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慣性遲到者,通常不是一個真誠的人
文/史蒂芬.摩菲-重松;譯/林佳祥
真誠領導者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都是自己真正原有的樣子,毫無修飾的姿態能吸引人心,讓下屬心生信賴、打從心底追隨。我的說法可能讓讀者覺得被告知「要當個人品出色的人」,卻不知從何開始而感到困惑。不過,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你在平常的言行中培養信賴感,那就是「體現」(embody)的習慣,就是將想法、感情、發言實踐出來。
就像「體現創業家精神」(embody a spirit of entrepreneurship)一樣,不只是在心裡想,還要具體採取行動,做出樣子。當然,一下子就要將創業家精神具體實現當然很困難。我們目前該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一致,讓「說出來的話」跟「做出來的事」一樣。
例如我認識的某個朋友,每次電話講到一半卻必須因其他要事而不得不掛斷的時候,一定會向對方說:「我再打給你!」(I’ll call you right back!)對他來說,這句「我再打給你!」只是問候語或口頭禪,但我聽了以後卻往往會在電話旁等上一陣子。所以,現在聽到他說「我再打給你!」,我也不再當真了。他身居要職,我明白他生活忙碌,這當然無可厚非,但我卻為他感到惋惜,枉費他是一個很好的人。
這種事情在朋友之間是小事,但在領導者跟團隊成員之間卻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主管說「這件事我會再找時間跟你談」,當下屬的絕對不會忘記。即使主管因為忙碌而把「這件事」忘得一乾二淨,下屬仍然會一直惦記著、一直等主管「找時間來談」。這種事多發生幾次以後,主管就會失去身為一個人所得到的信賴。
實踐「體現的習慣」的重點是遵守小約定。
當你委託下屬工作,交代對方「請在○日之前完成這份報告」,結果下屬準時交了報告之後你卻沒看,也沒回信通知自己已收到報告、不提供任何回饋。這樣的做事態度會讓下屬劃清界線,內心認定「你這個人不值得信任」。
如果實踐「體現的習慣」對你而言太難,那就不要隨意允諾。「你完成的報告,我會先看過一遍」這類的話只要由主管說出口,無論是再怎麼小的事情都是跟下屬之間的「約定」。毀約就是損害信賴的行為,等於是在告訴對方「你對我而言無足輕重」,這跟約定的是大事或小事沒有關係。
請銘記在心,只要沒有養成「體現的習慣」,就無法鍛鍊出真誠領導力。
無論如何都要遵守「時間」
「遵守時間」是工作上的基本禮儀,也是鍛鍊真誠領導力的習慣。反過來說,領導者不守時就算不上真誠。
我的岳父生前在日本經營公司,深受下屬信賴。他所屬的公司跟大學一樣是階級極為分明的世界,但他無論如何都一定會嚴格遵守時間。他的口頭禪是「早到比晚到好。絕對別讓對方等你」。我可以感覺到,如此徹底守時的態度是他具有真誠領導力的源頭。他富有責任感、有擔當且值得信賴。
遵守時間是呈現真誠態度的行為。其理由有二。
第一,因為遵守時間是跳脫職位框架、作為人與他人坦誠相見的表現。每個人的時間價值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地位多崇高的人或新進員工都一樣。時間是任何人都無法更動的,是每個人唯一共通的價值。所以能跳脫職位框架、與他人建立起純粹個人與個人間關係的人,一定會尊重對方的時間,約定好就絕不遲到。
第二,因為守時的人會受人信賴。為了不剝奪對方的時間而為對方著想的態度,會令你的下屬與周遭其他人確實感受到你是個「端正而確實的人」。也就是說,習慣守時的領導者可說是以行動表示自己是「誠實」「尊重對方」「謙虛」的人。說到底,連自己的時間都管不好的人,當然沒有能力管理下屬。
時間觀念不佳者的一分鐘有「七十七秒」
心理學研究指出,老是遲到的人對時間的認知是「扭曲」的。一般來說普通人認為一分鐘有「五十八秒」;但老是遲到的人所認知的一分鐘長度卻有「七十七秒」。長期下來積沙成塔,自然產生了「時差」,所以總是遲到的人很難養準時的習慣。
另有一說認為「自我管理能力與遵守期限的能力息息相關」。總是遲到的人,做事時間估算得不嚴謹,就算動手做發現非常耗時,卻仍然心想「這資料我應該一小時就能完成」,以為自己能夠很快完成任務。這類人總是想著「我還有時間」,不易心生緊張與不安,於是就錯過了約定的期限,長期下來自我控制的能力會愈來愈差。
這種壞毛病究竟是與生俱來,還是後天形成,目前仍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有某個數量的人缺乏時間觀念。這樣的人或許可利用「腎上腺素的飆升效果」讓自己轉變為能夠守時。
當人按照預期完成任務,或準時到達,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素,獲得某一種快感。你是否經歷過這樣的事情?你為自己設定任務,決心「一定要在十五分鐘內,回完所有未回的郵件」,當你準時完成之後,內心感覺非常充實而滿足。這就是「腎上腺素的飆升效果」。
腎上腺素是一種腦內荷爾蒙,能夠讓交感神經處於優勢狀態,使人在危急時發揮超越極限的力量。運動選手在拚盡全力表現之後會忍不住忘情大吼,據說也是因為腎上腺素的作用。人在充滿鬥志的狀態下會分泌腎上腺素。所以只要在事先決定的時間之內完成任務,藉此釋放腎上腺素,就能讓心態轉為積極而充滿意願。這樣的成功經驗多累積幾次以後,「在時間之內完成任務的想法」就會在大腦中定型。
從現在開始,請每天為自己設定全神貫注做某件事的時間,並設定時間限制,例如規定自己「一定要在○分內完成」,當成是每天都要做的習慣。
閱讀跟你「做過的事」有關的書
我還有另一個訓練自己變真誠的習慣,那就是閱讀跟我「做過的事」有關的書籍,包括我做過的研究、教過的課程等。
每個人的閱讀動機都不一樣。有些人只是純粹享受閱讀的樂趣;有的人則是「想獲得自己沒有的知識與觀念」「想透過書籍得到收穫或刺激」等。而我在教過領導力的相關課程之後,就會閱讀相關領域的書籍,就像在考試後對答案一樣,利用「相同內容的書」,從他人的角度再度確認自己有沒有犯錯。這麼做不只能夠單純驗證自己的知識,也能避免陷入「只有自己是正確的」這種自以為是的想法。
另外,當我看完書後確認自己做過的事情是「正確的」,以後就能夠更有自信地在課堂上傳授領導力。自信讓我更能夠抬頭挺胸、光明正大地教學,這正是我前面提過真誠領導力的特徵之一。
※ 本文摘自《驅動自己,也激勵別人》,原篇名為〈鍛鍊真誠素質的小習慣〉,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