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公司花大錢買「快樂課程」,員工上完課繼續過勞

文/露絲.惠普曼;譯/謝靜雯、李亭穎

主持人很時尚,四十來歲,胸前別著「馬克」的名牌。我坐下來的時候,他瞥了瞥我的名牌。

「嗨,露絲,我愛妳。」馬克說。

每場對話都從「我愛你」開始?

我一定露出了受到驚嚇的表情,他趕緊說明:「想像一個世界,每場對話都從『我愛你』開始。我進入業界後,只要以這個原則舉辦工作坊,成功率百分之百。」

「哪方面的成功率?」我困惑地問。

「成功靠著『我愛你』打破周圍的障礙。」

「妳能想像,大家都這麼做的話,世界會是什麼樣子?」他繼續說下去:「如果每一次總統對美國民眾說話的時候,都從『我愛你』開始?在國會裡,每場辯論都從『我愛你』開場?再想像每場商業對話都這樣開場呢?」

「你不覺得,『我愛你』說多了,可能會失去部分意義嗎?」我問。

「我完全不同意。」坐在馬克另一邊的女人跳出來為他辯護,直到前一刻她都默默不語,「我們不要占用寶貴的時間,讓他為了這個明明不需要辯護的想法,浪費脣舌。」

馬克一臉開心。他和那個女人聊開了,把我晾在一邊。我想他們再也不愛我了。

「『我愛你』是個開場白跟催化劑。」馬克說。女人熱切地點點頭。我試著把自己塞回這場對話裡。

「有沒有你不愛的人?」我問。

「沒有。」馬克說。

深思片刻之後,他有了不同看法。

「唔,有些人我他媽的恨之入骨,真希望上帝能把他們帶走,其中一個就是我的生意夥伴。我每天都對自己說好幾次『我愛你』。」

我想這個反應可能在他的計畫之外,但是他很快就恢復招攬生意的口吻。

「想像一下,露絲,如果妳用『我愛你』來開啟下次的商務會議,妳老闆會有什麼感覺?」

「我沒老闆,可是如果我這麼做,我想我老闆可能會有點不自在。」我說。

「那就是我要說的,因為重點不在他身上,而在妳身上。」

「但你不覺得,說話的時候,應該考慮到別人會有什麼感受嗎?」我問。

女人挺身代替馬克回答,她壓抑著情緒,就像心智開化的人努力不要對白痴失去耐性。「我不用那種方式看待世界,」她說,「我把自己照顧好,妳把妳自己照顧好。」

「妳從事哪一行?」我問她。

「我和企業合作,教導同理心課程。」
 
「智慧2.0」並沒有讓我學到更多。

快樂是可以「訓練」的,而且商機無限

企業的個人成長課程,不只在矽谷這裡站穩了腳步,在全美國,有愈來愈多企業主覺得自己應該要介入管理員工的情緒,甚至是他們的心靈生活,希望這樣的內在探索對公司收益會有正面影響。

《華爾街日報》上有一篇文章,報導公司提供職員「快樂訓練」的新潮流,並提及那些知名的大股東,像是瑞士銀行、美國運通、畢馬威財務管理顧問都急著報名,以便提升員工的生產力。方法從正向心理學研討會,到全面的神祕靈性靜修課程都有。1

商業新聞媒體對這個現象的報導,都正面得令人意外,記者常常拋出明確到出奇的統計數字,宣揚內在心靈旅程的好處。「平均來說,每個人的正念大概增加了百分之九點七。」《富比士雜誌》讚不絕口地替其中一個課程背書。

「追尋快樂有可能成為價值二十億的商業模式嗎?是的!我們可以告訴你怎麼做!」職場快樂諮商公司「將快樂送到職場上」網站如此承諾。搶手的企業心靈宗師斯瑞庫瑪.勞歐(Srikumar S. Rao)則做出更崇高的聲明,希望自己的課程能夠幫助沮喪的中階經理回答困擾世世代代哲學家的問題。他在自己的專屬網站上廣告高達八千美金的「創意和自我超越」課程,食宿另計,包括麥當勞、IBM和美林證券在內的公司都參加了。「這個將協助你找出自己的人生目標……將意義賦予你人生的一切。」

快樂產業不只對那些優渥的階層來說是個新奇珍品,藍領老闆也愈來愈想從雇員的情緒和靈魂中獲利。美國最大的雇主沃爾瑪連鎖百貨宣布投注高達三千萬美金的「個人發展」課程在全公司的員工身上(而同樣一批人力往往得仰賴政府發放的食物券,來補足他們低於貧窮線標準的薪資)2。《紐約時報》派了個記者過去,該記者形容這個課程「同時結合了自我成長課程、企業靜修和帳棚布道會」。3

麥當勞在推廣快樂這件事上,貪了小便宜。當員工在全國各地抗議低薪之後,麥當勞在員工資源網站上提出了「幸福忠告」。「少點抱怨,」網站提議,「抱怨十分鐘,壓力荷爾蒙就會提高百分之十五。」還有要「更常唱歌,跟著自己最愛的曲子哼哼唱唱,可以降低血壓」。如果員工因薪資過低,無法買足夠的食物而不開心,網站建議他們:「少吃一點。將食物撕成小塊,可以吃得更少而依然覺得飽足。」這幾句話在網路上引發幾乎難以抑制的怒火之後,網站上只好把這些建議下架,並說有人「脫離主題且扭曲原意」。
 
或許是因為急著評估花錢提供快樂訓練是否值得,有些雇主甚至利用高科技監控儀器來監測員工的快樂程度。

監控員工有多「快樂」

「要能即時掌握員工的情緒。」軟體公司「Hppy」如此宣傳,他們專門製作一種手機和網路工具,「讓公司追蹤並管理員工的快樂狀態」,要求員工定時更新情緒狀態,並即時回報給老闆。

日本日立電子公司製作了「快樂測量器」,員工可以戴在身上,讓老闆監控員工的動作、姿勢和肢體語言,接著公司會把這些資訊集結起來,用一到一百分來評定員工的快樂得分。

我們可以把快樂測量器當成 BuzzFeed 網站上「日本瘋狂發明」的東西而不以為意,就像日本企業界對會唱歌的小便斗或頭盔型廁紙架的反應,可是這種反烏托邦的情緒監控竟然也出現在美國公司了。

麻省理工學院人類動力學實驗室的一群研究者,啟動新創的「社會測量分析解方」,推出了更加歐威爾式(Orwellian)[10]及英文的收音設備,進行普遍的員工快樂監控。「社會測量分析別針」和日立公司的設備有類似的功能,還加上地點追蹤器和麥克風,可以監測員工的語調以及說話的對象和時間。美國銀行率先嘗試這個設備,他們要客服中心的員工戴上這種監測器,在「處理來電上有了顯著且持續的改善」。

這種潮流除了在隱私問題上引發憂慮,也使得勞雇關係在本質上有了根本的改變。一直以來,勞雇之間的契約很直截了當:前者提供勞動,後者支付勞動的費用。雖然工作總是能為人帶來一些額外的好處,像是擁有尊嚴和自尊,往往也能帶來友誼,但那些是基本的、偶發的好處。可是近來雇主如此在意員工的心情和情緒,要求的不只是員工的生產力,還要他們分享靈魂。

推動快樂上班的公司,往往說和做是兩回事

儘管員工「培力」的話題備受關注,勞工卻失去了過去曾經擁有的真正的協商力量。工會會員資格能帶來更高薪資和更好的勞動條件,這些推動快樂的雇主卻往往想方設法加以阻撓。(倘若公司真的對自己員工是否快樂有興趣,可以做到的最大善意也許就是鼓勵他們籌組工會。大規模的研究顯示,擁有工會資格是快樂的重大指標,不論收入高低。依據工會成員的回報,他們所自認的幸福程度,遠遠超過沒有工會的同儕。)7

確實,最強調快樂和培力的公司裡,有不少在照顧員工上常常有最差勁的紀錄。美國銀行針對客服員工架設高科技快樂監測器,公司在薪資和工時上卻違反多重規定,包括未支付加班費、未提供適當的休息時間等,全美各地的員工發起大規模的集體訴訟,最後銀行以七千三百萬美金達成和解。8

美國國家勞動關係委員會發現,咖啡巨頭星巴克──我在智慧 2.0 正念會議上聽了星巴克以「啟動星巴克價值:當下的啟發和滋養豐富人們的心靈」為名的演講──「發動了反工會遊說活動,目標是要追蹤和抑制工會活動的成長,而且在這期間實施了幾項有限制性與違法的政策」。9

同時,加強心靈活動的 IBM 公司和推動正向思考的塔可鐘連鎖快餐店(Taco Bell,此公司將低薪的員工形容成「冠軍」)。兩家公司都因為沒有支付員工適當的加班費而捲入集體訴訟。10

有如另一家大型企業的某個員工接受作家克里斯.海吉(Chris Hedges)訪談時表示:「在我的公司,正向心理學就是『瞞騙』的代名詞。他們想要瞞騙自己的員工,讓他們忘記自己一人承擔三人份的工作、沒有健康保險,薪水有四分之三都用來付房租。」

把焦點放在比較不主觀的東西上,比方權利和法律保障,而不是快樂上,或許會比較好。因為如果你真心希望員工快樂,答案很簡單:給他們合理的薪資,提供他們好的福利和足夠的年休,而且最重要的是,放他們回家。

註釋

1.‘Happiness coaching comes to the workplace’, Wall Street Journal, 27 January 2010.

7.Flavin, Patrick and Shufeldt, Gregory, ‘Labor Union Membership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https://blogs.baylor.edu/patrick_j_flavin/files/2010/09/Union_Membership_ and_Life_Satisfaction_10.27.14- nlder4.pdf27 October 2014.

8.Bank of America Wage and Hour Employment Practice Litigation, heard in the 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 of Kansas, case no. 10- MD-2138-JWL.

9.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 case no 02- CA- 03 7548. Starbucks lost the case on a number of counts. The company appealed the decision, and the case went back and forth several times. The quote used comes from Decis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Second Circuit,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 v. Starbucks Corporation, Decided, 10 May 2012. Starbucks mounted an anti-union campaign aimed at tracking and restricting the growth of pro-union sentiment. In the course of this campaign, Starbucks employed a number of restrictive and illegal policies. These included prohibiting employees from discussing the union or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their employment, prohibiting the posting of union material on bulletin boards in employee areas; preventing off duty employees from entering the back area of one of the stores, and discriminating against pro-union employees regarding work opportunities. In this Court, Starbucks does not challenge the Board’s determination that this conduct violated the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

10.Thomas Rosenberg et al. v. IBM Corporation, settled for $65 million. Michael Danieli et al. v. IBM Corporation, settled for $7.5 million. Whittington et al. v. YUM! Brands inc Taco Bell of America Inc. and Taco Bell Corp., settled for $2,490,000.

[10]「歐威爾式」是英國左翼作家喬治.歐威爾筆下「破壞自由開放社會的社會福祉的做法」,指專制政權藉由嚴厲執行政治宣傳、監視、故意提供虛假資料、否認事實和操縱歷史的政策來控制人民的思想。日立電子公司讓員工佩帶「快樂測量器」進行情緒監控,試圖掌控員工的靈魂,與極權統治可謂是殊途同歸。

※ 本文摘自《為什麼我們拚命追求幸福,卻依然不快樂?》,原篇名為〈幸福企業裡的工作狂〉,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