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休息是不再覺得好像有什麼錯了,需要靠我們撥亂反正

文/大衛.懷特;譯/林力敏

誠實不在於說出真相,而在於明白我們對坦承是多麼深深恐懼。

誠實要通過悲傷和失去之門才能到達。我們進不去自己的內心、記憶或身體的哪裡,那裡就是我們無法對別人、世界或自己坦然以告的地方。所有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欺瞞,都源自對失去不同形式的害怕,我們都害怕各種形式的失去,有時滿心掛念消失的可能性,所以離欺瞞只有一步之遙。每個人都住在一扇揭露的門邊,害怕經過。誠實存在於明白我們有多麼不願聽見真相。

說出真相的能力就像能說出站在這扇門邊的驚恐感覺,畢竟誠實就是真正走過去,在精神上成為美麗耀眼的戰士,昂然代表所有我們想成為的樣子。誠實不是說出某個根本的事實,從而獲得超越生命、他人或自己的力量,誠實是朝未知說出脆弱的存在,承認我們是多麼無力,承認我們是多麼無知,承認我們是多麼害怕不懂,承認我們面對再平凡人生皆有的失去是多麼驚恐。

誠實立基於謙遜,存在於羞辱,還有承認我們確切無力的所在。誠實不在於說出真相,而在於明白我們對坦承是多麼深深恐懼。要做到誠實,其實是要完全居於無力之中。誠實容許我們不懂。我們不知道整個故事,不知道自己處在故事的哪裡,不知道錯的是誰,不知道最終誰會承擔責備。誠實不是讓失去和心碎遠離的武器,而是從外面診斷我們是否有能力立足於現實,在最難抵達的地方,在我們真正居止的地方,在那一條活生生的前線,那一條無法真正選擇得到或失去的前線。

絕望

絕望是艱難但美麗的必要,是人對殘酷世界的理解。

絕望把我們帶到無處可逃的地方,心碎到不能再碎了,我們的世界消失,我們所愛的人消失,我們覺得自己無法被愛,我們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我們的神令人失望,我們的身體承受無從擺脫的劇痛。

絕望是避風港,自有某種片刻的美麗,某種自我的疼惜,是想逃脫痛苦時接受的邀約。絕望是最後的保護。消失於絕望,是尋求一個暫時但必要的幻覺,是一個藏身之處,我們希望任何事物都無法再以相同方式在那裡發現我們。

絕望是必要的修復狀態,是暫時的療癒,是季節,是內部生理與心理的冬天,我們先前參與世界的形式在此歇息。絕望是失落的地平線,是我們不想再被相同方式發現時前往的地方。當特定願望不再能實現,我們放棄希望,於是絕望既是忍耐的時間,也是癒合的時間——即使我們還沒找到新希望的形式。

奇妙的是,絕望是希望最後的堡壘。我們的希望是,如果不會被先前的方式找到,就不會被相同的方式觸碰或傷害。絕望是甜蜜的錯覺,讓我們既離開身體,又還住在身體裡,於是身體可以不再有感覺。當我們不想再以這個世界為家,絕望就是我們去的地方,在那裡有一種美麗而殘酷的滿足,我們感到也許打從一開始就不值得那個家。奇妙的是,絕望自有其成就感;更妙的是,絕望需要依賴絕望來活下去。

當我們試著要絕望停留得長過原本的季節,想以凍結的失望形塑自我,這時絕望會變成憂鬱和抽空。如果我們想讓絕望停留得長過原本的時間,方法是強行創造人為的距離,把自己抽離身體的感覺,把自己困在失望的心裡,相信季節就此停歇不再遞嬗,而也許最簡單但最重要的方法,是不讓身體自行完整深呼吸。當我們對時間的感受凍結,對時間的節奏凍結,絕望就能活下去;當我們不再感覺受縛於時間,當季節得以推移,絕望就會死去。

為了讓絕望活下去,我們必須抽空並停下身體、聽覺、觸覺和嗅覺,跟環繞世界的春天保持距離。絕望需要照料,需要補強,需要隔絕,但如果我們不去管,身體會自行呼吸,耳朵會聽見破曉的鳥鳴,聽見風吹過樹木的沙沙葉響,而這陣風會吹散最暗的烏雲,吹走最堅定不移的季節,於是心臟繼續跳動,我們發覺世界永遠不會停止,永遠不會走開。

絕望的解藥不是勇敢地用快樂替自己打氣,而是勇敢地去注意身體和呼吸,隔絕我們受到禁錮的想法和說詞,甚至更妙的是去注意絕望本身,注意我們抓著絕望的方式,會發覺絕望從一開始就不為我們所有,不為我們所握。充分觀看和感受身體裡的絕望,是開始把絕望看成必要的季節性造訪,邁出第一步去讓絕望有自己的生命週期,不抓住,不驅趕,而是讓時間自己到來。藍

離開絕望的頭幾步,是完全接受絕望的重量,別一心想脫離絕望。我們讓自己的身體和世界再次呼吸。耐人尋味的是,這樣一來,絕望只能轉變為其他東西,轉變為別的季節,從一開始就不得不如此。絕望是艱難但美麗的必要,是人對殘酷世界的理解,一個半數感受被失落襲擊的世界。然而絕望是季節,是通過身體的波浪,不是困住我們的監獄。只要放季節自由,季節終究會走,無論再慢都會憑自己的力量與意志走掉。

我們若不肯絕望於絕望本身,就能讓絕望擁有自己的生命,而我們也就朝向對人類的同情邁出第一步,去看見,去理解,去觸碰,去對別人真切的哀痛感同身受。

休息

休息是「我們喜歡做什麼」和「我們想成為怎樣」之間的對話。

休息是「我們喜歡做什麼」和「我們想成為怎樣」之間的對話。休息是施與受的本質。休息是記住的行為,不只是想像和智性上的,也是心理和生理上的。休息是放棄筋疲力盡的意志,不再死撐活撐,不再無止境地追尋目標。休息是不再擔心,不再煩心,不再覺得世上好像有什麼事情錯了,需要靠我們撥亂反正。無論實際上或比喻上,休息是從外在的目標往後退回來,而且不是換成內在某個靜止的靶心,一動也不動的想像狀態,而是換成自然交流的內在狀態。

這個自然交流是源自呼吸,自主的吸氣和吐氣,構成生命的基礎與樣貌。我們休息的時候,裡面和外面在交流,而且在進行有意思的對話,一邊是天馬行空的想像,一邊是付諸實行的機會。我們休息的時候,把事情放在一邊,把自己放在一邊,做最擅長的事情,按身體的節奏呼吸,按該走的方式走路,按房子和家的韻律來生活,在打掃煮飯之際吸氣和吐氣,自然而然,於是最接近真實的自己,最接近好好休息的自己。休息不是自我沉溺,而是替充分發揮自己做準備,還有最重要的是,來到一個知道自己已經獲得什麼的地方。

休息的第一個狀態是停下來,放下正在做的事情,放下當下的自己。第二個狀態是緩緩回家,回歸沒受逼迫和欺負的身體,彷彿試著回想方向或甚至目的地。第三個狀態是治癒,是自我寬恕,是抵達。第四個狀態是深深地吸氣和吐氣,是給予和獲得,是祝福和受祝福,為兩者都感到開心。第五階段是完全地就緒和存在,為世界的一切所欣喜,參與其中,內在和外在交會,獲得與回應同生。

深切休息是想像力的充分完成,一面感受到我們外在不同形式具體的工作和關係,一面由呼吸本身這個禮讚獲得滋養。由這來看,我們可以邊休息邊為一群即將到來的客人備好精緻餐點,可以邊休息邊攀登最高的山,可以邊休息邊被家中鬧哄哄的親愛家人們圍繞。

我們休息好,準備迎向世界,而不是縛於世界。我們休息好,再次在乎對的人事物。在休息中,我們重新立下目標,那就是要更慷慨大方,更勇敢大膽,更像一則邀請,成為我們想記得的人,成為別人也想記得的人。

※ 本文摘自《撫慰人心的52個關鍵詞》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