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歐洲三大民族史:有人淪奴隸代表,有人靠暖化建立王國

文/宇山卓榮;譯/鳳妙本

德國北部人民性格大多嚴肅,從此往義大利南下,會逐漸感受到人民性格也變得隨性不拘。相對於德國人會認真儲蓄,據說義大利人認為,死前沒把錢花完是「人生最大的遺憾」。

在溫暖的地區,農作物與家畜都長得好,河川裡的魚獲也多,糧食十分豐富。一整年都不會挨餓受凍、而是隨時都有食物可得的環境下,人們根本不會去擔心明天的事,因此無須勤勞地工作,更不用說存錢了。

在沒有冷氣的時代,最有效避暑的方法就是「不做任何事」。溫暖的氣候會讓人怠惰,此特質發展久了,成為文化,根植於當地人的習慣裡,人們也就失去了努力工作的欲望。「氣候會影響人們的性格與成就」,這種想法被稱為「環境決定論」。

最常用來說明「環境決定論」的例子便是,同樣是歐洲人,北方的德國人與南方的義大利人的性格為何如此截然不同。

歐洲人可以概分為三大體系:拉丁人、日耳曼人與斯拉夫人。德國人屬於日耳曼人,而義大利人是拉丁人。或許有人會認為「是因為人種不同的關係」,這兩國人的性格才不一樣,但事實卻不盡然。

這個把歐洲人分成拉丁人、日耳曼人與斯拉夫人的系統,是以他們所用的語言文法等型態來做區分,並不是以血統與人種來區分。事實上,他們都是歐洲人,都是同一血統與人種。

但是,歐洲人所囊括的範疇實在太大,為了要細分當中的差別,便分為三個體系。雖然同屬歐洲人,擁有同樣血統,但居住在溫暖南方的歐洲白人膚色逐漸變得褐色,體內色素也變濃,出現愈來愈多黑頭髮與黑眼珠的人。此外,歐洲各地也與亞洲系等各民族混血,再加上前述提及的環境決定論,逐漸形成明顯愈來愈不同的文化、習慣、政治與宗教。

像這樣,經歷漫長的歲月,拉丁人、日耳曼人與斯拉夫人的差異變得更加明顯,原本只是以使用語言而作的區分,意義上愈來愈接近以「血統及人種的體系」所作的區分,而從這個面向上去看的話,「德國人與義大利人是不同人種」,這種認知可以說並沒有錯。

羅馬人的後代「拉丁人」

聽到「拉丁」這個名詞,大家腦海中首先浮現出的應該就是拉丁音樂吧。拉丁音樂是中南美洲的音樂,特徵是擁有輕快的節奏。森巴和巴莎諾瓦是發源自巴西;探戈是發源於阿根廷;雷鬼音樂和倫巴則是發源自古巴與加勒比海地區。

這裡指的「拉丁」與前述說的「拉丁人」有關嗎?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可能覺得沒什麼太大的關聯,但其實兩者有很大的關係。

所謂的「拉丁」,是源自於古羅馬的地名「拉吉歐」(Latium)。拉吉歐位於羅馬郊外的東南部,是藝術、文化活動相當活絡的地方。在拉吉歐使用的文字語言即稱為拉丁語。之後拉丁語成為羅馬帝國的公用語,也成為全歐洲共通的語言。

以拉丁語為母語的人便是拉丁人(拉丁民族)。拉丁人是羅馬人及其後裔,指的便是義大利人、法國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羅馬帝國時代,羅馬人大量遷徙至法國與西班牙地區,使得羅馬的語言與文化也向外傳播出去。

十五世紀末之後,西班牙殖民南美大陸,傳播語言與文化至當地,因此許多美洲國家被統合稱為拉丁美洲。所以,拉丁美洲人其實是包含在拉丁人底下的。前述的拉丁音樂與中南美洲被稱為「拉丁」可以追溯到羅馬時代的拉吉歐。

「斯拉夫」的意思原本是指奴隸

東歐的俄羅斯、波蘭、捷克等東歐的人們,以及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等巴爾幹半島人,都屬於斯拉夫人(slav)。聽到這個讀音,很多人會聯想到英文的奴隸(slave)。的確,斯拉夫人這個民族名稱是有奴隸的意思。以前,人們曾把斯拉夫人視為是奴隸民族。

從前,古希臘的勢力日漸擴大,在向外擴張領土的過程中,遇到巴爾幹半島北邊的斯拉夫人。當時希臘人問斯拉夫人說:「你們說的語言叫什麼名字?」斯拉夫人回答說:「語言(slova)。」「斯拉夫」原本的意思指的是「語言」,但希臘人得到「slova」這個答案之後,便決定稱呼他們為斯拉夫人。且由於後來希臘人把斯拉夫人當作奴隸,在希臘語中斯拉夫即表示奴隸的意思。

羅馬帝國沿襲希臘語,並於拉丁語裡定下「SCLAVUS=奴隸」的字義。羅馬帝國也同樣將大多數斯拉夫人當作奴隸,並予以嚴苛對待。

自希臘、羅馬時代以來,斯拉夫奴隸中最有價值的就是女性奴隸。斯拉夫人擁有白皮膚、金髮,直到今日,斯拉夫人仍是盛產美女的民族。因此,希臘人和羅馬人襲擊斯拉夫部落,搶奪這些美女,並抓到市場拍賣給有錢人家作性奴隸。

中世紀之後,日耳曼人和穆斯林會到烏克蘭和巴爾幹半島去擄掠斯拉夫人,以作為奴隸使喚。

十三世紀時,成吉思汗迅速擴張領土,入侵東歐的俄羅斯。蒙古士兵看到從未見過的金髮斯拉夫美女,不禁欣喜若狂,爭相搶奪。蒙古帝國大將速不臺無視成吉思汗的禁令,率領好色的士兵攻進東歐內陸,掠奪斯拉夫美女。

而斯拉夫人開始被有組織地當成奴隸,是在十六世紀伊斯蘭教的鄂圖曼帝國全盛時期,之後將會詳細說明。

承襲拜占庭帝國文化的斯拉夫人

印歐語系的原居地是在俄羅斯南方的高加索地區。大約在西元前二○○○年左右,為了要躲避地球的寒冷化,大幅遷徙至其他地區(請參照第二章的內容)。一般來說我們會認為印歐語系的移居是經過東方而到歐洲,但斯拉夫人應該並未經過東方地區,而是從西俄羅斯直接進入現在的波蘭、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西北方,擴張至全東歐。由此可見,斯拉夫人可以說是純粹承襲了印歐語系血統的民族。

俄羅斯與東歐地區是大多數斯拉夫人居住的地方,這裡自古以來受到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的文化與宗教的影響。在拜占庭帝國的保護之下,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將自己的教義視為正統的基督教,而成為「正教」。君士坦丁堡的主教長是以現今伊斯坦堡為據點的東歐基督教的領袖,而西歐基督教的領袖者則是羅馬天主教,兩者分庭抗禮。

九世紀以來,聖西里爾與聖美多德兄弟被稱為「斯拉夫的使徒」,他們傳播「正教」給斯拉夫人。在他們傳教當時,斯拉夫人並沒有文字,因此他們以希臘文字為基礎,考察了可以表記斯拉夫語的文字。這個文字即是「西里爾字母」,現在作為俄羅斯語而被人們所使用。

「正教」一般來說被人稱為「希臘正教」,但這是以西歐人的立場來稱呼,相對於天主教,這稱呼只是代表希臘某地方的本土宗教,有汙衊的意思,因此東歐人並不會稱自己是「希臘正教」,而會說是「正教」。

另一個說法是,「正教」的語言是希臘語或以希臘語為基礎的西里爾字母,所以西歐人才稱之為「希臘正教」。

無論何種說法,拜占庭帝國和斯拉夫人都是承襲古希臘的語言和文化,而相對地,義大利、法國和西班牙等地的拉丁人則是承襲古羅馬的語言和文化。而起源究竟是古希臘或古羅馬,便成為斯拉夫人與拉丁人的明確區別,各自擁有自己的文化體系。受拜占庭帝國影響而擁有了自己宗教與語言的斯拉夫人,於是在整個東歐地區建立起巨大的斯拉夫文化圈。

日耳曼人的勢力因暖化而擴大

在大學裡,選擇英文之外的第二外語時,有些人會選修法語或是義大利語,大多數人的理由是感覺「很酷」;然而這些想耍帥的學生將會面臨到一個痛苦的困境,法語和義大利語屬於拉丁語系,與英語的結構有非常大的差異,所以必須得從零開始學起。

聰明的學生則會選修德語。因為英語和德語同屬日耳曼語系,幾乎有著相同的文法結構,對於懂英文的人而言,德語是很容易就能理解的語言。

日耳曼的英文為German,也就是德國的意思,意味了日耳曼屬於德國體系,其中包含了英國人、荷蘭人、瑞典人等北歐諸國的人。

由義大利的拉丁人建立的羅馬帝國君臨歐洲後,緊接著嶄露頭角的就是日耳曼人。日耳曼人定居在萊茵河以東和多瑙河以北的北歐、德國、奧地利和東歐。

羅馬帝國的政治家暨歷史家塔西圖斯(Tacitus)[1]曾在著作《日耳曼尼亞志》(Germania)裡,記述日耳曼人的事蹟。塔西圖斯形容日耳曼人是與自然共生、行事謹慎的民族,並讚賞他們的性格質樸,而抨擊羅馬人沉溺於享樂墮落。而《日耳曼尼亞志》一書在近代也常被德國民族主義者引用,獲得極大的認同。

日耳曼人在四世紀之後、羅馬帝國衰落的同時,入侵帝國的領地。由於羅馬帝國無力再維持廣袤的國土,於三九五年分裂成東、西羅馬。羅馬帝國逐漸式微,而日耳曼人的勢力卻日漸壯大,最終在四七六年,日耳曼人消滅了西羅馬帝國。

另一方面,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則成功阻止日耳曼人的入侵,與斯拉夫人共同茁壯。東羅馬帝國掌握了東方貿易的獨占權,勢力因而成長不少。

拜占庭帝國於六世紀、查士丁尼大帝統治的時代進入全盛期,幾乎恢復了羅馬帝國時的領土,再次完成統一地中海世界的霸業。但與此同時,也因為軍隊經常遠征,使得國內財政惡化,難以維護廣大的國土。對拜占庭帝國而言,即便艱辛但仍無法放棄統治廣大國土的理由,就是為了要確保有足夠的糧食。

歐洲人民經常為糧食短缺所苦。自羅馬時代開始,歐洲便從埃及、突尼西亞等北非地區進口糧食。羅馬帝國的國勢逐漸衰弱時,日耳曼人便到處占領土地,截斷了地中海區域,使得羅馬人無法獲取足夠的糧食。而查士丁尼大帝為了要再度建立起運輸糧食的管道,不得不硬著頭皮實行對外擴張政策。

然而,在查士丁尼大帝統治時代末期,大約是在五五○年左右,歐洲氣候開始出現暖化現象。暖化讓英國也能大量收穫葡萄,製造葡萄酒。

因為預期農作物可以增產,歐洲人便開始砍伐內陸的森林,進行大規模的開墾作業,而主導開墾事業的就是日耳曼人。

六至七世紀,由於歐洲農業生產力提高的緣故,歐洲地區的人民便逐漸不再倚賴拜占庭帝國的糧食運輸,而拜占庭帝國也因為失去了以高成本維持廣袤土地的誘因,不得不縮小領土面積。

由拉丁人教皇與日耳曼人皇帝打造出來的西歐

進行大規模開墾而承接起歐洲糧食供給要務的是日耳曼人。隨著糧食增產,日耳曼人人數急遽增加,也使得日耳曼各族開始在歐洲各地建立起自己的王國。

在日耳曼各族中具有強大勢力的法蘭克族,於法國與德國也有影響力,他們藉由與羅馬教皇的合作來擴張勢力。

四九六年,法蘭克人改信天主教,親近教皇。他們藉助教皇的權威,合併其他日耳曼民族,擴大法蘭克王國。

八世紀時,伊斯蘭勢力跨越非洲北部,入侵西班牙,進而威脅歐洲地區。七三二年,法蘭克王國於圖爾戰役中擊敗伊斯蘭勢力,成功捍衛了西歐地區,因此法蘭克國王變成了西歐的盟主。

之後,歷代的法蘭克國王一步步統一了日耳曼部族,並加強與教皇之間的連結。八○○年,法蘭克王國的實力終於得到認可,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被教宗加冕為皇帝。自四七六年以來,一直空懸的羅馬皇帝皇冠,終於有了繼承者。

羅馬教宗利用日耳曼人強大的勢力,試圖想復興西羅馬帝國的榮光。此外,羅馬教宗利用日耳曼人勢力的另一個理由是,藉此對抗強盛的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東、西羅馬帝國雖然都同樣源於「羅馬帝國」,但拜占庭帝國的國王卻不承認羅馬教宗的權威,並與之對立。

如此一來,歐洲變分成兩大部分:一個是羅馬教宗藉由任命查理曼大帝為皇帝一事,由教宗(拉丁人)與皇帝(日耳曼人)所構成的「西歐世界」,另一個則是拜占庭帝國(斯拉夫人)所統治的「東歐世界」。

註釋

[1] 譯注:古羅馬最偉大的歷史學家,與希臘的希羅多德齊名。他也留下了《歷史》(Histories)和《編年史》(Annals)兩部膾炙人口的鉅著。尤其《編年史》被世人視為是他最具特色、最精采的作品。

※ 本文摘自《從民族解讀世界史》,原篇名為〈形成歐洲人的三大體系〉,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