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E書】看著哏圖哈哈大笑的我們,其實只是機器人?
文/犁客
大家常在網路上看到某種類型的圖片,圖像來源包羅萬象,從新聞畫面、電影片段、動漫電玩到素人照片,配上不同文字,有的是一針見血的嘲諷,有的是莫名其妙的搞笑;同一張圖片可能被配上無數套不同文字,同一套文字也可能被搭上無數張不同圖片,圖片和文字的原始創作者大多無法知道這些東西在網路上有多少不同的變化、流傳到世界上哪個人的電腦和手機當中。
這東西有人叫它「哏圖」,聽起來比較好懂(好吧「長輩圖」勉強也算是其中一種);有人叫它「迷因圖」,聽起來比較,嗯,謎。
「迷因」一字的原文是「meme」,和「我」(me)沒關係,這是把希臘文的「模仿」(mimeme)縮短之後創造出來的字,指的是「文化傳播過程」,就是某個想法、主張、風格、行動之類的東西,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的過程──從這個解釋,你就明白為啥那些「哏圖」叫做「迷因圖」,因為它們的功能就是在傳播這類東西。
做得越好的「迷因圖」擴散力越強,換個角度看,這表示它越能「存活」,而這和這字最早被提及的出處有關。
最早提到「迷因」的其實不是傳播或文化學者,而是一個演化生物學家;這個名叫理查.道金斯的科學家,提出以「基因」為演化中心的觀點。
「演化論」的核心觀點「適者生存」大家都有個大致的概念,不過在道金斯之前,演化大抵以生物體或者物種進行研究,推衍該生物演化出現今特徵的經過;但道金斯的看法不同,他認為演化真正的動力來自「基因」想自我複製,生物體是基因為了這個目的發展出來的載具,一切演化的方向,無論看來利己或利他,根源都是基因要將自己傳播出去。「迷因」是道金斯以相同架構描述文化的自我複製及散布能力,與基因能否順利傳續相仿,內容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決定「迷因」是否成功。
這本顛覆大多數人思考方式的書在1976年出版之後,迅速引發討論──道金斯將這本書命名為《自私的基因》,但基因又不會思考,要怎麼「自私」地選擇自我傳播和複製的方式?難道思緒糾葛繁複如人類,其實也只是按照基因方程式行動坐臥的「生物機器」?
關於這些討論,《自私的基因》裡都有解釋;而道金斯也提及,人類為了傳遞基因而生出有思辨能力的大腦,反倒有助於我們擺脫基因的控制。
妙的是,關於「用思辨擺脫基因控制」,某個層面來說,會與文化傳播──也就是「迷因」──有關。
《自私的基因》為後續的腦科學、神經外科、演化學及哲學開啟不同研究方向,在它出版的四十幾年後,閱讀《自私的基因》仍會讓我們相當嘆服──看著哏圖、長輩圖、迷因圖哈哈大笑的我們,是否真的只是基因的載具?這本書裡,有奇妙而深入的說明。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