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奇想短篇寫到深刻人間──和陳浩基聊天
文/犁客
「現在連要寫短篇,字數也會越寫越多;」陳浩基感嘆,「不大能再寫從前那種輕巧短篇。」
以各式推理作品為讀者熟知的香港作家陳浩基,聊起創作時想的當然是推理小說,「如果有字數限制,三千字左右可能比一萬字更好寫;三千字的故事可以聚焦在驚奇結局,這個三千字之內可以處理,但一萬字我就覺得要有完整架構,反而覺得字數不夠用了。」
陳浩基早期的作品常有充滿驚奇轉折的短篇,就算是近年才接觸陳浩基作品的讀者,也能在短篇集《第歐根尼變奏曲》裡讀到這類創作──仔細追溯陳浩基的創作軌跡,會發現倘若想在這條路徑找出一個標記點,或許就是《13.67》。
《13.67》之前,陳浩基已經出版過長篇小說作品,嚴格說來,《13.67》也偏向各篇故事之前有部分相關但可以獨立閱讀的短篇連作,但因為《13.67》以同一主角、逆反時序敘述人生不同時段經歷的特別結構,反倒讓陳浩基藉由不同情節累積堆疊出角色的立體面向和厚度。
「推理小說當中的角色是有功能性的,哪個是受害者、哪個是凶手、哪個是偵探等等;」陳浩基說,「不過我想得寫得更多一點。」
佛斯特在《小說面面觀》裡舉出的「扁平人物」一說雖然並未被所有創作者及評論家認同,但可以用一句話簡單描述的「扁平人物」概念,很容易用來理解陳浩基口中的「功能性」角色──這些角色為了情節存在,角色做出的反應及決定,都是為了推動情節。在小說創作的歷史當中,創作者慢慢地把先前放在情節上的焦點移到角色身上,因為大多數角色就是人,寫出角色的動機和深度,可以更容易讓讀者進入角色、產生共鳴,也容易讓角色推動的情節看起來更有說服力。
陳浩基關於角色的思索,還是讓《13.67》出現首尾兩個故事暗中相扣、將六個短篇更緊密結合的情況。「在第一個短篇結束時,我並沒有明確交代某個角色做某件事的動機;」陳浩基說,「這系列短篇裡的時間從2013年一路倒推回1967年,除了貫穿六篇的主角關振鐸之外,我認為其他角色也在同一個地方生活著,在不同時期他們應該也在做不同的事;所以我認讀者在第六篇的最後發現這個角色,而讀者發現他的時候,也同時會理解他在第一篇故事裡的動機。」
雖然認為並不會刻意將現實問題置入自己的作品,也強調過推理小說的娛樂性,不過陳浩基的近年創作可以看出內容明顯反應出他對社會、體制以及人性的觀察。例如《13.67》以正義警探為主角,有些讀者會覺得這是個推理類型常見的設計,也有些讀者會覺得以現今香港警方的行徑而言,讀《13.67》變得相當諷刺;但倘若讀者回頭重讀,細心一點,就會讀出本書當中發生在1997年前後的兩篇作品,陳浩基利用了幾個配角的關係表現出他對警界狀況的看法。「那幾個角色在不同故事裡的關係,代表我看到的狀況,那不是哪幾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制度出了狀況。」
陳浩基對正在創作的作品保密,不過因為對於娛樂性的堅持,以及深刻精準的人間觀察,讓陳浩基成為持續成長的創作者;這樣的創作者,無論打算推出哪種模樣的新作,總是令人期待的。
►►快看陳浩基【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