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介石準備成立「中華臺灣共和國」嗎?
一九七一年底,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之後,面對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改善關係的致命威脅,為了確保臺澎金馬不落入中國之手,兩蔣開始考量「一中一臺」的可能性。一九七一年十月十四日,在聯合國抗爭的最後關頭,外交部長周書楷從紐約打電話回臺北請示「如重要問題案未獲通過,我與美日必須有一緊急應變方案,在表決阿案前提出,力圖挽救,惟此項方案非至最後關頭絕不對外透露,以免影響目前為重要問題案拉票之工作。」周書楷報告的緊急應變方案是什麼呢?它就是沙烏地阿拉伯向聯合國提出的修正案。
沙烏地阿拉伯修正案提出:「中華民國,亦即臺灣島之人民,構成一個單獨之政治實體……中華民國,亦即臺灣島之人民,應保留其在聯合國及所有與其有關各組織內之席位,直至中華民國人民,亦即臺灣島之人民,能在聯合國主持下舉行復決或全民表決而就下開各項宣布其所做選擇時為止:一、以聯合國記錄之一項條約所確定之中立地位,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繼續獨立;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組成一個邦聯,其條件應由當事雙方商定之;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組成聯邦,但需依照當事雙方所商定之議定書。」外交部次長楊西崑於十月二十日正式告訴美方,中華民國可以忍受沙烏地阿拉伯修正案。對於此「一中一臺」的方案,蔣介石都能忍受,就是為確保中華民國能夠作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在臺灣生存下去。
季辛吉在十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從北京發給白宮四封電報,堅決反對以沙烏地阿拉伯修正案作為後備方案,指出北京最不能忍受沙烏地阿拉伯的修正案要給予「臺灣」新地位。如果美國支持該修正案,美國與中國目前交流的基礎將受到破壞。季辛吉告訴尼克森,如果繼續提出「臺灣地位未定」或在聯合國中給予臺灣以新的法律地位,那麼,將使中國領導人認為美國出爾反爾,會嚴重損害目前美中對話的基礎。季辛吉警告尼克森,在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上要謹慎行事,不要以徒勞無功的政策毀掉苦心經營、來之不易的美中間脆弱的信任基礎。由於季辛吉的反對,使得美國不願推動沙烏地阿拉伯修正案。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晚,在聯合國大會否決了美國的「修正的重要問題案」後,大會就沙烏地阿拉伯修正案進行表決,這項提案沒有獲得多數國家支持。蔣介石反對臺獨,其實是擔心他在臺灣統治的合法性,害怕臺獨力量被美國利用,成為美國除去他父子的工具。但在萬不得已時,他甘願默認沙烏地阿拉伯修正案作為備案,接受「一中一臺」,只是為時太晚,蔣介石如果能早幾年與美國充分協商,推動這一提案就好了。
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後,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六日下午,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同胞書》宣布:「我們國家的命運不操在聯合國,而操在我們自己手中。」之後,駐美大使沈劍虹在一九七一年十一月十五日找季辛吉談「兩個中國」的長遠關係。季辛吉宣稱「依我們的判斷,未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臺灣的關係,應由臺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去解決。這是我們的政策,但是,誠如我所指出的,那並不影響我們現有的承諾」。沈劍虹問季辛吉,美國希望中華民國怎麼辦?季辛吉強調,美國要中華民國存活下去,保持它的身分與尊嚴,美國會盡力支持,使它留在盡可能多的國際組織,美國「不準備改變與中華民國的雙邊關係」。其實,季辛吉早已向周恩來秘密承諾,在尼克森第二任中期,斷絕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沈劍虹接著問,展望的時間是五年或十年?季辛吉回答說,十年太長,五年比較可能,但那是因為五年內有許多事情可能發生,例如,毛澤東死後,中國可能分裂成五個到十個權力中心。
討論中國情勢可能的演變之後,沈劍虹又回到未來五年展望問題,他問季辛吉,那五年後臺灣是否有獨立分離的地位?臺灣的地位是否改變?季辛吉說,可能發生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臺北與北京談判;第二種情況是臺灣日益發展成一個獨立的地位。還有一種情況是中國大陸爆發內戰,臺灣以後與其中一個派系結盟。面對難測的變局,沈劍虹問季辛吉,現在中華民國應該怎麼辦,要更加努力或坐以待變?季辛吉回應「你們有什麼選擇?」依他的見解,中華民國不應倉促採取行動,「任何會發生的事將是很緩慢的發生」,中華民國如果為避免死亡而自殺,那是很愚昧的事情。沈劍虹追問,季辛吉是否看到「死亡」即將來臨?季辛吉回答:沒有。依他的判斷,如果中華民國自己堅定,情勢會有急劇改變。「我們無意撤銷對它的承認。」這次會談後兩天,季辛吉在會談紀錄上批示:此項備忘錄不再傳閱。季辛吉這裡對沈說的一套與他在北京對周恩來說的一套幾乎完全相反,真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沈劍虹是兩蔣的親信,他不可能未經授權而去找季辛吉談這麼敏感的問題。
在沈劍虹見季辛吉的同時,國民黨中常會連續討論臺灣的前途和外交戰略。十一月十日,蔣介石警告國民黨中常會「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中日和約將來亦未始無片面廢約之可能」。但他說,「當前最切要者:一為我基地防務之鞏固,一為必須注視敵人內訌之演變」。不久,與蔣經國關係密切的外交部次長楊西崑在十一月底又主動找美國大使馬康衛密談。楊說他向蔣介石提出的救臺灣策略是:第一,發表聲明,宣布在臺灣的政府與北京的政府毫無關係;第二,此項聲明應以新的政府名稱,即「中華臺灣共和國」名義發表;第三,聲明應指出,此項名稱所用的「中華」沒有政治意涵,只作通稱,標示臺灣的居民是漢人族群,有如「阿拉伯」國家在其國家名稱前加「阿拉伯」一樣;第四,在做此宣布後,應即凍結憲法,解散國會,改成國會一院制,國會議員三分之二歸臺灣人;第五,進行公民投票決定臺灣未來地位。楊說,高層有葉公超、蔣彥士認同這種想法,張群、嚴家淦、張寶樹和黃少谷對這種想法也持開放態度。馬康衛立即將此「最高機密」報告美國國務院,但似乎沒得到國務院回應。
面對美國對臺政策天翻地覆的轉變,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七日,蔣經國代表蔣介石召見國軍高層,指示「今後作戰一切以防守為著眼,關於反攻大陸的措施不必做太多的準備」。這是一九四九年後兩蔣對國軍軍事戰略的第一次明確轉變。十二月一日,蔣介石在日記中說:「今後打破尼丑險惡陰謀之道。第一,接受連任下屆總統,團結內部。第二,加強軍事與國防科學,力求獨立自保而已。」所以,蔣對臺灣前途的戰略定位很明確,就是「獨立自保而已」。十二月三十一日,蔣介石終於決定「反攻戰略重新部署,計劃與行動完全變更。此一自立自保,以退為進,以守為攻,以靜制動之戰略,至為重要」。至此,蔣介石明確放棄了「反攻復國」的舊國策,而確立「獨立自保」的新國策,可是臺灣民眾並不知道這一變化。一九七二年,在蔣介石的最後幾則日記中,他一再強調「邁向獨立自強之心理」。實際上開啟了「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
※ 本文摘自《意外的國父》,原段落名為〈蔣介石接受「雙重代表權」〉,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