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有些小說新手偏愛語焉不詳,藉此展現「文學性」

文/大澤在昌;譯/邱振瑞

各位在閱讀小說的時候,可能會讀到情節內容流暢的小說;也可能讀到看過很多次,但故事就是無法在腦海裡形成畫面,在我看來,上述兩種筆觸的最大差異在於「節奏感」。

閱讀寫作新手的小說時,常會發現句句換行分段的現象。相較之下,老手寫出的文章,句與句之間連結得宜,就算分段了也與下個段落氣脈連結。要比喻的話,它們如同印度米和日本米的差別吧。印度米乾乾鬆鬆,粒粒分明,適合炒飯,如果用筷子去夾,米粒會散開而掉落。另一方面,日本米較具黏性,並且水份含量較多,用筷子夾的時候,白米會黏在一起,不易掉落。印度米類型的文章,每句話完成後就戛然結束,讀者的思路也會在此突然被打斷。一句話讀完,被打斷;再讀下一句,又被打斷,如此不斷的重複。讀者也會漸漸反應冷淡。另外,日本米的文章則是每句話與下一句話能順暢連接,讀者的思緒也不會中斷。就算段落改變,讀者的思緒也能夠輕鬆進入下一個段落。閱讀,輕鬆的投入;再閱讀,又輕鬆地投入。這樣一來,長時間的閱讀就不會變成一件苦差事,這種的文章就是日本米的文章……不過,這只是我剛剛心血來潮所做的比喻(笑),總而言之,你若有這樣精采的文筆,你的小說必定是容易閱讀的了。

接著,要怎麼寫出日本米類型的文章呢?在此要注意到文章節奏的問題。例如,「──了。──了。──了。」像這種相同尾語一直重複的句型,就是常見的敗筆。注意一下,如果能夠改換一下句尾,就能夠讓文章的節奏感變好。

但是,像動作場景,「打吧」「跑吧」「逃吧」這樣,連續短句以「吧」結尾,反而會讓人覺得劇情緊湊有節奏感,還可以讓讀者昂奮起來。在一些特別的場景裡,例如動作或性愛的場景,句尾重複也未嘗不可。我認為在小說中一個特別的高潮場景,文章風格稍有變化也無妨。

所謂的故事結構,一定會有如小丘、低谷或高聳的大山。因為先有低谷,所以才能發展成高大的山峰。為了能讓讀者可以暢快閱讀到最後,這個低谷的部分極為重要。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低谷的部分,隱藏了如何連結下一個高潮的線索。如果沒有巧妙地描寫低谷,讀者對於即將來臨的高潮,就不會有興奮及期待感。不過,無論是讀者還是作者對此都可能會有些懈怠,有些場面不太容易處理。因此,這可說是艱難的挑戰。

寫出語意通順的文章

在此,希望各位可以重新了解到「文章是傳遞訊息的手段」的含意。小說的類別也不例外,登場人物與故事互動會產生出訊息來。因此,小說的內文同樣也在傳達某種訊息。

在日常生活裡,需要傳達訊息時最重要的是什麼呢?那就是準確性。與人約見面時,最需要的就是把在「何時」「何地」見面,正確地向對方表達清楚。如果說「明天十二點在飯田橋附近見面喔」的話,「飯田橋附近」並不完全是「正確的訊息」。現在大家都有行動電話,所以我想說不定可以打手機詢問:「我現在到飯田橋車站了,要在哪裡見面呢?」因為飯田橋附近這個範圍太廣泛了,到底是在飯田橋的哪條路線的車站或是哪個出口呢?在驗票口的前面還是在中間?或是在站外的咖啡店呢?如果不明確清楚的表達,對方就無法正確理解這個訊息。不止日常生活如此,在寫小說時也一樣。小說的內文,最重要的就是「準確性」。

寫小說的時候,作者動輒以模稜兩可的方式來表現。由於想寫出情感性的文字,文章便不由自主變得含混起來,而且還自陷在這錯覺之中,把它誤解成是文學性的表現方式。不過,這看法是錯誤的。文章還是要寫得精確才行。

還有一個重點,也就是內文的「邏輯性」。各位的習作文章裡曾出現這樣的句子:「他啊,就像○○一般,也有一點△△,其實是□□」,實際上他到底是怎樣的人呢?語意不清,而且邏輯上還前後矛盾。為什麼平常寫文章不會犯這種錯誤的人,一寫小說就會出現這種矛盾與含糊的毛病呢?這是因為這樣寫文章似乎會變得「很有感覺」的錯覺在作祟。

自己寫的文章是否具有邏輯性,首先需要冷靜的判斷,這裡是否好像有一根線,將句子從頭到尾連接起來。這雖然是很基本的工夫,但往往很容易被忽略。這是因為作者拚命地想以文字表達自己心中的意象時,而沒注意到該文章的邏輯性所致。

那麼該怎麼預防才好呢?答案是:除了仔細推敲之外,沒有別的方法了。推敲,是寫出具有邏輯性的文章的最佳手段。你在寫小說的當下,沉浸於其中也無所謂,或者依序描寫頭腦裡浮現出來的場景也行。但是,你在閱讀自己作品的時候,必須冷靜自持地檢查,其中是否有矛盾的地方,是否有傳達出正確的訊息,讀者又是否能夠理解?

※ 本文摘自《百萬小說家的職人必修課》,原篇名為〈讓文章具有節奏感〉,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