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在美史──唐女其實不豪放?歐洲人愛少女式性感?
文/龔元之
念研究所以來,我便一頭栽進了服裝復原的大坑中,也常幫有興趣的朋友製作。但她們在服裝款式之外,往往還有其他考量,至今聽過最勁爆的要求是一個女孩問我能不能替她做十二單,而且希望能顯腰顯瘦……看到這需求時,我差點噴茶,試問:重疊十來件寬大衣袍的服飾,怎麼顯得了腰呢?這麼矛盾的要求其實反映了現代女性對服裝的認知──服裝是展露女人美妙曲線的道具,好的衣服應該要襯得身材更好。
不僅外衣如此,「內在美」更是以形塑身體曲線為主要目標──並非「表現」,而是「形塑」。如穿著馬甲束褲來創造無贅肉之緊實腰腹大腿的視覺效果、以胸罩托高乳房、加上水餃包來塑造上圍豐滿的假象(朋友曾經抱怨過,市面上很難找到不加厚墊的 A 罩杯胸罩,穿起來很不舒服。她自己又不在意平胸,廠商幹嘛替她在意啊)。更有甚者如調整性內衣,女性把自己塞進那小小的衣服裡,一身缺乏鍛鍊的鬆垮肥肉立刻被「調整」成纖細挺拔的身段。
近代歐洲童貞式性感
可是這樣的想法在歷史上是很晚才有的,歐洲到文藝復興之後才開始使用內衣來調整身材;而且美感概念還不是「性感」,而是禁欲式的。看著歐洲古典禮服美女畫像的讀者一定很有意見:這衣服低胸細腰大蓬裙,明明看起來超性感,哪裡禁欲了?
有此疑問的讀者可以試著拿一個硬皮資料夾,從下往上用力推壓自己的胸口,就可以稍稍體會穿著那種衣服的美女的感受了。雖然隱約露出胸脯的低胸禮服看起來很性感,但與大露深V事業線的現代人正好相反,當時的女性要展露的卻是小巧玲瓏「如童貞的瑪麗亞般」、「純潔的」胸脯(從小穿著壓緊胸腹的緊身胸衣,胸部長不大也是很正常的)。
長期以來,歐洲人崇尚的不是巨乳,而是像剛發育少女般微微起伏的胸部。據說拿破崙當政後,有次看到噴泉的裝飾雕塑感到甚是礙眼,下令「把那些奶媽換掉,水精可是處女啊」!這則軼事很能體現當時人的態度──巨乳看起來像是得要親自哺乳的下階層婦女,是粗俗的表現。馬克思流亡英國時,家境窮困,他的妻子寫信給朋友,詳細描述怎麼親自給孩子哺乳,顯然在她來看,這事盡顯她的貧窮與痛苦,因為馬克思夫人出身貴族,而當時中上階層婦女都是把孩子交給奶媽哺餵的。這些不需哺乳的上流社會女性,講究的是胸部要像「純潔的少女」,這不但是身分的問題,也是美感與道德的體現。

培養貞靜美德的馬甲
「看起來很性感」的束腰馬甲據說本來的功能是矯正體型、培養淑女儀態,女子穿好之後上身挺立,不會彎腰駝背(想彎也很困難),在當時人的論點裡,束腰不但具有視覺美,也能培養「節制」、「忍耐」、「貞靜」等女性道德美,實在是好東西。
但是馬甲緊束之後會壓迫內臟,有醫學報告顯示,穿著太緊束腰的婦女,胃甚至都沉降到小腹了。以「西西公主」之名著稱於世的奧匈帝國伊莉莎白皇后與婆婆鬥法時,抗爭的手段就是把腰束到十六吋(不到四十一公分),那樣一來基本上無法懷孕,以此來逼迫嚴厲的婆婆對她讓步。清末民初的著名學者辜鴻銘,曾經吐槽歐洲人批評中國女人纏足很野蠻真是太好笑了,歐洲人崇尚的束腰使女人個個虛弱不堪,成天奄奄一息、殆若斃然,動不動就昏倒,相形之下可比中國的纏足野蠻變態多了啊!
前包、後包、高圓領
馬王堆的素紗襌衣也是一件有名的「內衣」,素色的薄紗輕如蟬翼、透若煙霧,穿著這樣的內衣……想想也真是蠻性感的,樸素果然是王道?!
當時還有其他種的內衣,東漢末劉熙《釋名》中記載當時有幾種衣物,大致都屬內衣之流:「帕腹,橫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間施一襠,以奄心也。」最簡單的只是拿塊帕子包住肚子,複雜點就加綁帶、加長加寬好蓋住胸口。其造型可能和後世的肚兜有點像,主要是為了腹部保暖,掩胸是附帶的,背後更是全空。從《北齊校書圖》文士所穿的小吊帶內衣,可以想見這類內衣穿起來的樣子。
有沒有覆蓋後背的內衣呢?也有,叫做裲襠。為了保暖效果,裲襠通常是夾綿的兩塊厚片衣料,加上肩帶勾連,「其一當胸其一當背」而得名。東漢和魏晉南北朝時的氣候比較寒冷,裲襠在此時頗受歡迎,西晉末年時,女性一度流行內衣外穿,改用華麗的布料來製作裲襠穿在交領衣外,成為一種新裝飾。雖然可能只是一時流行,不過在魏晉南北朝的人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領口經常開得很寬,裡頭衣領一橫,可能就是厚實的裲襠。
此外還有一種保暖內衣,奇特的高圓領,在西漢俑身上偶爾能看到,但到了東漢與魏晉時期就很常見了,有高領緊束脖子與寬大軟立領兩種款式。《歷代帝王圖》中君王、臣子與宮女往往都內穿領口寬大的高圓領內衣,外著交領裙襦,頗具特色。

唐朝豪放女的真相
相對來說,北朝流行的圓領內衣領子偏低,甚至只有一圈衣緣而沒有立起的領圈。女裝開敞幾乎露肩的豔麗外衣裡,總是穿著緊貼脖根的圓領衣,男子的圓領袍中也穿著同樣的圓領衣,可見是男女通用的內衣款式。
這種圓領口內衣一直流行到了隋代及唐初──早先我也沒注意到這點,總是看著「豪放性感」的唐代繪畫充滿遐想。直到有一天,我在墓室壁畫中看到那「裸露的酥胸」被上了奇怪的顏色,這才驚覺:一直被我當成頸紋或肥肉的那一圈其實是衣領?仔細觀察其實脖子和胸口的上色還真的經常有輕微差異……嗚,還我豪放性感的唐朝!
盛唐以後,這件圓領衣的有無更加不明顯,難以分辨畫家究竟是刻意描出衣領,還是習慣性地勾勒頸部(各位讀者可以連上故宮網站,看看高畫質版的晚唐《唐人宮樂圖》,可以發現宮人們在齊胸襦裙內穿有圓領衣,甚至連內衣中縫都清晰可見)。可見直到晚唐,圓領內衣依然保留在唐代婦女服飾中,從未徹底消失。
※ 本文摘自《古裝穿搭研究室》,原篇名為〈古裝裡的內衣──要性感,也要保暖〉,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