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尊爵不凡到歡迎參觀,以前的博物館可不是誰都能進
文/河森堡
帶領大家漫遊全球博物館之前,我想先講一講博物館本人。
今天通用的「博物館」一詞,源於日語的「博物館」(はくぶつか)。英語的博物館是「museum」,這個 museum 怎麼來的呢?
Museum 的字根是「muse」,這是從希臘語、拉丁語一路演變過來的,意思是「繆斯」。繆斯在古希臘神話裡是掌管藝文和科技的九位女神之統稱,因此這個詞也就有了藝術、文學、科技,甚至靈感、神聖等很多種含義。
那麼,為什麼把博物館叫作「繆斯女神」呢?就要從博物館的起源說起了。而這與亞歷山大大帝有關。
博物館是人類的「繆斯女神」?
從兩河文明時代開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區很多王朝就已經有蒐集文物的習慣,不過真正把此事發揚光大的人卻是亞歷山大大帝。我們都知道,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是古希臘大學者亞里斯多德。亞歷山大大帝非常佩服自己的老師,他在遠征途中搶奪了無數戰利品,金錢和美女賞給將士,藝術品和圖書則統統運回馬其頓送給亞里斯多德。於是,亞里斯多德開始整理和研究這些東西,成了他的習慣之一。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繼任者們雖然為了統治帝國打得你死我活,但都保留了這種掠奪文物的「傳統」。尤其是開創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大將托勒密一世(Ptolemy I Soter),在這方面幹得可是相當徹底。最後,托勒密把所有搶來的文物集中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興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座博物館──繆斯神廟,同時興建的還有極為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因為這個原因,以後的博物館便成了「繆斯神廟」,也叫「繆斯神殿」,所以今天把博物館叫作「museum」。
「繆斯神殿」可不簡單,大數學家阿基米德、歐幾里得都曾經在其中進行學術研究,是古代世界的絕對學術聖殿。雖說是學術聖殿,但骨子裡,博物館的出現其實有點「目的不純」。早期的博物館大多屬於這種情況──大部分都是某帝國掠奪來的各種文物存放處,與其說是供大家欣賞,不如說是用來炫耀戰利品的大型展示間。
斯隆爵士的收藏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英博物館。大英帝國的輝煌讓英國人有了炫耀戰利品的資本,而大英博物館的誕生,最早則是受到漢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一批死後捐贈的刺激。
今天談起斯隆爵士,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大收藏家,很少人知道他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本職研究醫學,在一七二七年到一七四一年間當了十四年的皇家學會會長。而他的前任是從一七○三年一直做到一七二七年的科學家牛頓。現在你是不是對斯隆爵士有點另眼相看了呢?
斯隆爵士在科學和其他方面的建樹遠比他捐獻的那些東西有價值。說起來有些人可能不相信──這位斯隆爵士曾經在牙買加為總督工作,發現牙買加當地人經常拿一種果實摻水喝,而且喝下這種混合飲品能讓人興奮起來。斯隆爵士不知道這種果實就是今天的可可,西班牙人在十六世紀初已把這種果實帶到了歐洲,但斯隆爵士當時沒見過,只是覺得這種果實很有意思,就設計了一種配方,把雞蛋、糖、牛奶、肉桂等香料和可可混合在一起。到了十九世紀,英國的約翰.吉百利(John Cadbury)在此配方基礎上進行改良,推出了今天隨處可見的吉百利牛奶巧克力。
除此以外,斯隆爵士還曾擔任安妮女王、喬治一世、喬治二世的御用醫生,他對天花、神經性頭痛、眼病等疾病都有研究,並推廣了治療瘧疾的奎寧。總之,斯隆爵士的人生標籤其實是醫生、博物學家、慈善家這一類,收藏只是他的業餘愛好。那麼他留了什麼給英國皇室呢?主要是一些自然標本、錢幣、徽章和各種手稿。這些照理說並不值錢,斯隆爵士的本意大概也只是想促進科學的進步。誰知道大英博物館蓋成沒多久就開始走調,各種搶來的寶物堆積如山,僅僅過了七十年就得再蓋規模更大的新館。
又過了六十多年,工作人員不得不把關於自然歷史的標本全部分出去,單獨成立博物館。一九九○年,圖書、手稿這一類再分出去,單獨成立圖書館。可見大英博物館富有到什麼程度。
再回頭說亞歷山大那座「繆斯神殿」。在古希臘人後面接過文明傳承棒子的是古羅馬人,但他們只是要用古希臘文明的形式來標榜自己的文明,對於古希臘人的科學精神並不以為然。古羅馬人更注重技術,開創性的發現並不多。西塞羅曾說:「希臘人對科學尊崇備至,所以他們的每一項工作都獲得了出色的進展。我們卻把科學限定在對度量和計算有用的範圍內,不涉及其他。」繆斯神殿的功能因此改變,成了哲學辯論的場所。
再之後,經過了很多年戰爭,歐洲開始步入漫長的黑暗中世紀。這個特殊的歷史階段沒有催生出新的博物館。如果非要說有,只能說教堂就是博物館,與神無關的東西統統都是異端,不可能被收藏。
直到大航海時代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才重新把博物館這個「好東西」撿回來。不過,那麼多年沒搞了,一開始有點走歪。首先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這些航海國家,在大航海時代發了橫財,想炫耀自己多麼富有、多麼見多識廣,卻又不願冒險出去航海,就委託航海家幫忙「帶」──和今天的代購差不多──那時的銀行家們吃飽了沒事幹,就是下訂單給航海家。這次出海幫忙帶一隻兩公尺長的大海龜,下次出海幫忙帶幾張大猩猩皮……那時的著名航海家如阿貝爾.塔斯曼(Abel Tasman)、發現好望角的迪亞士(Bartolomeu Dias)等人,都接過這類活兒。甚至到了後來,他們航海時得帶上一兩位博物學家專門處理這些事。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生物學家達爾文就是跟船滿世界跑的典型。
要這些大海龜、大猩猩皮做什麼呢?有錢人會專門弄一個房間,把這些東西擺在裡面或掛在牆上。這種房間有個名字叫「Cabinet of curiosities」,直譯是「好奇的櫃子」,多半譯為「萬寶櫃」或「奇蹟櫃」,是富人專屬打發時間之物。
「藝術家皇帝」魯道夫二世
這種風氣一直蔓延到十六世紀。人稱「藝術家皇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Rudolf II)雖然不善於治理國家,但絕對是收藏界的頂級好手。鐘錶、繪畫、雕塑、古書、動植物標本、天球儀、地球儀,均有所藏。而且還有特定的收藏癖好,比如喜愛蒐集肚子裡有結石的動物標本、有毒甚至是劇毒的植物標本。此外,魯道夫二世迷信占星術、煉金術,喜歡各種神祕物件,藏品中最神祕莫測的就是有名的《伏尼契手稿》(Voynich Manuscript),一本兩百多頁的厚厚手抄書。一九一二年,一位叫伏尼契(Wilfrid Voynich)的波蘭書商發現了這本書,並在上面發現了魯道夫二世收購過的簽字。書的內容亂七八糟,比如一堆粗糙的裸體女人畫,大量莫名其妙的天體、宇宙和植物畫。最要命的是上面的文字既不像拉丁文也不像阿拉伯文,誰也看不懂,簡直比古埃及象形文字還難破譯。簡言之就是一本貨真價實的天書。
這本書打從被發現以後就沒人看得懂,許多知名破譯專家,包括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成功破譯敵國密碼的專家,都弄不懂這本書裡到底寫了什麼。最後大部分人得出一個結論──寫這本書的是外星人!一定是外星人!
直到二○一四年,德國學者終於破譯《伏尼契手稿》。原來這是一本教人怎麼治療婦科疾病的醫療手冊,由於裡面結合了大量的中世紀巫術、煉金術、占星術等內容,所以才顯得如此神祕。至於那些神祕莫測的筆跡,其實都是拼湊來的醫案──搞了半天,從古至今,「醫生的字」就是那麼難懂!
為了這樣一本貌似神祕的書,魯道夫二世的所作所為雖說有些荒唐,卻做了一件對於後世博物館的發展而言很重要的事,那就是為收藏建立目錄。雖是無心插柳,但從這個時候開始,博物館的發展進入了科學管理的時代。
博物館的發展就是從這些惡趣味的私人收藏開始,大家互相攀比、互相顯擺。漸漸地,從商人到貴族,從鄉村到小城市,從城市到小國,一層層攀比下去,博物館就這樣「自下而上」慢慢地復興了起來。可見除了炫耀,那時的博物館還多了一個社交功能,和後來的藝術沙龍有點像。
從十六世紀開始,這種風氣成為歐洲帝王圈子的共同癖好。比如說,羅浮宮之所以能成為如此輝煌的博物館,法國國王法蘭索瓦一世(François I)貢獻很大。拿破崙更是變本加厲,把從歐洲各地弄來的藝術品全數塞進羅浮宮、楓丹白露或凡爾賽宮。再比如聖彼得堡的冬宮博物館是俄羅斯眾多重要博物館之一,最早是沙皇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在歐洲遊歷時,因為酷愛科學技術,開始收藏各種自然標本,因此成立了自然科學博物館。
從私有走向公共
還有一種博物館則是隨著新興資產階級崛起而出現,義大利的烏菲茲美術館就是典型代表。不過到這個階段為止,博物館仍然是私有的,並未向大多數老百姓敞開大門。
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館是英國的阿什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建於一六八三年。這家博物館之所以能公共化,主因是該館創始人臨終時要求博物館必須永遠對公眾免費開放。而此時雖然出現了公共博物館,博物館本身並未取得長足的發展,因為阻礙博物館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瓶頸──科學保存技術──仍然未解。
收藏與保存是需要技術的,藝術品與書籍並不是隨便找個地方一擺就沒事。十九世紀發明了防腐劑、乾燥法和其他化學保存方法,讓收藏品的保存與管理進入新階段,從這時開始,公共博物館才真正呼之欲出。
今天我們能夠參觀公共博物館,有些甚至免費參觀,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倒不是說博物館高不可攀,而是博物館從私人擁有到公共化的這條路並不輕鬆。十八世紀,大英博物館剛剛開放,每天只允許三十人參觀,參觀之前還得先找人寫介紹信。另一方面,最早一批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後來又紛紛關上了開放的大門。為什麼?因為這些博物館的創始人認為來參觀的普通老百姓目不識丁,什麼都不懂,面對如此輝煌燦爛的人類文明成果不但不尊重,還指指點點,甚至亂摸、搞破壞,博物館既然是「繆斯神殿」,怎麼能對這些人開放?
美國才是真正點燃公共博物館風氣的國家。相對於那些老牌的歐洲國家,新生的美國顯得更開明,一大批博物館爭先恐後地湧現。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就是其中代表。不得不說明的是,在這個時期,大部分奔向博物館的普通美國人都只是附庸風雅而已。馬克.吐溫就公開嘲笑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也不能怪馬克.吐溫,不光是美國,當時其他國家的很多博物館與其說是博物館,還不如說是馬戲團。江湖騙子隨便弄幾根骨頭就敢冒充是古動物的化石;隨便找幾個貝殼,拿起斧頭和鑿刀改裝一下就大吹法螺。這類情況比比皆是,騙人買票參觀罷了。那個年代各種造假頻傳,就連大英博物館都受過騙。
※ 本文摘自《超級導覽員趣說博物館》引言,原篇名為〈博物館的前生今世〉,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