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智力有60%來自遺傳」人們常這麼說,但有證據嗎?

文/漢寧.貝克;譯/顏徽玲、林敏雅

我現在真的要走進一個政治地雷區了。身為神經生物學家,我實在不應該蹚這渾水,可是社會議題的討論有時需要實事求是的科學介入,否則會完全流於民粹主義的論戰。畢竟這事關一個棘手的問題:我們的智力到底有多少比例來自遺傳。

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領域,人很容易就在當中粉身碎骨:有一派人認為,智力主要是由環境決定,教育對我們腦力的影響比基因大。另一派則主張,智力的差異主要來自遺傳。聰明的父母通常也有聰明的孩子,不管教育條件如何。

討論這個很敏感,因為它經常為了政治目的而遭到濫用。「智力有六○%來自遺傳!」人們常這麼說,雖然他們並不知道這句話真正的意義。我這裡指的是那些讓社會變得無知的半調子知識份子,這種人愈來愈多了。或者相反,是環境,那些惡劣的「新媒體」讓我們降低了智力,愈來愈笨。我們的智力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各界派出基因和環境輪番上場,想用過度渲染的說法來吸引大眾的注意力(或者只是為了讓自己的書賣得更好)。

因此在這裡,我想實事求是地從科學角度澄清一下智力的遺傳這檔子事。盡可能不要激起論戰,但是同樣精彩刺激。

一個含糊不清的概念

「智力」(Intelligenz)檔子概念本身就有爭議。要定義智力,絕對不如人們所想的那麼簡單。因為「智力」出現在很多地方:情緒智力、社交智力,語言的、音樂的、空間的、數學的智力,甚至還有運動和文化的智力。多方便呀,如此一來,我們所有人(不只是小孩子)在某一方面都是非凡的──覺得自己哪裡落後別人,只要動腦用力想,就能找到自己的其他「強項」。就連想精確定義一切的科學家,也覺得定義智力這個概念困難重重。一個流行的說法是:「智力就是智力測驗所測量出的能力。」這是美國心理學家艾德溫.波林(Edwin Boring)在一九二三年所提出。這個說法經常受到人們的誤解,因為波林的意思並不是,你說智力是什麼,它就是什麼;他自己同時也提到,智力應該是「可測量的能力」,可藉由精確設計的測驗測得。只不過,我們必須同意那個標準化的程序。

但一切當然沒那麼容易,九○年代末期,五十二位頂尖的科學家只得到這樣的共識:智力是一種「非常一般性的能力」,其中包括判斷、計畫、解決問題、抽象思考、了解複雜思想、快速學習,以及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啊!大概沒有比這更不明確的定義了!

總之,智力顯然包含了思考過程的許多面向,而透過嚴謹的測驗程序我們可以研究這些面向。因此,我們可以靠智力測驗來測量某些認知能力,例如:推理、空間思維、記憶、工作速度以及語言能力。

但是這也意謂著,很多一般人口中的智力(例如情緒智力、社交智力、身體智力、心靈智力等)雖然可以拿來寫成暢銷書,但在科學上卻站不住腳也無法驗證。想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分析智力,一般會侷限在認知特性上,例如模式識別、空間想像能力,或是記憶力。就某種程度來說,智力是衡量解決問題能力的指標。

尋找一般智力因素(g-factor)

想像一下,你正在做智力測驗,得回答一個文字問題,例如:從四個名字(尤爾根.德魯斯、米基.克勞斯、米夏爾.溫德樂[1]、路德維希・范・貝多芬)裡頭,找出一個不屬於該群組的名字。為什麼這題你表現得比一般人好?因為你喜歡這類具體的問題?因為基本上,你答文字問題比解數學題厲害?因為你整體而言比較聰明?或者,類似的題目你已經做過很多遍、有練過?科學會說,解題能力是上述全部的綜合。

研究過「腦是由模組組成」迷思(本書中的迷思三)的人都知道,腦部確實有特定的中樞來專門處理具體的任務(例如語言中樞)。從迷思九我們已經知道,腦力訓練對加強腦子的一般性能力沒什麼幫助,但是絕對可以用來訓練某些具體技能。所以練習和經驗的確可以在智力測驗中產生影響,但是我們也不能高估其影響力。

關鍵在於腦部神經網絡的運作方式(因為很重要,所以我在每一章幾乎都會強調一次),所以想當然爾,人們在智力測驗中也發現了一些令人興奮的事實。你也許會以為,回答前述這類名字題目時表現傑出的人,在 3D 立方體旋轉的題目未必會表現得很好。但事實上,測驗發現,聰明的人在不同的領域都有同樣好的表現(例如空間、語言、數學)。各領域的表現的確彼此相關。由此可見,在某種意義上,智力代表的是腦子能夠完成各種任務的能力。這些不同領域之間的相關性(例如數學和語言之間)是藉由所謂的「一般智力因素」測得。目前科學界認可「一般智力因素」是衡量「一般智力」的標準,因為只要測驗的領域夠廣(不是網路上不知道哪來的快速測驗),一般智力因素得到的結果有很高的再現性。

由此可知,智力是由很多面向共同構成的,通常測驗會先分開研究各面向,之後再把個別的測驗結果放在一起看,構成此人的完整 IQ。而這裡會變得特別棘手,因為很容易造成人們的誤解。

因為其他人我們才變聰明

問個很簡單的問題:如果現在要你做一個智力測驗,成績會如何?我認為,我的讀者會高於平均值(夠諂媚吧!),所以你們的IQ大概落在一三○左右。如果同樣的測驗你一、二十年前就已經做過了,那現在的結果又會是如何?

做智力測驗時,就算你現在所有問題都回答得跟當時一模一樣,今天得到的 IQ 分數還是可能跟當時不同。因為你的 IQ 不只取決於你個人的測驗結果,其他參與同一個測驗的人得到的分數也很重要。

換句話說,智力不是人們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並立刻確定的絕對數值。如果我站在一棵樹的旁邊,我可以拿捲尺去量樹幹的周長,然後說:「這棵樹的周長是一三○公分。」如果我站在你旁邊,讓你做一個智力測驗,我沒有辦法立刻說,你的智商是一三○。我還必須知道其他人的測驗結果,因為智商是一個相對的數值。

要斷定你智力的高低,必須要有足夠數量的受試者接受測驗(也就是,必須具備統計上的合理性),而且受試的條件必須相同。現在,不管個別受試者的絕對測驗成績為何,我們要將所有人的測驗結果平均,然後標準化成一○○。如果得出你的 IQ 是一三○,那並不代表你絕對聰明,你只是比其他九七.五%做了同樣測驗的人聰明。

這就像足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沒有任何隊伍是絕對的最厲害,而是永遠只能比眼前的對手好。就算拜仁慕尼黑隊接下來五十年都拿德國足球冠軍賽的冠軍,也不代表它是一支絕對完美的足球隊,它只是比聯盟的其他球隊厲害。再說,也有可能是別的球隊踢得實在太爛,所以要贏也不難。山中無老虎,猴子就可以稱大王了。

重要的是那個可以用來比較測驗結果的總體(Grundgesamtheit)。例如對德國人來說,比較的對象就是德國的總人口。有意思的是,這個比較總體的智力水平會改變。自一九三○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總人口的智力水平每十年上升三至六分。這意謂著,你今天的智力測驗拿一三○,在一九六○年(答對一樣多題數的你)智商大約就是一五○。

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弗林效應」(Flynn-Effekt),這詞是根據美國智力研究者詹姆士.弗林(James Flynn)來命名的。造成此效應的原因仍不清楚,究竟是因為營養/健康改善、教育程度提高、父母的教育程度提高,或互動式媒體出現,科學界對此意見不一,不過近幾年來,這個效應有減弱的趨勢。

註釋

[1]尤爾根.德魯斯(Jürgen Drews)、米基.克勞斯(Mickie Krause)、米夏爾.溫德樂(Michael Wendler)都是德國人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手。

※ 本文摘自《打破大腦偽科學》,原篇名為〈迷思十八 智力是天生的〉,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