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連深呼吸都不管用的時刻,她會請兒子等她一下
文/申惠永(신혜영);譯/曾子珉
不論修練得再怎麼爐火純青(照朋友的話來說),帶孩子,而且還是兒子怎麼可能不生氣呢?如果都沒有悲痛欲絕、大動肝火、心浮氣躁的時刻,這說得通嗎?
若是遇到這樣的時刻,我會用力地深呼吸,試著在爆發前忍住十秒鐘。只要忍住那瞬間,又會再次找回安寧。可是、但是、不過,也會有積累到瀕臨噴發的瞬間。就是會有這麼一天,第一次還優雅的告訴孩子,第二次強忍著給他暗示,第三次已經咬牙切齒,一直到熊熊烈火燃燒前都努力不讓理智斷線,卻講也講不聽的那一天。
所以,我開始思考。大多數日子裡都好好的,有時候卻突然急轉直下,它們的共通點到底是什麼呢?正解是:「體力」。兒子肯定也有格外疲憊的日子,我的疲勞感與那小子的疲勞感相撞的日子,就會是爆發的那天,理智斷線的那天。
啊!原來是這樣!兒子就算再怎麼精力充沛,也是人,活生生的人,怎麼能夠不感到疲憊呢?你也疲倦了吧……。我呢,照樣神經敏感、工作繁忙、體力低下,生下孩子後甲狀腺機能低下症就找上門來,是一輩子都得吃藥的藥罐子命運,而且容易倦怠,相當畏寒怕冷,是個無法將情感表現牽引至理性的那種非完人……。
我和兒子的疲勞感相撞的日子,總是會引發重大慘案。儘管傷害看起來像是完完整整的被兒子包攬下來,但其實我心裡也很痛苦,雖然不至於撕心裂肺但也是滿心愧疚。像這種時候該怎麼辦呢?
雖然我左思右想的時候,購入了一把隨身鏡,也買了一副耳機,心想我需要一面能夠端視我內心的鏡子,也需要一項能夠傾聽我內在心聲的東西。但我看著鏡面,卻只是端詳自己的妝容吃妝了沒?要再補擦口紅嗎?牙縫中間有沒有卡辣椒粉?實際上卻從來沒有真正檢視過自己的內心。應該要傾聽內在心聲的時候,我總是忙著收聽 YouTube 的教學,聆聽著電子書或音樂,呵……原來這也是我不對的地方啊!在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疲勞與自身狀態下,就以鋒芒逼人的尖刀將兒子做成生魚片了。對不起,兒子。
不過,我沒有打算要擺脫我的個人特質,所以選擇用這樣的作法避免理智斷線。結束了疲累的一天,回到家的同時,我在急遽下降的體力、抑鬱感與不明所以的壓迫感下,若是警覺到自己正處於神經緊繃的狀態,研判進到家裡去肯定會對著兒子劈頭就唸,我就會這麼告訴他,「兒子,媽媽因為外面的事情現在非常煩惱,沒有力氣,所以現在要暫時休息一下。有什麼要的,你先自己弄一下。這不是因為你的關係,沒什麼好擔心的。」
然後我就會關著房門,躺到床上把痠痛的腰桿子舒展開來。雖然已經到了要讓孩子吃晚飯的時間,我還是暫且拋下了我的義務。不是應該要有這種日子嗎?公司裡有年休、月休,有外出假,也有半天假,我這樣又有什麼不可行的?媽媽當然也能請半天假。從照料我自己開始吧!這麼一來才能照料兒子啊。
我就這麼躺在床鋪上聽著歌曲,時而聽著古典樂,時而聽著爵士樂。沒錯,就從照料我自己開始吧!像隻冬眠的熊那樣蜷縮著身體,雙腳不知不覺就會打直,腰桿子也會放鬆下來,就連瑟縮起來的心也會緩緩舒張開來。雖然有潸潸淚流的時候,也有在內心破口大罵的瞬間,但只要這麼做,蜷縮的身軀就會像冰雪消融似地漸漸平復起來。
如果不是疲倦的時候,只是因為兒子的行為感到上火,在這個時候我會這麼告訴他,「兒子,媽媽現在因為你的關係非常生氣,可是我不想要對你大呼小叫或是發火。所以媽媽要稍微休息一下,希望你可以不要來打擾。」
然後我就把那個情景給擱下。畢竟對兒子生氣、嘮叨、責打、大呼小叫也不可能解決問題、矯正行為,這不是專家們的老生常談嗎?所以如果遇到連深呼吸都不管用的時候,還不如在臥室裡的床舖──僅有的秘密基地,享受不被侵擾的片刻。
某一天。兒子也會這麼對我說了。
「媽媽,我今天心情非常不好,要稍微休息一下。希望妳可以不要來打擾我。」
颳起涼風的那天,我的直覺是,深秋的晚風正朝著兒子呼嘯而來。
「好,我知道了。你大概需要多久呢?」
「不曉得,大概十分鐘吧?」
「知道了。」
孩子在他房間自行舒緩麻木的心靈,同一時間我則安安靜靜地等待著他,算好了兒子大概會從房裡出來的時間(雖然他說十分鐘,但通常會更短,短則四分鐘,長則七分鐘左右,他的人生真是快活啊),我在廚房裡煮了泡麵。
嗅到泡麵香味後跑出來的兒子,看起來真是幸福。
※ 本文摘自《我是媽媽,我需要請假》,原篇名為〈理智斷線時……〉,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