案寄給公司授權的導師。我們撰寫本書時,該公司有13萬名這種導師。要成為導師,你必須完成三天的訓練(目前費用約為300英鎊),隨後可以開始授課,但要更進一步,你必須向萊美提交完整的一堂課影片,由該公司檢驗你的技巧、動作和輔導能力。
萊美國際這種公司用來賺錢的工具,與1977年金牌健身仰賴的槓鈴和墊子之類的東西截然不同。沒錯,萊美仍有一些實物資產,例如錄影設備、電腦和辦公室,但它的多數資產是無形的。它有一套非常寶貴的品牌(在某些地方,健身房停止提供Bodypump會導致會員轉投其他健身房)、受版權和商標保護的智慧財產、設計健身課的技能,以及與一些供應商和夥伴(例如音樂分銷商和健身教練)的專屬關係。利用健身方法賺錢這種構想,不算是創新,因為在米爾斯出生前十年,健美先生阿特拉斯(Charles Atlas)就已經在賣他的健身課程。但是,萊美國際的運作規模,以及它結合品牌、音樂、課程設計和訓練的方式,都是不同尋常的。
我們的健身房旅程顯示,即使是健身這種非常物質的生意(健身是要塑造美好的體形),最近幾十年來也已經變得相當仰賴非物質的東西。這不是那種我們看過無數新聞報導、耳熟能詳的網際網路顛覆現狀的故事,如唱片店被Napster、iTunes和Spotify所取代。健身房並沒有被某種應用程式取代。軟體並沒有使我們變得不需要舉重。但是,健身生意仍出現了兩方面的變化。健身房本身表面看來與1970年代的情況相似,但如今已布滿系統、程序、關係和軟體。這與其說是創新(innovation),不如說是神經支配(innervation),即身體的某部分獲得神經,使它有感覺,並變得有序和可控。此外,一些幾乎完全仰賴無形資產的新企業出現了。
※ 本文摘自《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擷取自本書第二章〈 資本的消失戲法 〉,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