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許多人的閱讀生活讓他們難受,覺得自己的品味出了問題

文/安妮.博吉爾;譯/謝慈

在大衛.洛奇(David Lodge)的首部校園小說《易地而處》(Changing Places)中,來自英國和美國的兩位教授交換角色,在對方的職位教了一年書。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英國教授邀請美國教授玩一種派對遊戲;這種遊戲名為「羞恥」(Humiliation),每個玩家都必須坦承自己還沒讀過哪些重要著作,並依照在場有多少人已經讀過該著作來計分,最後得分最高者獲勝,而「贏家」的個人閱讀史顯然出了嚴重的缺漏。假如除了你之外,每個人都讀過某本書,那麼你一定會是「羞恥」遊戲的高手。

其實不只小說裡的教授們,很多人都喜歡和同伴分享閱讀時帶點小小罪惡感的樂趣,讓對方感到訝異,或是會心一笑。例如承認有些書大概世界上只剩自己還沒看過,或是愛上了一些別人認為他們不會喜歡的書。

為什麼發現《易地而處》的英國教授沒有讀過《哈姆雷特》(Hamlet,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Shakespeare]的作品)時,我們會忍不住發笑?為什麼發現嚴肅的朋友喜歡蘇菲.金索拉(Sophie Kinsella) [1]的小說、輕聲細語的朋友沉迷於名人回憶錄、研究宗教的博士朋友沒有讀過C.S.路易斯(C. S. Lewis) [2]時,我們也會有同樣的反應?

這類的揭露之所以如此有趣,劇作家稱為「喜劇反差」,也就是我們的預期事件和真實情況間的落差。以前面的例子來說,就是對方的實際閱讀習慣,和我們所預期的不太一樣。

二○一一年,我將新的部落格命名為「現代版達西太太」(Modern Mrs Darcy)。這個標題不僅反映出我寫作內容的普世性和即時性,也代表我對珍.奧斯汀(Jane Austen)的熱愛(《艾瑪》[Emma]與《勸導》[Persuasion]也是我很喜歡的作品,但「現代奈特利小姐」聽起來就差了點,而安妮.艾略特[Anne Elliot]和我同名,恐怕造成誤解) [3]。差不多在五年後的二○一六年,我推出播客節目《下一本該讀什麼?》(What Should I Read Next?),談論書籍、推薦書單,並擔任「文學媒人」。無論是以珍.奧斯汀的小說角色為部落格命名,或是自詡為「文學媒人」,都帶給我有趣的體驗──有太多與我會面的讀者,都覺得我們的對話像是在玩「羞恥」遊戲。

經營部落格和播客後,我發覺自己簡直像個磁鐵,吸引眾多讀者向我做關於閱讀的告解:他們覺得必須承認自己還沒讀過哪些文學名著,或是愛上哪些「錯誤」的書,又或者最近根本沒什麼時間看書。

這些讀者敏感的覺察自己的反差──他們認為自己的閱讀生活應該如何,實際上卻並非如此。有時候,我覺得某些讀者把這當成趣事分享。他們對自己的選擇和看法很滿意,但也享受吐露小祕密的愉悅,而我就像他們的密友,懂得欣賞他們的告解。

然而,許多讀者的閱讀生活卻讓他們難受;現實和理想的反差帶來的不是興味樂趣,而是挫折感。他們肯定自己的品味出了問題、見解錯誤百出、閱讀習慣不佳,使得「書本警察」很快就會找上門來。他們內心充滿祕密的罪惡感,覺得自己根本不是真正的閱讀者,一方面害怕自己的感受被發現,另一方面卻覺得若再不將祕密示人,自己恐怕會因壓抑不住而爆炸。

我通常是傾聽祕密的人。這些讀者可能親自上門,或在網路上找到我,並訴說:「我幾乎沒有跟別人說過這個……」然後將祕密傾洩而出:他們從沒讀過莎士比亞、喬叟(Chaucer) [4]、勃朗特(Brontë) [5]、奧斯汀、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6]、霍桑(Hawthorne,十九世紀美國小說家),或是高中任何可能的指定讀本。即使他們的高中確實指定了這些書,但他們就是沒讀過,甚至在沒有看書的情況下,寫下小說選讀的學期報告。(報告的成績越高,感覺就越糟。)

有些人從未讀過珍.奧斯汀的作品──特別來說,是沒有讀過《傲慢與偏見》。有些人曾經看過,卻搞不懂書中角色的各種小題大作;有些人試著讀了,卻連第一章也撐不過;有些人看了《傲慢與偏見》的書,但比較喜歡影劇版,而且甚至不是柯林.佛斯(Colin Firth,在一九九五年的BBC電視短劇版裡,飾演達西先生)那一版(他們認為我可以理解),而是其他版本。

或許有些人家中藏書的冠軍是珍.奧斯汀全集,不過「仍舊」沒看過她的著作;有些人或許主修英文文學,也讀完所有的指定閱讀,卻痛恨其中的大部分作品,認為《白鯨記》(Moby-Dick)一文不值,而《聲音與憤怒》(The Sound and the Fury) [7]和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愛爾蘭作家和詩人、二十世紀重要作家)的所有作品皆不例外。

有些人不能理解為什麼有人喜歡《梅崗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一九六○年出版即榮獲當年度普立茲獎)、《伊甸園東》(East of Eden,作者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以及許多深受喜愛的美國文學經典。他們一點也不在乎這些,甚至說:「可以用無聊來形容嗎?」

有些人討厭《夏綠蒂的網》(Charlotte’s Web)、《柳林風聲》(The Wind in the Willows)和《愛心樹》(The Giving Tree) [8];有些人極度厭惡《暮光之城》(Twilight)系列,每次到書店都想翻桌;有些人屈服於流行,讀了《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然後覺得根本是一派胡言。

有些人是國三生的老師,目前利用晚上的時間沉浸於《暮光之城》系列,而且六年裡已經看了六遍。(他們說:「請別告訴我的學生。」)

有些人不懂,為何會有人不喜歡《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他們深愛著主角霍爾頓.考菲爾德(Holden Caulfield),想知道故事情節對自己來說代表什麼,但他們可沒有正值青少年,所以很肯定這樣並不恰當。 [9]

有些人沉迷於《哈利波特》系列;有些人把《異鄉人》(Outlander) [10]系列讀了八遍,並倒數著新集數的出版日,就像期盼著自己的婚禮或孩子誕生一樣,甚至寫信給作者黛安娜.蓋伯頓(Diana Gabaldon),拜託她寫快一點。

有些人擁有四十二本舒逸推理小說(Cozy Mystery,內容淡化性與暴力描寫的推理小說),封面上都畫著毛線球或派,或是兩者皆有;有些人著迷於消防隊的言情小說,封面上是肌肉猛男。他們甚至不會買看起來比較「含蓄」的電子書版本,因為電子書和紙本書的感覺就是不一樣。

有些人試著在海灘上翻開一本發人深省的國家圖書獎獲獎作品,卻完全無法投入,於是急忙跑到書店買一疊淡藍色的書──封面都是海浪和沙灘──包括艾琳.海德布蘭(Elin Hilderbrand)、瑪莉.凱.安德魯斯(Mary Kay Andrews)和陶樂西亞.班頓.法蘭克(Dorothea Benton Frank)的作品,能在度假的一個星期內全部讀完(但得獎書就不是如此了);有些人已經一陣子什麼都沒讀了──除非平板電腦也算,或是時尚雜誌,又或是排隊結帳時看到的八卦雜誌封面;有些人的床頭上,同本書一放就是三年,壓根從沒翻開過。

有些人從沒看過超過三百頁的書;有些人不斷嘗試,卻沒辦法喜歡任何「女性作家」的書。這裡的「關鍵詞」可以替換成男性、白種人、不住在美國或英國(也能改成阿拉斯加或南美)的人。

有些人四年前從圖書館借了書,到現在還沒歸還,使得他們不敢在圖書館露臉,生怕要支付逾期的罰鍰,等於損失了一頓高級晚餐的錢。圖書館最後因為遺失的書和罰鍰,取消了他們的借書證。

有些人會叫披薩外送,省下做晚餐的時間來把書看完,或是為了把書看完,只吃麥片當作晚餐──甚至是忘了吃晚餐,一心一意把書看完;有些人上一次看完一本好書時,陶醉的感覺持續了三天,而且他們太沉浸在書的世界,只想趕快翻到最後一頁,因而沒注意到孩子在牆上塗鴉……他們也會把自己關在廁所裡,就為了閱讀時不受打擾;有些人害怕自己愛書的程度太過頭了。

無論問題是什麼,許多閱讀者總是確信只有他們有這些困擾。

閱讀者啊,無論你藏了怎樣的祕密,坦承的時候到了──我會傾聽你的告解,但你毋須得到赦免;且這些祕密並非罪惡,只是祕密而已,故亦毋須懺悔。C.S.路易斯曾寫道:「友誼誕生於一個人向另一個人說:『什麼!你也是?我以為只有我這樣。』」閱讀者啊,你並不孤單。請繼續向你的閱讀同伴告解,訴說你真實的閱讀體驗,他們會理解的,甚至會說:「你也是?」而當他們也是時,恭喜你找到了朋友──這正是美好讀書會的起點。

註釋

[1] 著名英國女作家,以《購物狂的異想世界》(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聞名於世,此作品甚至翻拍成了電影。其購物狂系列小說為全球暢銷書,總銷售逾兩百萬冊,並擁有超過二十二國語言的翻譯本。
[2] 威爾斯裔英國知名作家、詩人及護教家,以奇幻兒童文學作品《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聞名於世,此外還有神學論文、中世紀文學研究等諸多著作。
[3] 珍.奧斯汀為英國小說家,代表作是《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達西先生即為此書主角;至於《艾瑪》和《勸導》亦是珍的作品,前者的主角是奈特利先生(Mr George Knightley),後者的主人公是安妮.艾略特。
[4] 英國中世紀作家,被譽為英國中世紀最傑出的詩人,也是第一位葬在西敏寺詩人角的詩人。
[5] 勃朗特為姓氏,指三位英國著名文學女作家,年紀由長至幼分別是夏綠蒂(Charlotte)、艾蜜莉(Emily)、安妮(Anne),三人為親姐妹,且都有代表作。夏綠蒂的代表作是《簡.愛》(Jane Eyre),艾蜜莉的是《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安妮的則是《荒野莊園的房客》(The Tenant of Wildfell Hall)。
[6] 十七世紀中後期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以反映現實生活見長,其作品不僅在他有生之年(一八一二~一八七○)就大受好評,在二十世紀時更受到評論家和學者的認可。他的代表作《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至今仍於全球深受廣大讀者歡迎。
[7] 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的成名作,一九二九年出版,是美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受詹姆斯.喬伊斯和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影響。
[8] 以上三部作品皆是兒童文學,前兩部為小說,最後一部為繪本。
[9] 《麥田捕手》本來的目標讀者是成年人,但其中青春期焦慮和隔絕的主題,讓本書迅速在青少年讀者中流行。
[10] 此作曾改編為電視劇《古戰場傳奇》,於二○一四年首播。

※ 本文摘自《讀癮者的告解》,原篇名為〈「什麼?你沒看過這些文學名著!」(我也是耶)〉,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