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wikipedia

卡爾拉格斐:我的設計絕對不會重複

文/羅宏.亞倫-卡隆;譯/韓書妍

久等數小時的記者們發現了他,紛紛拿起相機,高舉麥克風,打開鎂光燈。男人揚起頭,再度戴上墨鏡,接著迎向前,被相機的閃光燈吞沒。

卡爾拉格斐,時尚教父,身兼 Chanel、Fendi 以及自有品牌的設計師,產量極豐。這次出席歌劇院是為了協助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chine)芭蕾舞團彩排《布拉姆斯─荀白克四重奏》(Braham-Schoenberg Quartet),巴黎歌劇院的芭蕾總監班雅明.米勒皮耶(Benjamin Millepied)特別邀請他設計舞團服裝。卡爾拉格斐穿著白襯衫黑領帶,腰身收窄的外套,一如往常綁著小馬尾,宛如帝王駕臨一般地抵達了。現在他在劇院中央查看編舞,身旁圍滿最親近的顧問。他緊盯著舞臺,眼神從未離開舞者,從頭到尾都沒有摘下墨鏡。

不到一個小時,他走回臺上,被記著者團團包圍,回答他們的問題。這些對他而言駕輕就熟,已經太習慣了。數分鐘內,他的回答如連珠炮,迅速又犀利,彷彿他剛踏出服裝秀的出口。

他的身後掛著他為舞臺布景設計的巨幅深色布幔,上面是霧氣繚繞的城堡,其靈感來自卡爾拉格斐一生中見過的數個地方。那天下午,巴士底歌劇院的舞臺上是看似截然不同,卻又如此相似的兩個世界:散發現代氣息的時尚偶像,受人追捧的程度絲毫不輸給流行歌手,同時又帶著即將消逝的世界的懷舊感。兩者其實互為表裡,關聯緊密。一股憂傷串起兩者,眼神中的憂傷。時尚大帝喜歡自比為「黑白傀儡」註1,然而背後藏著複雜溫柔的往事,並不像表面上充滿銳利鋒芒。

設計師回到後臺的陰影裡,彷彿消失在一眼難望穿的自身傳奇中。記者們知道該關掉相機和麥克風了。這片未被發掘的隱匿之地始終籠罩著神祕感,有時甚至令人畏懼。

他鑽進私人座車,往無人知曉的目的地揚長而去。

他的公寓座落在左岸邊,面向塞納河。每一夜,自公寓流瀉而出的白色燈光幾乎能照亮河流。不透明的窗戶從未推開,無法一探隱密的洞窟。公寓大樓的古老石塊後面,是超過三百平方公尺的藏身之處,裝潢極富現代感,有點像太空船。擺設有如受鬼才導演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電影啟發,家具擺設皆為灰色、白色和銀色,廚房的冰箱也是,裡面裝滿可口可樂 light,似乎已等待主人數千年。唯一留下的近期活動蹤跡,是揉成團的紙張,還有書本和報紙,這些失序感破壞了未來風擺設的筆直透視線。公寓風格看似冷硬,不過實際上功能性十足。「這是睡覺、洗澡和工作的地方。」註2

卡爾拉格斐解釋道。其中一張可麗奈人造石面的桌上,放著一副墨鏡。再過去一點,是一副無指皮手套。「想像卡爾在安靜的臥室裡,摘掉墨鏡,脫去假領子,放下馬尾……那會是什麼模樣?沒有人知道。他戴著面具生活,對那些試圖摘下其面具的人,他避之唯恐不及。」註3《費加洛報》(Le Figaro)的前時尚撰稿人嘉妮.薩梅(Janie Samet)表示。

卡爾拉格斐有自己的習慣。「我比較喜歡晚上回家。這就是私人飛機的優點。我是個有教養的人,絕不會在外面過夜!舒蓓特(Choupette)也是原因之一。」註4這隻備受寵愛的伯曼貓的影子在地上拉得好長好長。然而他的主人今晚真的在家嗎?卡爾成功隱瞞行蹤,永遠不會出現在大家以為的地方。沿著整面牆裝設的的磨砂玻璃隔板略呈扇狀展開,露出大得驚人的書房。數百本書籍從地面疊到天花板。

書就是他的人生,閱讀之於他,「病得不輕,是一種病態的執迷。」註5 他坦言完全不想治好這種病。卡爾拉格斐習慣同時看二十多本書,在世界各地有幾個住處就有幾座書房。然而,在這三十萬本藝術和攝影書籍、以三種不同語言寫成的小說和哲學論述中,只有極少數的書他從不離手。這些著作交織成的人生真實又虛幻。一條看不見的絲線,串起沙特(Jean-Paul Sartre)的《詞語集》(Les Mots)、艾杜瓦.凱澤令(Eduard von Keyserling)的《炙熱之夏》(Été brûlant)和卡特琳.波茲(Catherine Pozzi)的詩作。細細釐清這條絲線,就能理解時尚大帝如何建立起他的傳奇,在夜闌人靜的時刻,創造出這個宛如從小說中走出的人物。

傳奇的誕生

六○年代末,卡爾已經來到巴黎十年,報章雜誌終於能夠正確拼寫出「Karl Lagerfeld」。媒體爭相報導他,在路上尾隨他,問他許多問題。媒體想要知道這個腦袋裝滿創意、正在法國取得一席之地的德國人到底是誰。總歸三個字:媒體起了「好奇心」。

1968 年 5 月,距離學運人士設置的路障僅數百公尺,卡爾雙手交叉胸前,在他的巴黎公寓中平靜地接受知名電視女性節目《Dim Dam Dom》訪問。這個節目對男人的興趣更勝沸沸揚揚的革命之月。卡爾穿著白色高領毛衣,乳白色西裝,一頭留長的黑髮旁分。

他坐臥在白色單人沙發上,正對鏡頭,套著駝色長靴的雙腿交叉。他的眼神溫和,但是又黑又深。他以時尚專家的身分,正經八百地回答當天的問題。態度就是一切。「對我來說,內衣就是衣服。而且我認為『內』這個字幾乎帶有貶義,因為我覺得,穿著內衣也應該像穿著外衣時同樣自在才對。」註116 需要與服裝相關、具備公信力的觀點嗎?問卡爾就對了。

這位三十歲,「精通多國語言的無國籍人士」註117 為二十多個品牌「每年設計近兩千種服裝和配件」註118。他是世間少有的奇才,理當受到下午一點的新聞報導。1970 年 4 月,他再度接受採訪,仍在自宅中,不過這次是在書房。攝影機前,角色已然成型。

卡爾的頭髮變長了,改穿深色服裝。指導著模特兒的他,被黑色大墨鏡藏起雙眼,然而眼神仍若隱若現,露出某種溫和的神情,與鏗鏘有力的說話方式形成對比。「我設計昂貴的洋裝,也做實惠的洋裝,設計毛衣、泳裝,但是我的設計絕對不會重複,即使在其他國家也一樣。」註119 不久後,1972 年 1 月,當時最具指標性的記者伊夫.穆魯希(Yves Mourousi)邀請卡爾上節目,而卡爾拉格斐甚至配合節目的安排,改造歌手妲妮(Dani),變身成性感魅惑的女人。大眾完全被收服了。這段期間,紙本媒體也開始報導這位擁有多重身分的年輕神祕男子:「卡爾拉格斐……對潮流的影響力不下於品牌。普普風、媚俗風、馬褲、帶裙撐的洋裝,他全都搶先一步想到了。」註120

他驚人的工作能力令人好奇:「在法國,他為 Chloé(他的實驗室)設計精品成衣、Timwear 的針織品、Monsieur Z 的仿皮草、Neyret 的手套……在義大利,他為 Mario Valentino 設計鞋履,還設計泳裝、帽子、包袋、珠寶、織品……在德國和英國,他則設計毛衣。」註121 當眾人都拜倒在他的能力之下時,卡爾繼續開拓自己的道路。

他的約會從來沒停過。在兩季服裝系列之間、在兩次訪談之間,這位設計師不斷雕琢自己愈來愈具體的角色形象,並且繼續流連在他情有獨鍾的「木牆沙龍」,老派的藝文人士最喜歡出入的地方。

現在,在花神咖啡館,人人都知道他的來頭。

除了柯瑞.格蘭.提賓(Corey Grant Tippin)──為了逃離越戰,這位初來乍到巴黎的年輕美國人,對卡爾拉格斐的工作與生活一無所知。但是他發現卡爾每次近午時的現身總令人眼睛一亮:「我在紐約生活時見過許多特立獨行的人,但是我從來沒見過這種人。卡爾總是滿手戒指,配戴許多珠寶和配件。他真是不可思議,簡直令人側目。」註122

不得不說,七○年代初期的巴黎聖傑曼一帶已布爾喬亞化,短版西裝外套和高領毛衣大舉攻占此區域。卡爾和他們形成強烈對比,他的外型如畫一般,極盡雕琢之能事,用色柔和,線條硬挺俐落,對普普潮流的詮釋充滿現代感,令人驚豔。他以縐綢絲巾搭配繽紛印花的絲質襯衫,牛仔褲上是碩大的腰帶扣,這一切都不是當前潮流,卻變化出新花樣。卡爾本人的衣著風格,除了運用為 Chloé 設計女裝的手法,他也繼續扮演自己一手創造的角色。他不希望自己的形象只停留在五○年代末、開著敞蓬車在巴黎出沒的「神祕德國人」。現在的他不再只是巴黎的芸芸眾生之一,而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了。

他可以點一杯最愛的可口可樂,沉醉在閱讀中,偶爾看一眼戴在襯衫袖口上的錶。其實他沒有在等誰。

註釋

註1:Françoise-Marie Santucci, Olivier Wicker,〈Lagerfled, mercenaire de la provocation〉,《Libération》,2004年11月13日。
註2:Cédric Morisset,〈Dans le vaisseau amiral de Karl Lagerfeld〉,《AD》雜誌,2012年6月5日。
註3:出自與本書作者的對談。
註4:Élisabeth Lazaroo,〈Karl Lagerfeld: Brigitte Macron a les plus belles jambes de Paris〉,《Paris Match》,2017年7月21日。
註5:Olivier Wicker,〈Karl Lagerfeld se livre. Une interview exclusive pour le magazine Obsession〉,《Le Nouvel Observateur》,2012年8月23日。
註116:〈Des dessous discuté〉,《Dim Dam Dom》,ORTF,Rémy Grumbach掌鏡,Daisy de Galard製作,1968年5月12日。
註117:《Mode: styliste Karl Lagerfeld》,下午一點新聞,ORTF,1970年4月27日。
註118:《Mode: styliste Karl Lagerfeld》,下午一點新聞,ORTF,1970年4月27日。
註119:《Mode: styliste Karl Lagerfeld》,下午一點新聞,ORTF,1970年4月27日。
註120:Dominique Brabec,〈Un dandy discret〉,《L’Express》,1972年4月10~16日。
註121:Dominique Brabec,〈Un dandy discret〉,《L’Express》,1972年4月10~16日。
註122:出自與本書作者的對談。

※ 本文摘自《Karl Lagerfeld卡爾拉格斐》,原篇名為〈傳奇的誕生〉,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