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Pixabay

在瑞典的課堂上,老師「傳達史實」是件奇怪的事

文/吳媛媛

瑞典歷史課本的第二章談的是史料批判。檢視史料的原則和在第一篇提到的檢視資訊來源的四大原則相同,分為:一、時間點原則;二、第一手原則;三、可信度原則;四、傾向原則,只是在歷史課堂上,檢視的對象成了史料。

上歷史課的重點:提出質疑、絕不盡信

這個章節提醒學生史料檢視的原則和重要性,而接下來的每一堂歷史課則都是檢視史料的練習。比方說在談到基督教歷史時,老師給兩段《新約聖經》裡關於耶穌治療病人事蹟的記載,一段從《馬可福音》中擷取,一段則是《馬太福音》的片段。題目說:「根據研究指出,這兩段記載都是在耶穌受難後完成,而《馬太福音》又比《馬可福音》晚了約三十年。現在請以這個研究結果為出發點,用史料分析的『時間原則』來解釋這兩段記述的異同。」

如果學生們理解史料分析原則,應該能以歷史記載的時間點來論述這兩段耶穌事蹟的可信度、相互依賴性,以及撰寫人的傾向。比方說,比較晚寫成的史料雖然離實際歷史事件較遠,但經常有更詳細或誇大的情況,由此可以判斷出撰寫人的目的傾向等等。

在談到傾向原則的時候,歷史課本有個插圖我覺得很有意思,照片裡是 IKEA 創始人坎普拉(Ingvar Kamprad)手上拿著一本 IKEA 的廣告型錄。插圖旁邊敘述:「當一個企業寫自己的企業史時,會讓人很難分辨這到底是企業史,還是這家公司的廣告。當政治人物、組織描寫自己時,也是同樣的情形。」

近代史豐富的紀錄和資料為史料檢視提供了很好的教材,比方說上一章提到的阿達倫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阿達倫事件發生之後,當時的政府、軍隊和各工會、政黨都透過媒體發表報導,不同立場的報導對阿達倫事件的描述完全不一樣。有的報導說勞工手上拿著槍,有的報導說勞工對軍隊開槍,在另一方面,偏工會媒體則表示勞工手無寸鐵,還有報導說當時軍隊長官拿槍指著士兵的腦袋,逼士兵開火。各種加油添醋、戲劇化的報導,讓人看了眼花撩亂,學生必須學著從媒體性質和撰寫者的取向去判斷其中的可信度。

我們會有想相信的人與事,但求證是第一優先

阿達倫事件還有一個很動人的插曲,那就是在當天的遊行隊伍中,有個曾經在瑞典軍隊服役的小號手,走在遊行隊伍最前頭演奏音樂。就在情勢一觸即發,軍方開始向民眾射擊時,這位小號手在槍火中拿起小號不斷地吹奏他以前在軍隊學會的〈停火令〉,一共吹了二十一次。據說當時很多士兵誤信了他的〈停火令〉而停止射擊,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他,也許當天死傷人數會更多。這位小號手很清楚以平民身分吹奏軍令是違法的行為,後來他受軍法審訊,所幸得到各方幫助而沒有遭到刑罰。今天這位小號手已經近九十歲,仍然在工會中活躍。

這段插曲後來也出現在各種以阿達倫事件為背景的小說、電影中,為眾人所傳頌。然而在歷史課上,歷史老師和學生一起在國家圖書館和資料館查找關於這段插曲的目擊資料,以及後續軍法審訊的紀錄,過了一陣子學生們會察覺,關於這段插曲的史料來源只有一個,那就是出自這位小號手阿雷斯朋(Tore Alespong)之口。

面對這樣的史料,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歷史老師說,他很願意相信阿雷斯朋真的吹奏了〈停火令〉,也很尊敬他的勇氣,但是這對阿達倫事件產生的效果和後續的發展,是否真如他本人說的那麼戲劇化,在更好的證據出現之前,我們必須在心裡有所保留。在讀歷史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很想相信某些事,或是不想相信某些事,徹底檢視史料,是讓腦袋冷靜下來的好方法。

過去已經發生了,但是歷史詮釋是流動的,在開始正式上歷史課之前,學生必須先記得要不斷去質疑課本上的知識,要檢視史料,另外,還要試著從唯物、唯心史觀,從歐洲中心、國族中心,從女性、勞工、原住民等角度去看待歷史,才能避免被寫歷史的人牽著鼻子走,被錯誤的信息誤導,或是陷入單一視角的窠臼當中。

※ 本文摘自《思辨是我們的義務》,原篇名為〈歷史第一章教什麼?——歷史的用途和史料批判〉,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