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節食禁止自己吃特定食物,只會讓「作弊餐」坐上神壇

文/琵克希.特納;譯/張郁笛

吃片披薩或蛋糕並不是什麼壞事,單單這樣一餐並不會破壞經年累月吃下大量蔬果所帶來的益處。世界上沒有完美的飲食方式,所以吃你喜歡的食物也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事實上,我認為這樣的行為更值得鼓勵!長期來看,享受食物對身心健康十分重要,也可以避免你因為被限制感或被剝奪感,而落入「暴飲暴食-節制飲食」的不斷循環。

有些人也會落入安排固定時間吃「作弊餐」的陷阱,然後一整週都期待那個時刻到來。這個行為將特定食物塑造成一種特殊存在,高高放在神壇之上,讓你變得非常渴望這種食物,一看到就會陷入瘋狂,覺得有機會就要盡可能多吃一點,因為這可能是你吃這種食物的唯一機會。實際上,這種食物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把它的地位拉抬得比別的食物高,只會讓人更想吃:我們總是特別想吃那些自己禁止自己吃的食物。而只要把那個食物從神壇上拿下,它就會失去權威性,從「作弊餐」變成一頓美味又值得享受的餐點。

如果使用「作弊餐」這個詞,很有可能會剝奪你吃東西的享受。只要一想到作弊,就會自動產生負面聯想,暗示你應該為此感到罪惡。但我們在吃完東西後,最不想要的感受就是罪惡感,而這也帶我們認識下一個詞……。

零罪惡感

我常常聽到有人會用「零罪惡感」來形容「健康新選擇」的食物,像是以地瓜布朗尼取代原味布朗尼,或是用花椰菜餅皮披薩取代達美樂披薩,這一類食物都是披薩、冰淇淋、雞翅或蛋糕等所謂「有罪惡感的享受」(guilty pleasures)「比較健康」的版本。

但背後代表的真正意思是,這些食物的「正常」版本會讓我們抱有罪惡感。如果你買了標榜著「零罪惡感」的布朗尼,是不是就代表放在架上的另一種布朗尼充滿了罪惡感呢?而你是否也該因此抱持罪惡感呢?我認為這種看待食物的方式既可怕又可悲,不僅不會讓我們感覺更好,反而把偶爾(不是每天)單純享受食物的感覺,變成充滿自我批評的負面體驗。

這樣不僅會讓自己內心感到痛苦,也會增加壓力荷爾蒙「皮脂醇」分泌,讓你在生理上也會感到痛苦,很有可能因此變得更加渴望那種食物。

如果你選擇吃營養密度較低的食物,而不是一般認定為「健康」的食物,那你應該要能自由單純地享受食物本身,讓這種決定成為以快樂為目的而做的選擇。在吃下特定食物後感到快樂並不是什麼犯罪行為,你不需要在事後懺悔,也不用在那之後一整天只吃葉子來彌補。

當然,「零罪惡感」一詞並不僅限於形容食物,我們現在有了「零罪惡感」電視、購物、點心、飲料……等,甚至連「有罪惡感的享受」一詞都常被用來形容我們對音樂或電視節目的品味。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讓你能在別人嘲笑你之前,率先展現對自己所做選擇的不屑。如果我們理直氣壯地表達出自己享受的事物,可能會因此受到嘲笑、甚至感到受傷。將特定事物稱為「有罪惡感的享受」,是一種對自我的反對,告訴我們之所以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因為那是不對、不正常或不「酷」的,或是我們還不夠努力。

有些人可能會反駁,認為罪惡感可以作為一種動力,促使你改變行為,也可以幫助你自我控制;但研究顯示,事實並非如此。某一項研究中,詢問受試者在看到巧克力蛋糕時,會聯想到罪惡感還是慶祝的感覺,比起聯想到慶祝感覺的受試者,聯想到罪惡感的受試者並沒有更健康,動力也沒有更強烈;事實上,他們面對食物時的自制力更差,也更有可能會過度進食。罪惡感既沒有幫助,也不能當成動力。罪惡感只會帶來無助感、失控感,以及自我批評,而這些都可能導致自尊心低落或心情低落。

總而言之,沒有任何食物該讓你感到有罪惡感。

所有的食物都是零罪惡感的。

※ 本文摘自《不節食更健康:英國營養師帶你破除減肥迷思,善用直覺飲食,培養身體自癒力》,原篇名為〈作弊餐〉,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