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獲得平靜,未必總得停下腳步
文/黛安娜.雷納;、蒂文.杜澤;譯/林金源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老子,《道德經》
對於來自大費城地區的傑克.馬爾莫斯坦(Jack Marmorstein)來說,快速行事與忙碌是高壓競爭的環境下,不二的處理機制。「必須做些什麼事(即便處於驚慌中)是應付任何責任的萬靈牌。」這種態度和他終身對於耐力運動的喜愛十分相稱,在馬拉松、超馬和鐵人三項比賽裡,成功源自盡可能將更多訓練時數擠進他的每週計畫中。「我是個做實事的人,這區分了我和那些宣布他們明年一定會去跑馬拉松的人。」傑克說。
然而傑克的跑步經驗異於他人。「跑步的特色是緩慢和簡單,具備重複與冥想的性質。」他體驗到的跑步極類似人們放慢時的感覺。「的確,當有人問我跑步時在想什麼,我很難回答他們。我會想些事情或什麼也不想。偶爾想到像雜貨清單或某人先前給我的簡訊之類的小事。但實際上沒特別想什麼,就只是在跑步。樹木、石頭、呼吸、青草、樹根、太陽、水、口渴、另一位跑步者、水、腳踏車、雲、呼吸。」
傑克什麼也不想,他的心因為身體無止境的緩慢動作而靜止,清空了所有內容和忙碌。「也許那是我跑步時,從不覺得相當無聊或興奮的原因。」他想。「也許所有那些發誓明年要跑馬拉松的人,無法用足夠久的時間停止作為,來達成某件事。」從事同一件重複性活動,即便步調快速,在早上五點鐘起床,連續好幾個月踩在相同的人行道,替傑克在他「否則就被預定好的無望人生」中開創更多空間。
傑克的故事說明要體驗平靜,未必總得停下腳步。靜坐固然能幫助某些人放慢,但也有人在身體忙碌時感覺更平靜。大自然教導我們總能找到一個靜止點,例如「暴風眼」。無為關乎當我們從事活動時,內心帶著的那份平靜,是為動中之靜,而非匆匆忙忙,經歷精疲力竭與休息的劇烈循環。
◆
史蒂文:隨便瀏覽任何一家書店,你都會發現有許多書籍在頌揚慢活。我們現在正流行一種全面的慢活運動,有些餐廳和活動即按此概念打造。然而速度本身並不是負面事物,或許我們需要學習的是調整速度,而非將速度妖魔化。
我記得輔導過一位來自迦納的企業主管。她說話速度非常快,快到我無法聽懂她所說的任何一句話。我一開始的反應是請她放慢語速。再來我們決定弄清楚她為何說話這麼快。原來她是家裡八個兄弟姊妹中的老么,如果她說話不夠快,往往不會被聽見。從過去以來,她的說話速度對她一直很管用。明白這種行為的起因後,她決定刻意減緩語速,以便達成她想要的效果。
◆
什麼叫作不慌不忙?對強尼.摩爾(Johnnie Moore)、安東尼.昆(Anthony Quinn)和維維.麥克沃特斯(Viv McWaters)而言,「不慌不忙是一種生活和工作態度,其目的是了解我們的學習與成長能力。不慌不忙允許人們彼此之間,以及與所做的事情之間更加和諧一致。不慌不忙設定出最容易創造連結的步調。它既非快速,也非緩慢……而是感覺恰如其分的流動。」
摩爾和他的同事已經多年舉辦「不慌不忙會談」。這一切出乎意料地開始於摩爾和昆所參與的即興劇場。他們注意到隨著即興表演變得越狂熱和缺乏專注力,表演者與觀眾也變得比較不容易滿足。相形之下,「當步調正確,事情便會連結,而奇妙的事也會自然浮現。」
不慌不忙會談,是讓人們放慢、傾聽、專注和談話不被打斷的一種方式,用來矯正許多人身陷瘋狂忙碌步調和沉悶無趣的急迫。不慌不忙會談運用一個簡單的方法來確保一次只有一個人發言—以某個物體作為發言物件,例如糖罐。只有拿著這件東西的人能開口說話,需要說多久都行。這個過程鼓勵人們專注於他們所說的內容,而其他人則休息、傾聽和等待,不必思考要說什麼來回應。摩爾說他注意到一件不是人們喋喋不休說上好幾個鐘頭的情境,而是相反的東西。
「事實上,我們發現藉由抑制干擾,確實維持住更簡明的表達。當人們知道自己不會被打斷,便比較不擔心,可以更清楚地思考和表達自我。再者,當人們真正感覺被傾聽,似乎會增進他們的專注力,並且覺得他們說的話具有意義。因此也能放慢,並傾向於不自我重複。
歷經多次這種談話後,我越來越明白只要給予人們一點思考和自我表達的空間,他們可以多麼令人驚奇。他們的談話是豐富且複雜的,減少了許多我們經常體驗到的注意力爭奪。」
※ 本文摘自《不費力的力量》,原篇名為〈動中之靜〉,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