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主義主張贏者全拿,連國家都會變成流浪漢?
文/潘美玲、王宏仁
1998 年的美國杜克大學,一群學生在校園靜坐,他們抗議的對象不是學校,而是因為身上那件印著 Duke 標誌的衣服。學生們發現,這些他們引以為傲的服飾沾滿勞動者血汗,這些勞動者們在低薪和惡劣環境下的工作,而這樣的壓榨更隨著全球產業的競爭,繼續向下沉淪。這場在美國校園開展的反血汗工廠運動,逐漸成為世界性的社會運動,多少翻轉了全球供應鏈的遊戲規則,也稍微改善了第三世界工人的勞動情況。
如果我們認為自由市場是唯一的經濟制度安排,這種視野將會把人類變成狹隘的經濟人,從而將人類困在市場經濟的牢籠當中──少數資本家拿走利益,人類卻集體賠上社會整合、自然環境,以及人的自由與尊嚴。如果你存了好久的錢買一輛汽車,卻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你會認為這是市場自由競爭運作法則的結果嗎?本書的第一篇從不同的面向提出各種可能性,例如公司治理就不見得只為了老闆和股東,能源科技的政策如何制定從來就不是只有一種邏輯。認清資本主義和市場的多樣性,不但讓台灣的黑狗兄有繼續打拚的氣力,也讓我們對未來會有積極的想像
連國家都會變成流浪漢的當代金融社會
司法人員在 1970 年代的時候,薪水很低,宏仁媽媽的某朋友是法官太太,只要一開學,就會來跟他家借錢,因為薪水太低了,連小孩子的學費都繳不起。我們猜,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這種跟朋友借錢來繳納學費的情況會少很多,一方面有助學貸款,另方面也有信用卡可以應急。以前到美國旅遊或經商,出國前必須換美金現鈔或旅行支票,但現在使用信用卡刷卡或直接在美國的銀行提領現金也可以;以前上公車必須先買票,現在直接刷卡;以前得用現金袋寄送學費給在外學子,現在網路銀行一指搞定;以前賺了錢就儲蓄,現在則去投資股市理財。
我們的生活、社會早被金融化了。
看似更方便的金融生活,其實也徹底改變國際或社會關係,一不小心國家或個人就會陷入負債。借錢非常方便,缺錢中國就借給你,還不出來,就把斯里蘭卡的港口收歸自己所有;信用卡債務還不出來,討債公司、司法體系就會上門來,逼得你發瘋或出門流浪。
本書的第二篇就是圍繞著全球金融化下的社會議題討論,包含一帶一路、股票號子變遷、卡債剝削、債務造成的創傷,更甚者淪為街友無所依靠。我們可以看到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的猖獗、衝擊,而台灣這個在地社會又如何回應、適應這樣的衝擊?
為何台灣薪水三十年不變?
宏仁老師的姨丈只有小學畢業,在 1970 年代先當學徒,接著跟朋友在愛河旁開起工廠做合板加工生意,賺了好幾棟房子;1980 年代的台灣,進入「台灣錢淹腳目」時代,大學畢業生起薪,從 1980 年的 8000 多元,到 1987 年翻了一倍,超過 1.6 萬元;1985 年的某個大學畢業同學說,他應徵了 13 個工作,13 家公司都錄取他。
從 1987 年到現在,已經過了三十年,但大學畢業生的薪水還漲不到一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是不是好的工作機會都消失了?黑手變頭家的流動路途是不是被堵住了?有人會去考證照,但這只是個人找尋出路的辦法而已,對集體低薪問題的解決有用嗎?還是必須回到勞工組工會才可能改變?但台灣的政經文化環境,非常不利工會組織跟集體行動,怎麼辦?是不是來讀一下《巷仔口社會學》可以比較知道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還是必須改變組織的奴隸管理文化?
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二十世紀的台灣社會,提供許多流動的機會,因此,許多人認為努力就可以階級翻身,但是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如馬克思說的:「絕大多數的人,除了自己的一張皮以外,沒有什麼可以出售了。」也只有當台灣勞工認清楚這個處境後,才可能團結來抵抗勞動力的徹底商品化,找出新的出路,這是本書第三篇所關心的主題。
資本主義不會忘記的,永遠都不會忘記的:掏你口袋的錢
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每年生日的前一個月開始,就會收到各家廠商寄來的賀卡和給壽星的優惠,他們並不認識你,但比你的朋友、家人更在意這個日子,他們提醒你可以如何犒賞自己,提供各種折扣或商品,目的當然很清楚:要你口袋的錢。過去的時代,商人會提醒大家要過母親節、中秋節、聖誕節了,現在則又加碼宣傳古今中外的節日:七夕情人節、萬聖節,還要加上白色情人節,多多益善,甚至就直接宣傳購物節,這個厲害吧!商業性的消費活動,幾乎成了現代過節的必要項目。我們當然清楚消費社會的遊戲、背後的經濟邏輯,但事情可能比你想的還要複雜。在當代消費開始盛行電子支付,雖然帶來方便,但也暴露了個人隱私,除了國家治理的運作,同時也成為企業蒐集大數據的商機,消費者等於是一頭牛,同時被剝了兩層皮。
以上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個人式消費社會學版本,本書第四篇也介紹進化版的當代資本主義消費,包括許多年輕人期待看到偶像現場表演的跨年演唱會,或各級政府積極爭取舉辦的巨型活動,如花博、世大運、奧運。當然,消費者也不是一盤散沙,要如何不被個個擊破,建立主體性,本書諸多文章也有所討論。
只要我們能另類思考,就有很多事情是可以期待的
有人說台灣人很愛貪小便宜,一旦有免費的來店禮或促銷活動,事先提早幾小時去排隊,甚至超過 24 小時都可以。但是台灣人也很有愛心,日本 311 大地震時,慷慨解囊,讓日本人銘感於心。有一次,我看到一條新聞,一群都市低收入者的屋舍被燒了,時值寒冬,某教會立即為他們募集物資,正當我準備聯絡教會運送物資時,工作人員就和我說已經夠了,這還不到 3 小時欸!這讓我對台灣人的善心捐助,有了第一手的體會,雖然因為手腳太慢,而有被打敗的感覺,卻也感受到了滿滿的溫暖。
其實,上述行為再次證明了經濟學所預設,以自我最大利益為優先考量的理性經濟人不是人的唯一特質,如何強化從社會利益出發的社會經濟,超越由自由市場支配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也可以透過從社會整合的角度,建構社會經濟的想像而加以實踐。而當我們了解到經濟組織和行為不能脫離社會領域而獨立運作時,就得認可經濟行動也是社會行動。經濟社會學的知識也如經濟學的理論一樣,能夠積極地影響它所描述的對象,也就是說,提出從社會角度所建構的社會經濟圖像與想像,也可以成為驅動社會實踐的力量。這是本書第五篇的案例所要傳達的訊息。
這本書的內容還有兩個特色:首先,幾乎所有的篇章都是針對台灣社會或與台灣社會相關的案例展開論述,對於關心台灣社會經濟的讀者而言,可以提供更多元的理解角度,從而思考在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之外的各種可能性。其次,各篇的內容已經是經濟社會學的 2.0 進化版,除了傳統的社會制度、社會鑲嵌、社會網絡概念,也加入 STS 理論的「社會技術組裝體」、展演性等概念。不過關於親密經濟或文化經濟等新近發展的論述,尚無相關文章,希望未來《巷仔口社會學》可以有更多此類的討論。
另外,本書的各篇文章,除了書中「市場不只一種可能」、「借貸人生」、「好工作與壞工作」、「消費萬萬歲」、「真實烏托邦」這五個篇章的安排之外,還可以從不同的面向組織歸類,例如對於全球供應鏈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將台灣黑狗兄、中小企業隱形冠軍、不同顏色的供應鏈、中國半導體產業升級策略,合起來一起看。性別的部分,則有台商投資的越南工廠的女工、對於柔性管理的討論,以及女性消費者的故事等,同時也可以搭配《巷仔口社會學》第二輯第七篇的「勞動、運動與性別」共讀。此外,《巷仔口社會學》第一輯第三部的「勞碌人生」也可以與本書內容共同參照。
目前台灣社會經濟,如果贏者拿走了全部,那麼我們還剩下什麼呢?波蘭尼說:「人類最終的認命,讓生命得以重生。不怨天尤人,接受社會現實,讓人類有無比的勇氣、力量來掃除所有可克服的不義與束縛。」本書的作者們,認清目前的個人與社會困境、限制,但是不怨天尤人,大家一起鼓起勇氣來,花費許多時間精力書寫,就是希望透過知識傳播來為台灣經濟社會提供解方,克服那些似乎不可能超越的障礙。我們要感謝本書的所有作者,即使外在政經、學術環境不是那麼優渥的條件下,為了貢獻、回饋台灣本土社會,他們違反經濟學的「自利動機」,完成了一篇篇的文章,這就是本書得以成書的最重要原因。
※ 本文摘自《巷仔口社會學3:如果贏者全拿,我們還剩下什麼?》序,原篇名為〈返校讀經濟:追尋真正自由的社會生活〉,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