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也青春】她不只是個死者,不只個女人。她是個人。 ——林家任談馬丁.貝克探案的《羅絲安娜》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馬丁貝克探案」創下的成績與紀錄傲人。
一、作者為默契極佳的情侶檔麥伊.荷瓦兒與培爾.法勒,他們以每書30章,一人一章的方式接力書寫,且只寫十本為目標,而每一本書的脈絡完整、情節扣人心弦,毫無違和感。
二、本探案系列在瑞典開啟犯罪寫實小說的先河,對古典推理讀者而言簡直是丟下一顆震撼彈,驚呆到紛紛要求退書。
三、迅即出版英文版,在英美國家引起熱潮,並在日本掀起旋風,成為後來推理小說中之大類警察小說的最重要養分。
這一對信奉社會主義的伴侶本業是記者,他們洞見了資本主義光鮮亮麗的表面、背後及邊緣社會的犯罪率大增,進而思索以什麼樣的形式來觀照各種社會現象及問題,以喚醒世人的關注,最後興起書寫以斯德哥爾摩警察署的刑事組長馬丁.貝克及他的組員辦案的故事來呈現隱藏社會一角的黑暗面。
第一本《羅絲安娜》甫出版即由英國知名推理評論家基亭選入「犯罪與謎團百本佳作」,更盛讚本書令人感到「人生盡在其中」。
為什麼伯倫運河的清淤船船斗內會偶然發現一具無名女屍,她從何而來、遭誰殺害、在哪裡棄屍、誰見過她、茫茫人海中破案的線索何在?
警力不足卻負擔龐大工作量的馬丁.貝克責無旁貸地扛起這樁毫無頭緒的命案,他婚姻出現裂痕,有嚴重的胃潰瘍,每天超時辦公,無法抵擋昏聵顢頇的上司與警政系統,但是他仍不辭勞苦地要找出誰是兇手、犯案動機是什麼?
跨國警力的協助,為案情膠著數月沮喪不已的辦案小組帶來一線曙光。
但這部作品更重要的表述是呈現羅絲安娜是一個怎樣的女人,她為何不能見容於一個以男性觀點主宰的社會,她不能活得像她自己,她的最終命運就是為女性唾棄,遭男性鄙夷。
所以是什麼樣的社會助長了一種或多種偏見?一名女子的死,顯現的是一整個生病的社會。
不,她不只是性別上的女人,她是一個人,可是卻因為性別的偏見慘遭殘酷的凌辱致死。
這是一個現在仍在上演的悲劇故事,而這也正是馬丁貝克探案今日仍受讀者喜愛的原因,更是我們的警示錄。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收聽本集「經典也青春」,木馬文化副總編輯林家任談馬丁.貝克探案的《羅絲安娜》。
收聽本集節目:
▶︎▶︎▶︎免費訂閱經典也青春 Podcast。名家領讀,經典隨身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