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E書】讀的人都知道這些角色有內心戲,和你沒說出口那些一樣
Photo Credit: Unsplash

【一週E書】讀的人都知道這些角色有內心戲,和你沒說出口那些一樣

文/犁客

常覺得格雷安.葛林的小說不應該拍成電影。

雖然每部改編自葛林小說的電影都蠻好看的。

電影好看有部分原因來自好演員──《黑獄亡魂》裡有奧森.威爾斯,《愛情的盡頭》有雷夫.范恩斯和茱莉安.摩爾(摩爾因為這部戲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布萊登棒棒糖》有海倫.米蘭和約翰.赫特,《沉靜的美國人》裡有米高.肯恩(肯恩演過好幾部葛林編劇的電影)──無論劇本改編得好不好,這些演技派精準詮釋自己負責的那個角色,大抵不會有什麼問題。

不過,不應該拍成電影的部分原因,也來自好演員。

葛林的小說某個層面來說很「文學」,情節大多不算複雜,沒有燒腦又反覆最後兩頁大逆轉的那種安排。葛林的小說講的就是角色面對什麼狀況,他們因此做了哪些事,這些事引發哪些後續,所以他們又堅持做了哪些事或選擇不做哪些事;但與許多透過大量文字堆砌、疊加,細膩描寫角色心思情緒到百轉千折,再輔以華麗繁瑣型式創造出「文學感」的作品不同,葛林不花太多筆墨在內心戲上頭,他直接讓角色在字裡行間演出,讀的人都知道這些角色有內心戲──可能很淺只是一時衝動,可能很深在瞬間計算了每層每面的利弊得失──但總之葛林不會講得那麼明,他用戲的推進讓讀的人自己想。

這樣聽起來,葛林的小說似乎很適合改編成電影才對──電影不容易表現的一向是難以呈現在銀幕上的角色思緒(用旁白配音之類絕對不是好選擇),如果葛林的小說重點在角色外顯的行為應對,加上有好演員,那麼電影應該就會很好看。

這的確就是上述電影好看的原因。

但有好演員幫讀者演出那些角色會出現的問題,是他們準確地協助觀眾把角色想像成某個模樣,甚至因為電影節奏的緣故,那些葛林沒寫但讀者能夠感受到的角色內在糾葛,演員們得先選一個好讓觀眾聚焦的面向表現出來,讓觀眾在不及細想(但畫面裡的情節已經繼續在走)的情況下跟上,才不會忽然搞不懂角色到底是怎麼回事。

只是,這樣常常都會顯得太急太快。

倒不是葛林的小說步調緩慢。而是他筆下那些在動盪時代裡攀附著愛欲、權力傾壓下計算著私利的角色與情節,如果讀得太急太快,就可能忽略一些小小的細節,那些時代大環境如何一個不經意間就把人撞出常軌、國際局勢與自身情感之間的曖昧、善意付出與自以為是之間細微難辨的界線,以及妒恨如何膨脹膨脹到完全吞噬愛戀。

葛林適合用讀的。

因為這樣的速度,讀者就會有餘裕發現,那些葛林埋在情節裡的角色內心戲熟悉得宛如我們每天倏忽出現的小小欣喜或小小抱怨,大多數人讓這些東西一閃而逝,不會說出口,有時甚至不會記住。某些自詡「文學」的創作者會想方設法用文字描寫這樣的心裡狀態,但葛林不來這套──說故事就好好說故事,用故事和讀者溝通。

葛林適合用讀的。

因為這樣的速度,我們就會發覺:葛林的角色們或許是外交人員或許是間諜,但他們根本不會長得像演員那樣──他們應該長得和我們一樣。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

延伸閱讀:

  1. 避免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一直幹愚蠢的惡事
  2. 他說金庸是個⋯⋯小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