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中資成為番茄業霸主──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
文/尚-巴普提斯特.馬雷;譯/謝幸芬
五年前,也就是 2011 年,我在法國普羅旺斯一座罐頭工廠的圍欄外,第一次發現中國製桶裝番茄糊的蹤跡。工廠的紅色招牌標示著「小木屋」(Le Cabanon)。右側是一棟油漆陳舊的行政大樓,左側的圍欄後方則是上了瀝青的倉儲區:地面上滿滿都是油桶大小的無菌金屬桶。桶子放在棧板上陳列在倉庫空地上,一個疊一個,在陽光下閃閃發亮。我終於找到靠近這些商品的最佳位置;透過欄杆,可以看見標籤上標示的來源:「番茄糊;新疆中基實業,中國製造。」
當時我人在普羅旺斯,這裡是我的故鄉,小時候每年夏天,我的祖母就是在這裡用自己院子裡種出來的番茄製作番茄罐頭。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麼多神祕的大桶子,裡面裝著來自地球另一端的番茄。
我在附近市鎮的一次採訪中,聽說了一則離奇曲折的故事。中基番茄製品公司(Chalkis)是一個食品產業集團,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軍所控制的一個大型企業財團所擁有。該集團在 2004 年買下了法國最大的番茄醬生產工廠──小木屋。
在此之前,小木屋都是採合作社的經營方式,將當地上百位農民的作物收成進行加工。自從買下了小木屋之後,中基番茄製品公司的高層拒絕對外做任何說明,各種活動都只是祕密進行。
2004 年,中國買家曾經承諾會維持加工一定數量當地生產的番茄。的確,居民都擔心,小木屋工廠一旦換上五星旗幟,改隸屬於中資,肯定會大量使用中國進口的廉價番茄糊。然而收購的當下,從來沒有人提過小木屋將來只能加工從新疆進口的番茄糊……?。
我想要一探究竟,於是來到昔日的這座合作社工廠採訪,想要做一篇關於罐頭新生產模式的報導;這些罐頭使用的原料不再來自普羅旺斯,而是完全用中國進口的番茄糊。我說明了來意,立刻遭到拒絕,吃了閉門羹。
這件事實在不能等閒視之。2000 年前後,小木屋供應了法國番茄醬消費量的四分之一。被中資併購之後,昔日的法國番茄罐頭王國逐漸被瓦解,工業設備幾乎都被毀了。中基番茄製品公司接手後先是裁員,接著汰除第一道加工的工具設備。昔日的工廠如今只保留了小木屋的品牌,以及第二道加工的設備,也就是用來稀釋番茄糊的機器。原本用來進行第一道加工的這些機器全被拆解拍賣,包括開始洗滌番茄的卡車停駁站、渦輪榨取機、加熱絞碎機、製作番茄乾的烘乾機、輸送機臺、控制調節站、棧板堆裝機。
當地的茄農於是被逼得紛紛轉行。小木屋卻依然繼續銷售法國民眾過去熟悉的知名產品,只是原物料來源都改成從新疆進口的番茄糊。罐頭內的醬汁依然是在沃克呂茲一座具有歷史色彩的工廠「製造」,繼續合法沿用「法國製造」的標籤,上面還有小木屋著名的商標:一棟普羅旺斯別墅,旁邊佇立一棵柏樹。不同的是,原料已經換了產地,但是並沒有什麼條文規定非標示出來不可。小木屋就這樣以它的品牌或是以通路商的品牌,販售這些「普羅旺斯番茄醬」,產品遍布歐洲所有的超市。
中基這家源自解放軍的企業,為何又如何會在 2000 年初對法國的一座番茄醬工廠產生興趣,最後還取得管理權?為什麼好幾位中國將軍會穿著軍禮服突然出現在亞維儂(Avignon),並且大談番茄生意?這個「中國軍隊」進駐普羅旺斯番茄工廠事件的來龍去脈又是怎麼一回事?而主導談判的劉將軍又是何許人物?我手邊只有一張剪報[1],而且報導刊出的時候,幾乎沒有任何其他的報導,不過我亟欲深入瞭解。
幾年下來,我發現小木屋所遭遇的工業災難並非個案,而是普遍的現象。北美洲、歐洲,甚至西非許多國家,都可以看到這個現象。20 年來,許多為本國市場加工在地番茄的工廠紛紛關門,因為「不具競爭力」;換句話說:無法在全球化經濟下,和來自世界另一端低價進口的桶裝番茄糊對抗。時至今日,使用進口桶裝番茄糊製成醬料或食品,在這個全球化的食品產業鏈中,早已是相當普遍的做法。
註釋
[1] 皮耶.哈斯奇(Pierre Haski),〈中國吃下法國加工番茄〉(Les Chinois croquent la tomate transformée française),《解放報》(Libération),2004年4月12日。
※ 本文摘自《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原篇名為〈普羅旺斯的中國桶裝番茄糊〉,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