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想邂逅靈感,先找出自己喜歡的放空方式

文/華倫.伯格;譯/鍾玉玨

給自己充裕時間一個人靜思或不受打擾地從事創意工作,對忙碌的人而言,猶如負擔不起的奢侈品。矽谷創投專家保羅.葛蘭姆(Paul Graham)曾撰文點出「製造者的日程表」與「管理者的日程表」之別。[44]他說,製造者需要數小時的一大段時間進行創作。反觀管理者,認為事情應該盡快完成交差,所以會把日程表細分成半小時至一小時的小單位。因為製造者負責生產,管理者負責開會。借用設計師施德明的想法,製造者負責創造,管理者負責反應。前者需要的時間多於後者。若你嚮往「製造」(創作),不妨考慮這個問題:我怎麼把「管理者的日程表」轉變為「製造者的日程表」?

這不容易做到。我們許多人不假思索填滿日程表所有空檔,一如管理者的日程表,時間被切割為小單位,用於完成指定的專案、會議、電話聯繫等等。只要看到留白,就以為是「空檔」,立刻填入更多的項目與邀約。但是心理學教授暨作家丹.艾瑞利指出,一旦這麼做,我們便沒有時間進行深刻而有創意的思考。他說:「你打開日程表,看到一個空檔,感覺這是不對的事。實情是,空檔理應用來做最有意義的事。[45]時間表上填入的其他事都該被視為可有可無。所以你面臨的挑戰是:我該如何抗拒想填滿空檔的衝動?

創意教練陶德.亨利說,你必須有知有覺地努力「修剪枝蔓」。[46]他指出,一如釀酒師必須替葡萄藤剪枝,才能讓較優的果實得到應有的養分,有創意的專業人士也必須砍掉一些活動與新項目,以免干擾或打斷重要項目的深度工作。他說:「如果我們把生活中所有留白的空檔都填滿了活動,如果我們不懂得修剪枝蔓,不懂得偶爾對某些事說不,我們就沒有時間與空間用於創新或思考。我們不會偶遇靈感,也不會發現蜷伏在某處的洞見。」

找到自己的「黃金時段」

替創意與創作安排時間時,必須正視一個問題:什麼時候是我迸發創意的「黃金時段」?當然這又是因人而異。暢銷書《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When: Scientific Secrets of Perfect Timing)作者丹尼爾.品克說,當你想知道一天中自己在哪個時段最有生產力,不妨給自己做個「心流測試」(flow test)。[47]亦即追蹤自己每天哪幾個時段創造力最佳,然後從中找出模式。品克建議,一旦你確定哪些時間是創造力的黃金時段,試著調整作息,以便善用那些黃金時段。

大家多半把一天的時間一分為二,拆成「晝與夜」,所以問題不外乎:我是雲雀還是貓頭鷹?對於回答「貓頭鷹」的人可能要注意了,你搞不好錯過了對許多藝術家而言最富創造力的黃金時段。一項研究發現,成功的畫家、作家和音樂家中,72%認為自己在早上的時段創作力最豐富。[48]

這背後可是有強而有力的理由支撐。神經科學研究顯示,稀奇古怪的東西出現在腦部的潛意識狀態——這時意識尚未完全清醒,想法還在不斷地形成與轉變。當你熟睡做夢時,潛意識就會甦醒。所以還有什麼時候比剛睡醒時更能發揮創造力呢?

在 1930 年代,寫作老師杜羅瑟亞.布蘭德(Dorothea Brande)便提出一個極具說服力的觀點,力主在早上當你還在「要醒不醒」的狀態時創作。她說「充分利用潛意識狀態提供的豐富寶藏」[49],你必須在「無意識處於上升階段時」開始創作。布蘭德建議,早上比平常早起個半個鐘頭,「不說話、不看日報」,然後開始寫作。這個建議適用於寫作以外的任何創作。早起,找個安靜的地方,開始思考,醞釀想法,善用布蘭德力薦的「介於未醒與完全清醒之間的模糊區(twilight zone)」。

即便從床上爬起來之前,你都可以最大化這個將醒未醒的寶貴時刻,靠著召喚湯姆.凱利標榜的「貪睡繆斯」(snooze muse)助你一臂之力。早上鬧鐘響時,啟動稍後提醒的貪睡鈕,但用意不是繼續賴床,而是用這十分鐘思考你正在從事的創意項目。

如果你在指定的時間進入龜殼或洞穴,關上門就定位,但腦筋一片空白,那該怎麼辦?實際上,這不是「假設題」,而是實情。進入龜殼後的最初幾分鐘(有時甚至一個小時之久)是最難熬的時刻,非常想一走了之,出關算了。所以這時你要問自己:我該如何對抗這難熬的時刻,堅持不放棄?如果你的龜殼距離住家還算遠,多少會有些幫助。畢竟來回很花時間與力氣(儘管只是幾個街區的距離),而一想到來回奔波,你多半會打消才進去十分鐘就想離開的念頭。

整體而言,上述主張都讓你難以逃出龜殼。將自己反鎖在「牢房」也許不失為一個辦法,但這絕不是硬把你押入大牢,你不妨反問自己:我怎麼讓自己待得住創作者的牢房?可能需要計時器、門鎖、自願幫你站崗的警衛(只要你妄動就痛加斥責)。

如果毫無產出,硬逼自己留在龜殼(或牢房)可能適得其反。作家伊莉莎白.吉爾伯特利用廚房定時器為自己設了閉關的時間上限——45 分鐘。她告訴自己:「45 分鐘一到,不管發生什麼,你都自由了。」[50]

她坦言:「知道自己就要離開牢房,焦慮感大降。通常我有 37 分鐘不開心,一直看著時鐘,但是不知怎地,每次快接近尾聲,心想不用再逼自己寫些什麼時,靈感就來了。」

記得背著「龜殼」去放風一下

我自己寫作時,會閉關至少 1.5 個小時,但閉關時,中間會給自己「放風」,也許花半個小時到外面走走,然後再返回殼裡。無論如何,當你進入創意「牢房」時,請事先敲定這些細節:我提早出獄的時間?我該不該允許自己短暫外出放風?

當你絞盡腦汁也寫不出東西時,離開龜殼偶爾放風一下反而有幫助。外出散步或開車兜風時意外地靈光乍現,在書房裡搜索枯腸反而毫無收穫。尋找靈感時,思緒需要一些空間天馬行空。賓州大學鑽研創造力的教授史考特.巴瑞.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說:「如果讓自己的思緒漫遊,相較於聚精會神投入創作,更有機會得到靈感。」[51]

所以當你腸枯思竭,陷入創作困境時,不妨背著龜殼出去散個步吧。除了散步,開車兜風、沖個澡(「洗澡冒出靈感」已是陳腔濫調,可見並非空穴來風)、除草、洗碗等等,都是不錯的活動。創造力專家金慶希說,修剪花草是許多藝術家的最愛。[52]還有更多稀奇古怪的地方可刺激靈感:另類搖滾樂團 R.E.M. 主唱麥可.史戴普(Michael Stipe)在迷宮裡東鑽西鑽時,腦裡跳出了旋律[53]〔(包括夯歌〈我漸漸失去信仰〉(Losing My Religion)〕。

這些五花八門的活動有個共同點,都是不用花腦筋、重複性的動作,讓你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思考,反而更容易開竅。根據史考特.亞當斯的看法,你需要的是「脫離軌道放空但不分散注意力」(distractions that don’t distract)。[54]所以,要找出適合自己放空的活動,可問:什麼活動可以讓我有點分心但又不會太分心?

離開自己的殼出外搜尋靈感時,務必要謹慎。在「刺激」靈感(從創意的角度而言)與「分心」之間僅一線之隔。以看電影為例,比較像是分心,因為你全部的注意力都給了其他人的作品,無暇刺激自己的創意思考(在社群媒體上也是如此)。刺激創意的環境提供你靈感的素材,同時又讓你有空間醞釀自己的想法。最佳狀況是,讓別人的想法和你自己的想法產生交集。有些地方有利這類刺激與連結,諸如書店或圖書館。創意廣告大師喬治.路易斯(George Lois)提出萬無一失的建議:參觀博物館。他說:「博物館是珍藏靈感的寶庫。」[55]

儘管偶爾需要提早出關或外出放風,但是留在自己的殼裡還是妙不可言的。誠如作家威廉.德雷西維茲(William Deresiewicz)所言,該是逃離「外界刺耳聲音的時候,以免雜音讓你聽不到自己的聲音」。[56]當你覺得自己充飽了電,進入想像、推理、連結與建造的最佳狀態,這時該是「拔掉插頭」的時候。但你也務必做好準備,面對死亡與毀滅的時刻。

註釋

44. Paul Graham in a July 2009 post on his blog: “Maker’s Schedule, Manager’s Schedule,” www.paulgraham.com/makersschedule.html, Jul. 2009.
45. Dan Ariely, “Forget Work-Life Balance. The Question is Rest Versus Effort,” Big Think, www.bigthink.com/in-their-own-words/forget-work-life-balance-the-question-is-rest-versus-effort.
46. From Todd Henry’s interview with Ron Friedman during the 2017 Peak Work Performance Summit. www.thepeakworkperformancesummit.com/.
47. from Pink’s 2009 book Drive; also discussed in his new book, When: Scientific Secrets of Perfect Timing (New York: Riverhead Books, 2018).
48. Paul Thagard, “Daily Routines of Creative People,” Psychology Today, Apr. 27, 2017, 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hot-thought/201704/daily-routines-creative-people; analysis of Mason Currey’s book Daily Rituals: How Artists Work (New York: Knopf, 2013).
49. Dorothea Brande, Becoming a Writer. This book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34, and has been
50. Jessie Van Amburg, “Elizabeth Gilbert Never Imagined Being a Childless Adult,” Time, Nov. 25, 2016.
51. From my interview with Kaufman in July 2017.
52. KH Kim, The Creativity Challenge: How We Can Recapture American Innovation.
53. Marc Myers, Anatomy of a Song: The Oral History of 45 Iconic Hits That Changed Rock, R&B and Pop (New York: Grove Press, 2016).
54. Scott Adams, “Creativity Hack,” Aug. 18, 2014, www.blog.dilbert.com/2014/08/18/creativity-hack.
55. Hugh Hart, “7 Pieces of ‘Damn Good’ Creative Advice From ’60s Ad Man George Lois,” Fast Company, Mar. 22, 2012, www.fastcompany.com/1680316/7-pieces-of-damn-good-creative-advice-from-60s-ad-man-george-lois.
56. William Deresiewicz, “Solitude and Leadership” lecture at West Point, NY, Mar. 1, 2010.

※ 本文摘自《從Q到Q+:精準提問打破偏見僵局×避開決策陷阱,關鍵時刻做出最佳決斷》,原篇名為〈什麼時間是我的黃金時段?〉,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