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from Flickr CC by DominÖ

我們拿來砸人的那些石頭,往往會砸到自己

文/瑞秋.霍利斯;譯/謝慶萱、童貴珊

我必須坦承這件事……我連腳趾都需要除毛。真的。有時候(當然不是常常)在洗澡時,我低頭看見腳趾上的毛,已濃密到足以綁條辮子。真是太尷尬了!我趕緊拿起剃刀把它刮乾淨,讓腳趾恢復絲綢般光滑。

這件事一直是我的祕密,真的很難承認,除了某次在大一的英文課上,我對一個女生開了腳毛的玩笑。噁!過了這麼多年,我仍然覺得自己是一個混蛋。事情是這樣的……

高中時,我的體重比現在多了九公斤,經常穿廉價二手衣,是戲劇社的社長。我不是會欺負人的人,反倒是常被欺負、被揶揄的人。只有那麼一次─有記憶以來唯一的一次─我主動開別人玩笑。或許是因為這樣,至今想起來仍覺得羞愧。

姑且稱那女生為思米娜(Schmina)。其實她叫做蒂娜(Tina),但我還是稱呼她思米娜。她是一個很有自信的女生,她的身材比同齡的女孩們發育得更早,又有幽默感,在學校的高人氣是我望塵莫及的。某天在上英文課時,大家正在寫有關作家卓拉.尼爾.赫斯特(Zora Neale Hurston)的報告,思米娜忽然提到自己刮腳趾毛的事情。我不曉得她為何聊起這話題……我以為那些受歡迎的女生,都會分享美容祕訣,一如我們平凡女子見面時總要聊聊天氣。總之,我雖然沒有當著她的面說什麼,但下課之後我卻和最好的朋友大聊特聊這件事,並且嘲笑她:「誰會剃腳趾毛啊?不對啊,誰的腳趾會長毛?搞不好她得了某種內分泌失調的病,自己都不知道喔!」

多麼愚蠢荒謬的對話!大多數人早就不記得的閒聊內容,在多年後仍揮之不去。因為那些在背地嘲諷思米娜的話,根本在打我自己的臉!直到今日,每次當我低頭看見自己那毛茸茸的腳趾時,總會想起青春期的自己是個什麼樣的混蛋。

瑞秋缺點第一名?毛茸茸的腳趾頭。

瑞秋缺點第二名?表裡不一的偽善。

這是一則腳趾毛與女孩思米娜的故事。或許我早該找心理諮商師來處理青春期焦慮問題,雖然這真的是蠻愚蠢又無聊的。但其實,我之所以會貶低另一個女生,也是基於一個愚蠢又無聊的理由: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十四歲少女。

姐妹們,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為什麼我們喜歡說八卦?為什麼要彼此挖苦?我們怎能在禮拜天早上彼此問好,幾天後卻用同一張嘴說對方壞話?這麼做會讓自己感覺更好嗎?嘲笑那些超出我們接受範圍的人,會讓我們感到比較有安全感嗎?難道指出別人的缺點,就可以藉此消除自己的缺點嗎?

當然不是。事實上,我們拿來砸人的那些石頭,往往會砸向自己。

不要輕易論斷他人

你曾經刮過自己的腳趾毛嗎?我想要表達的是,你有沒有取笑過別人?你曾經用一根手指指著別人,卻忘了其他三根手指正對著自己嗎?每個人都曾做過類似的事,普遍常見不代表正確。你無法藉由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認清這個事實是調整行為的第一步:所有話語都帶有力量,即便只是在背後竊竊私語也是如此。

之前,有位女士與我搭同一班飛機,從洛杉磯飛往芝加哥。她和先生還有兩個兒子同行,最小的看起來大約四歲。他是我見過最沒規矩的孩子。當機艙門關閉,所有乘客被要求坐好繫上安全帶時,那孩子開始尖叫──不是單純發牢騷或抗議一下,是歇斯底里地大叫,因為他被迫坐在位子上,無法下來走動。他媽媽不得不以強壓的方式,讓他坐在位子上,長達半小時。這段時間,所有乘客都必須忍耐他的哭鬧,非常煎熬。過不久,當我起來要去洗手間時,終於明白是什麼讓他閉嘴:一大袋軟糖,他拿在手上開心地大口吃著。

親愛的讀者,老實告訴你,我真的受不了。

首先,身為一個被嚴格父母帶大的嚴格媽媽,看到一個孩子在那無理取鬧,我心中想的是:拜託,這是什麼狀況啊!在飛機上我滿腦子都想著那位媽媽。我想她需要好好管教孩子,讓孩子知道分寸與界線,並向她的先生尋求支援。當我看見她居然用糖果來「獎勵」孩子的壞行為,喔!我的主耶穌啊!我不斷在想,這女人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教養孩子吧?

後來,在提領行李的地方,我又見到那一家人。四歲小男孩在大庭廣眾間仍舊像匹脫韁野馬──一會兒跳到停止運轉的行李輸送帶,一會兒轉身打他哥哥,一會兒又不停地繞圈奔跑。他的媽媽怎麼了?我不停地想,為什麼他的媽媽不管一下?

然後,我看見她站在行李輸送帶旁邊……完全筋疲力盡的樣子。我發現她幾乎快哭出來,一臉不知所措,徹底被擊潰的狼狽模樣。當那孩子持續繞著他們夫妻倆轉圈圈時,我看見她身旁的丈夫,表情同樣束手無策。

突然,有一個念頭提醒我:「瑞秋,你不知道他們的故事。」

我當下立刻意識到自己的無知而心生謙卑。或許小男孩身上有特殊狀況,使他很難控制行為;或許小男孩住在寄養家庭裡,剛剛才被領養到新的家庭──如果是這樣,那我應該要感恩和寬容,因為我們多麼幸福。或許小男孩天生調皮好動難受控,他的父母長久以來受盡折騰,不知道該怎麼管教他,因為他們的大兒子在這個年紀時壓根沒有這些問題。不論真正原因為何,我永遠也不會知道。對於種種猜測,我沒有去了解或給予對方任何幫助。當我在心裡質疑為什麼會這樣時,就已經是自以為是地批評論斷這位媽媽了。

女人批評女人。我一直在思考這件事,反覆思索,想要把沉澱後的想法整理成文字。我看過太多類似的情景了,在飛往芝加哥的途中,那位可憐又疲累的媽媽讓我想起了心中想說的話。我想說的是,承認吧,我們每一個人都會不經意地批評他人。即使如此,這也不構成合理的藉口,批判仍然是個充滿殺傷力、刻薄的衝動行為,使我們無法建立一個更健全的群體關係……或連一個群體都無法形成。批判,把我們與美好、充滿生命力的友情隔絕了,也使我們無從與他人建立更長遠、深刻的連結,因為我們被表面所看到的事情困住了。

姐妹們,我們必須停止批評論斷。不只批評論斷,還有那些想跟人一較長短的衝動。

成為他人生命中的啦啦隊

我再舉個例子。有一次,一群姐妹淘想參加舊金山耐吉(Nike)女子半馬路跑,當時我非常興奮,因為她們當中有人是首次參加。我一想到可以規劃一場週末輕旅行,心情既快樂又期待,於是自願載她們一程。我打算週五出發,從洛杉磯開車五個小時左右到達舊金山,週六到市中心逛逛,然後等週日比賽結束後回程。

等等,不對,她們要參加比賽……當她們跑過我面前,只有我一人站在路邊為她們加油打氣,這感覺真的太特別了……因為我是個跑者,而且很會跑。我好勝心強且熱愛挑戰自我,我會嘗試參加更大型、更優質的路跑比賽。我樂於挑戰自己的最佳紀錄,激勵自己追求卓越。但是我不是很喜歡──也從未做過──當別人的啦啦隊,尤其是別人在做我自認有能力一起做的事時。我在想,這次是不是可以不用證明自己?如果說,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並不是靠著處處較勁,而是為他人付出,我願意嗎?

好,所以我當司機載姐妹們去舊金山,因為如果換作是我要參加二十公里的路跑,真的超級不想再開六百多公里的長途車程。重點來了,即使我為姐妹們效力,也和她們玩得很開心,在心態上,我仍然不算是稱職的啦啦隊長。

週日清晨,當大家鬥志旺盛地前往起跑點集合,而我得獨自朝著反方向走,往八公里處的指標站等候迎接。當我走了約二十分鐘後,才突然意會到,在週日的清晨六點不可能攔得到計程車,而我居然一個人走在天還沒亮的舊金山市區,這恐怕是我活到現在做過最愚蠢的事。有一度我告訴自己:我要死在不知名的街上了,看吧,這就是做好事的下場!

大清早,還沒喝咖啡的我,腦中開始上演一堆充滿戲劇性的恐怖畫面。

我最後決定轉向終點站,直接往終點站走感覺比走八公里到中途站安全。殊不知,走向終點站要經過約三十二個斜坡,加起來簡直比我所知道的山還要高。當我終於抵達目的地時,滿身大汗,一路氣喘吁吁地發牢騷:我何苦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

就在那時,我看見第一位跑步選手。那些會跑在前端的選手都是超人等級,彷彿只要五分鐘就能跑完全程。她們奔跑的英姿就像輕盈的獵豹或羚羊,讓人屏息讚嘆。我第一次跑馬拉松比賽時,以十二分半跑一公里的速度前進(相對之下,菁英跑者六或七分鐘就能跑完一公里),因此我看得目瞪口呆。以往我在比賽中都是遠遠落後這些跑步好手,從未親眼見過他們奔跑的模樣;這一次,我有幸站在路邊,看著選手們一個接著一個全力衝刺的英姿。之後的兩個半小時,我寸步不離地站在原處,為每一位從我眼前跑過的陌生人鼓舞喝采。我雙手拍個不停(終於有機會發揮身為牧師女兒的專業技能),一路為選手們尖叫加油直到喉嚨沙啞。過去我怎樣聽到圍觀群眾為我加油打氣,現在我也照樣對著選手們吶喊:

「你好強!」

「快到終點了!」

「你一定可以的!」

除了上面的加油口號外,有一句我從來沒有聽過,但每當我跑到快撐不下去的時候,我總是用這句話鼓勵自己。所以,當我發現有選手看起來快不行了,我會一遍又一遍對她們大聲呼喊:「比這更困難的事你都撐過來了,千萬不要放棄啊!」

最後,我終於在終點線見到我的朋友凱蒂(Katie)與布蘭妮(Brittany),從她們人生中第一個半馬的十九公里路上迎面跑來。你可以從某人幫我們拍的照片中,看到大夥兒歡呼的那一刻。我一邊像個瘋子興奮尖叫,一邊又得努力克制自己,以免我忍不住越過圍欄往她們身上飛撲。我激動得又哭又笑,為她們感到無比驕傲,彷彿這也是我的成就。我沿著跑道同她們一起跑,臉上洋溢著歡欣喜悅,忽然聽見上帝清楚地對我說:「想像一下,如果什麼事都只為你自己,今天這些珍貴的畫面你都會錯過。」

如果我只為了自己,我無法親眼目睹頂級選手們的跑步英姿;我無法在好姐妹漢娜(Hannah)刷新個人最佳紀錄(兩小時內跑完近二十二公里的賽程)時,當場為她慶賀;我無法站在瘋狂女子喬伊(Joy)身邊,她跑完比賽後,加油聲竟然比所有站在路邊的觀眾們還激動!我在她旁邊真是顯得太溫柔了;我甚至無法在現場用力擁抱凱蒂與布蘭妮。如果我只為了自己,我不可能經歷這些……是啊,如果這次我選擇參加比賽,看見的可能就像之前參加過不下十次的比賽一樣,獲得的僅是一點虛榮感,還有一根完賽後工作人員發的香蕉而已。

自我省察

想要調整愛批評與比較的心態,第一步是承認每個人都會這樣,包括你自己。或許有些人狀況較輕微,例如:看到某些人的穿著打扮時,會忍不住翻白眼;在超市對著沒規矩的小孩皺眉;接小孩時對著另一位媽媽品頭論足,只因為她每天穿同一件套裝,板著一張臉、看起來焦慮不安的樣子。然而對某些人來說,問題可能就比較嚴重了,例如:因為妹妹與你意見不同就責罵她;跟著其他人蓄意散播惡毒的流言蜚語;在社群媒體上和不認識的網友筆戰,只因為對方不認同你的立場。

第二步,認知你認為對的事,未必是其他人的信念。在許多例子中都會發現,批評論斷往往源於自以為什麼事都比別人懂;批評別人彷彿能讓我們對自己的選擇比較有把握。信仰便是其中一個最容易被論斷的例子,我們相信自己信的是對的,所以其他宗教必然是錯的。即便同屬一個宗教,或甚至在同一間教會裡,人與人之間也會相互指責對方不像虔誠的基督徒、天主教徒、摩門教徒,或絕地武士(Jedi)。我不知道你信仰的核心教義是什麼,但我自己的核心信念是「愛你的鄰舍」。絕不是「愛你的鄰舍,如果他們的外表、行為和思想都跟你同款」,更不是「愛你的鄰舍,如果他們衣著打扮與表達方式都符合你的道德標準」。

無論如何,就是單純地「愛你的鄰舍」,像愛自己。

當然,我相信人們有責任彼此提醒和勸戒,但那也應當立基在群體與關係裡。要求為彼此的言行負責,應當出自一段美麗的友情,讓你願意和朋友一起坐下來,以愛關心對方,了解他的行為是否有特殊的原因或動機。要求為彼此的言行負責,是出自愛,然而論斷批判是出於自己的恐懼、輕蔑甚至怨恨。所以要格外留意自己是否「假問責之名,行論斷之實」,只是為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

過去幾年,我致力發展能滿足女性朋友的內容。我不知道花了多少時間,試圖釐清我們女人到底想要什麼。你知道是什麼嗎?我最常聽到、電子郵件最常收到,還有最常被問到的主題,就是如何交朋友、如何維持友情、如何經營一段寶貴的關係。這是女性朋友內心深處的渴望與期待。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我們需要從頭開始改變。

我們要從頭開始,提醒自己保持開放的思想。從初次見面的「你好」或「握手」問候開始,對沒有根據的事不做出先入為主的判斷。我們要在關係中尋找共同性,而非剔除異己。我們可以忽略像是髮型、衣著、體重、種族、宗教或社經背景等議題,反而關注彼此的性格、內涵、智慧與經驗。是,我知道要如此堅持不容易,但我保證一切都是值得的,有歸屬感的朋友圈就在不遠處。如果你尚未找到屬於自己的朋友圈,那容我挑戰你好好想一下:搞不好你的朋友圈已經存在,只是你沒認出他們─因為他們跟你預設的不一樣。

你可以試著這麼做:
 
1.多結交不愛批評人的朋友
 
我們往往會受朋友圈的影響而變得和他們一樣。如果你的朋友老愛講閒話說八卦,我敢保證你也將開始養成這個習慣。如果你正在尋找一個女性的群體,請尋找那些樂於建造彼此的人們,而不是互相拆毀的損友。
 
2.自我省察和約束
 
如果我們已經是個好批評的人(誠實點吧,我們大部分人都是),那我們需要刻意地自我省察和約束。當意識到自己開始在批判某人時,我會要求自己立刻停止,並想想那人值得被肯定的地方。這麼做讓我學習發掘他人的優點,而不是緊盯著缺點。
 
3.處理內在問題
 
批評與八卦通常源自於我們自身的不安全感。請探究內心深層,看看是什麼原因令你老是抨擊他人?想要進化成最佳狀態的自己,第一步就是對自己誠實,真實面對那些使你這麼做的原因。

本文介紹:
女孩洗把臉:百萬人氣網紅企業家,教妳從20個不快樂的謊言裡醒過來》。本書作者/瑞秋.霍利斯;譯者/謝慶萱、童貴珊;出版社/格子外面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憑什麼他比我好?
  2. 告別玻璃心的女力養成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