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要用酒精洗手、嘴破洞是徵兆?醫師破解腸病毒迷思

文/黃瑽寧

臺灣因為腸病毒兒童病例特多,加上政府宣導有方,大部分的家長與幼稚園安親班老師,都對腸病毒有基本的知識與了解,然而相對的也有許多誤解。錯誤的觀念有哪些呢?

誤解一:腸病毒會有腸胃道症狀

事實:大錯特錯!腸病毒共有六十多型,然而造成腸胃症狀的腸病毒非常少。之所以叫做「腸」病毒,是因為病毒感染的途徑會經由腸胃道進入人體,而不是疾病會造成腸胃道的症狀。以後就不要再問醫師「小朋友拉肚子,會不會是得了腸病毒」這種問題了喔!

誤解二:嘴巴上有一個破洞,一定是得了腸病毒

事實:腸病毒的口腔潰瘍,一般家長是不容易看到的。

請看〈圖4-1〉,腸病毒的潰瘍破洞是長在上顎與咽部,通常比較深。至於長在嘴唇上,或長在嘴唇外面,都不見得是腸病毒喔!雖然口腔潰瘍不容易看到,但是家長可以從較大的孩子抱怨「喉嚨痛」,或者較小的孩子「突然一直流口水」,發現生病的徵兆。

誤解三:咽喉一定要有破洞,手腳一定要有疹子,才是腸病毒感染

事實:腸病毒型別高達六十多種,每一種感染的臨床表現可能都不一樣。「手足口病」(手、腳和口腔內都有水泡或皮疹)是比較眾所皆知的症狀,而「泡疹性咽峽炎」則只有口腔內有水泡或潰瘍,手腳則無。另外,有些腸病毒只會造成發燒與皮疹,或者突然發生頭疼與嘔吐的無菌性腦膜炎,還有上一節所提到的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因此,不見得每個腸病毒感染的孩童,都有典型的「手足口症」。

誤解四:腸病毒很容易致命

事實:腸病毒大部分都不可怕,目前只有腸病毒 71 型是引起嚴重症狀機率較高的一型,其他型別的腸病毒幾乎皆可自然痊癒。遺憾的是,沒有任何一位醫師,可以直接用肉眼看出您的孩子得的腸病毒是否為 71 型。目前已經有一種新的快速篩檢可以驗出病人是否感染腸病毒71型,但仍在試驗評估中,將來普遍使用後,應可以讓家長更加放心。

然而,就算是腸病毒 71 型感染,五歲以下的孩童也只有千分之一.五到千分之三的病例會變成重症,年紀越大機率就越低。由此可知,腸病毒實在沒有那麼恐怖。當然還是有非常少數腸病毒重症的個案,是由 71 型以外的型別所造成的,比如說克沙奇 B 型腸病毒。

所謂腸病毒重症,就是病毒沒有乖乖待在黏膜,反而跑到腦幹或者心臟這兩個重要的器官,造成腦幹失調或心臟失調,進而引發後遺症甚至死亡。如果發生了重症的跡象,越早就醫對病童越有利。因此,爸爸媽媽在家照顧腸病毒的孩子時,應該注意下列四個早期重症跡象:

  1. 體溫正常時,孩子仍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
  2. 夜眠時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連續超過三次。
  3. 不只一次的持續嘔吐。
  4. 體溫正常時仍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如果沒有上述四個重症跡象,表示病毒還在安全的區域,就不用擔心會有重症或死亡的危險了。單純「手足口症」或者「泡疹性咽峽炎」的病童,照護上最重要就是「水分補充」,避免孩子因為喉嚨疼痛不喝水導致脫水。冰涼的飲食比較容易被孩子接受,比如說含冰塊、冰牛奶、冰水果等,這時候都可以盡量給予,不需要限制。

誤解五:小孩發抖就是腸病毒重症的肌躍型抽搐徵兆

事實:肌躍型抽搐徵兆發生的時間是在快睡著的時候,而且發生不只一次。如果是發高燒的時候發抖,大部分是因為發燒畏寒所引起,這種絕對不是肌躍型抽搐。[1]

誤解六:腸病毒早點來住院就不會惡化

事實:腸病毒並沒有特效藥,所以輕症住院並不會提早痊癒。因此,除非是已經有腸病毒重症的前期徵兆,或者小孩因不肯喝東西有脫水的跡象,才需要住院。

希望導正了上述六個對腸病毒的常見誤解之後,大家能對兒童腸病毒感染更處之泰然,而非緊張兮兮了。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換尿布或上廁所沾染到含病毒的糞便),或者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在發病之前一、兩天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之後病童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八到十二週之久。因此,雖然病童居家休養的時間通常只有一週,之後回到安親班或學校,仍然要做好個人清潔,才不會不小心又傳染給別人。

腸病毒的預防方法只有勤洗手,而且要用肥皂沖水搓洗。酒精、乾洗手液對腸病毒效果不佳(酒精、乾洗手液對流感病毒比較有效)。兒童玩具(尤其是絨毛玩具)是傳播媒介之一,要經常清洗消毒。幼童之照顧者(如保母、爸爸媽媽)與接觸者也應勤洗手,以免自己成為媒介傳播給其他小孩。

腸病毒流行期若要執行消毒,必須用稀釋一百倍的漂白水,擦拭在可能的表面,才能有效殺死無生物體上的腸病毒飛沫。對常接觸的物體表面(門把、課桌椅、餐桌、樓梯扶把等)、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做重點性擦拭消毒,清洗完畢的物體可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這些都是正確的消毒方法。

註釋

[1] 想知道肌躍型抽搐長什麼樣子,請參見疾病管署所製作的〈認識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篇〉影片

※ 本文摘自《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原篇名為〈腸病毒〉,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