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假了也無法休息的慢性疲勞症候群
文/金惠男、朴鐘錫;譯/何汲
撫養著七歲女兒的三十五歲的善英,從一年前開始就很容易感到疲倦。她想可能是因為體力變差的緣故,雖然嘗試著做運動,但身體還是經常感到沉重和不舒服。在舉辦祭祀或慶祝節日等大事後,屢次出現病倒的情況。而從六個月前得了重感冒之後開始,她一整天都是處於身體幾近昏厥的極度疲勞之中。
她下班後一到回家,就立即倒臥在床上,身體沉重到無法動彈的程度,根本無法做家事。休息了一會兒,好不容易準備好女兒的晚餐,她再次躺回床上,但肩膀總是像被石頭壓住般的沉重,身體就像被錘子敲打似的,每個地方都痛。
不僅如此。她的頭上像是戴著緊緊的鐵箍般,被勒得又重又痛,猶如感冒般的覺得脖子非常僵硬。有時對聲音也變得敏感,電視聲音不在話下,甚至連心愛的女兒的說話聲,都讓她感到厭煩。
在公司裡,善英的頭腦往往像被霧籠罩般的朦朧不清,無法集中注意力,計算數字時,有時會忘記中途對好的答案,有時甚至因為健忘症太嚴重而遺失物品。
一整天之中,她的身體像鉛塊一樣沉重而疲憊不堪,晚上睡眠不足的日子變多,一到早晨,就像被拖入地獄一樣,起床時感覺非常吃力。反正稍微做一點事,立刻就感到疲累不堪,工作過程當中一定要休息一下,漸漸地連說話都變得很辛苦,跟任何人對話一個小時以上,就會立刻精疲力竭。
「我周圍的人問我工作是不是太累了?勸我暫停工作休息一下。可能是因為這個緣故吧?我決定辭掉工作,休息一下。但是不知怎麼回事,即使我沒去上班,還是整天都感到極度疲勞,無法動彈。」
善英擔心自己是不是肝臟或甲狀腺出了問題,所以到醫院接受了檢查,但是沒有查出任何異狀。醫生說可能是運動不足及神經質的緣故,建議她要多做運動,因此她還根據醫生的建議,持續不懈地運動起來。然而,結果只有疲勞感更加嚴重,絲毫不見好轉的跡象。她想說可能是身體虛弱的關係,所以還試著去吃補藥,但一樣毫無效果。看不下去了的丈夫還當面指責善英「是不是裝病」,甚至感到厭煩。
善英在公家機關負責處理民眾請願相關工作。她平時性格內向又小心謹慎,不太會拒絕別人,所以只要有人拜託她,她常會全盤接納並為對方解決所有問題。因此,她獲得了同事和請願民眾們「親切又踏實」的一致好評。
來到醫院時,善英的臉色蒼白消瘦,顯得有氣無力,聲音細小微弱,毫無自信地喃喃自語,感覺上連說話本身都非常吃力。
「我的生活從來沒有輕鬆快活過。但是唯獨去年感到特別辛苦。身體如此,心靈也是……」
善英去年因為工作晉升問題,承受了莫大的壓力,但是最終被擠出了晉升的行列,挫折感很大。再加上照顧孩子的娘家媽媽腰部受傷,婆婆一邊幫忙照顧孩子,一邊開始干涉家務事,因此她即使下班回到家也無法放鬆。善英的體質原本就比較虛弱,加上從早到晚都處於緊張狀態,漸漸不斷地累積疲勞,結果從六個月前得了重感冒後開始,出現了整天都覺得極度疲勞的症狀。
身體千斤、頭是萬斤的「慢性疲勞症候群」
疲勞大致上可分為身體疲勞與心理疲勞。適當的身體疲勞可賦予我們活力與幸福感,完成了某事的成就感和變得旺盛的食慾、深度的睡眠,以及對即將來臨的休息的期待等等,激勵鼓舞著我們生活中的生動感和欲望。但是身體無法承受的過度疲勞會變成痛苦和疾病。因此,一定要忠實地面對身體的訊號,必須適當休息,以免積勞成疾。
與肉體上的疲勞感相比,真正的問題在於精神上的疲勞感。肉體上的疲勞感,只要下定決心好好休息幾天,就能重新好轉,但精神上的疲勞感,並不是休息就得以解決。此外,若精神上的疲勞感越來越嚴重,也會引發肉體疲勞。總是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擔心,這樣下去可能會落後的焦慮感等,不光是在休息時間,就連睡覺時也會讓我們輾轉難眠。倘若一直持續承受這種慢性壓力,就會陷入身心俱疲並導致疾病上身。
原因不明,臨床上無法解釋的疲勞感持續六個月以上,或一再反覆發作時,醫學上稱為「慢性疲勞症候群」。罹患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人,除了因疲勞感以致活動力下降外,記憶力或集中力也會變差,喉嚨腫脹、頸部周圍的淋巴結腫大,有時也會覺得疼痛。此外,也會感到肌肉痛和關節痛,頭痛而且會像被霧籠罩般,有種恍惚的感覺,睡覺也睡不安穩,稍微做一點事立刻就感到很疲倦。
慢性疲勞症候群是每一千人當中就會有一人出現的症狀,好發於二十至四十歲之間,女性比男性多兩倍以上。該病的起因包括病毒感染、免疫力下降等多種可能性。雖然至今仍未有明確的事實根據,但近來壓力逐漸被認為是重要的成因之一。
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們在青春期前,很多人都有過不安的經歷,因此對刺激反應敏感,發痛物質的分泌增多。結果,對他人能夠輕鬆承受的微小刺激,也會反應激烈,進而感受到身體上的疼痛。
此外,他們對壓力也會產生非常敏感的反應。適量的壓力可以成為驅使我們準備好及發展的原動力。但是,像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這樣,害怕接受來自世上的無數刺激,也無力因應沉重的無力感時,小小的壓力就會像滾雪球一樣擴大而變成苦不堪言。對他們來說,這個世界是非常可怕的地方,是充滿憂慮和擔心之處。因此,他們總是處於緊張狀態,壓力的強度或持續時間,往往會達到常人難以想像的水準。
被長時間的慢性緊張與痛苦所折磨,身心必然疲憊不堪。雖然會有「休息一下應該會好一點吧?」的想法,但罹患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人所感受到的疲勞,並不是過度勞累所致,因此休息並不能有所改善。
慢性疲勞症候群是相當痛苦的疾病。無論再怎麼檢查,也無法發現異常,好藥用盡也沒什麼效果,還無法取得周圍人士的理解。然而,患者的症狀並不是想像,而是真正的疼痛。讓他們承認自己是真的生病及疲憊是治療的第一步。
為了減輕身體的疼痛及疲勞感,首先必須開一些減輕肌肉痛和關節痛的處方藥物,然後在他們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減少工作量。另外,有必要進行適當的運動,幫助恢復體力,並減少壓力。
儘管百分之八十的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會呈現出憂鬱症的主要症狀,是無法明確區分這是不是因慢性疲勞而導致的二度憂鬱。但更重要的是,即使他們自己沒有覺察,還是會經歷憂鬱症,如果從這些症狀的底層去深入挖掘,就會發現他們童年時期的憂鬱已經根深蒂固。
出現憂鬱症的症狀時,雖然抗憂鬱藥或抗焦慮藥會有所幫助,但效果只是暫時性的,應該同時進行適當的心理治療,才能讓症狀有所改善。此外,患者彼此之間可以組成互助群體,相互交流資訊、分享經驗,並彼此鼓勵以賦予希望,對病情的好轉也將大有助益。
「只有吐露出陳年的憂鬱,身體才會變得輕鬆」
「才這麼一會兒時間,我又累又痛都快昏倒了,為什麼大家還是覺得我在裝病呢?」
善英對家人或朋友們無法理解自己,認為自己的疼痛是裝病的行為感到憤怒與挫折。而且醫院也找不出明確的理由,就無條件地把原因歸結為神經質,讓她非常生氣。
為了善英,需要家人的理解與協助,於是我進行了家庭訪視。我向善英的家人說明她的症狀不是想像,而是真正的生病,並詳細說明善英的狀況,也對他們強調善英需要適當的運動及規律的休息。
與家人面談後,丈夫的態度略有轉變。他不再指責善英是「裝病」,也開始幫忙她做家事。光是這種小小的變化,就讓善英覺得疼痛減緩許多。
「也不是特別憂鬱,但也沒什麼值得開心的事。就是對自己的生活沒有任何感覺。」
在誘導家人給予理解和協助的同時,我也嘗試給善英開了醫藥處方。她在諮詢談話當中,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憂鬱情緒,卻傳達了凡事無精打采、無法感受到任何樂趣、沒有自信心、不知道以後怎麼活下去的無希望感。
我推測她的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病根,具有憂鬱症的成分,因此開了抗憂鬱藥。而且因為她長時間在生活中壓抑自己,估計內在矛盾應該很多,於是開始對她進行精神治療。
「我的生活沒有什麼大問題。我的每一天跟別人比起來也不算太累。三十多歲的雙薪夫婦都一樣,就只是去公司上班,回家後做些瑣碎的家事而已。我之所以感到這麼疲倦,或許是因為我的身體有問題或者體力不支的緣故吧!」
在剛開始進行精神治療的幾個禮拜,善英主要提及的都是自己身體的問題。但隨著諮商面談的進行,她內心的悲傷開始逐一釋放出來,如同池塘潰堤般,吐露了來自冷漠的丈夫及婆家的壓迫感與孤獨感,還有公司工作和家務事同時並進的艱難之處。藉此她也終於承認,過去這段時間自己感到非常吃力。
善英也逐漸開始講述自己小時候的記憶,重溫了她對經常把「辛苦」兩個字掛在嘴邊,但對養育孩子相當消極的母親的回憶。母親個性內向又消極,經常為家事所苦,父親無視於這樣的母親,掌管著家裡大大小小的一切事務。
善英是兩女一男當中的長女。雖然母親對女兒們不太關心,但對最小的弟弟卻是呵護備至。善英從小就經常生病,但未曾有過被母親溫柔照護的記憶。談及對女兒生病只覺得麻煩而且煩躁的母親,對女兒的學習同樣漠不關心,甚至做錯事也懶得加以責罵……善英對母親的愛恨之情湧上心頭,第一次流下了眼淚。
相較於這樣的母親,父親對子女的問題則是過度反應,並想掌管子女的所有問題。善英當然只能依靠父親,為了獲得父親的關心與認可,她一直認真學習,始終保持名列前茅的成績。但同時,她也對是否能一直保持此等好成績而感到擔憂及不安。
「雖然我怨恨媽媽,而且努力想得到爸爸的認可,但越是這樣,我越覺得空虛。」
在談話過程進行當中,善英開始意識到父親橫擋在子女與母親之間,也承認自己非常想念母親。
透過這些回憶,善英原本面無表情且疲憊的臉上開始流露出情緒。隨著再次體會到過去的自己有多辛苦、多孤獨、多生氣,善英在心理諮商過程中放聲大哭,正式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憂鬱。相反地,她越能發洩出這種情緒,身體的疲勞症狀就越來越減輕。
當然,在心理諮商治療之後,善英仍然會感到慢性疲勞和肌肉疼痛等。然而,這種痛苦不再讓她無精打采。而且最大的變化是,善英不再害怕自己的身體症狀。反而重拾了自信心,認為可以適應自己的身體症狀並調整生活,症狀也會跟著好轉。善英目前仍然小心翼翼地照顧著自己的身心,現在她已經找回自信心,並逐漸抱持著希望,相信自己也能如願地做想做的事情。
※ 本文摘自《以為長大就會好了》,原篇名為〈給就算放假也不會休息的你/慢性疲勞症候群〉,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