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就看規則怎麼訂」的時候怎麼討論下去?
不管是在演講時帶討論,還是真正跟別人討論議題,偶爾會遇到一種意見,認為誰是誰非就看「規則怎麼定」,或看「相對於怎樣價值觀的社會」。
round one
:「所以大家覺得高中生應該穿制服嗎?」
:「校規有規定就應該穿,否則就不用」
:「…那校規應該要規定大家穿制服嗎?或者校規有權這樣規定嗎?」
:「這方面就看法律怎麼說」
round two
:「可是我想問的是,規定高中生穿制服,這是不是一件好事」
:「好不好是人決定的,如果社會可以接受,就沒問題」
這兩種說法,前者訴諸規則,後者秉持相對主義,對其他參加討論的人來說,這兩種說法的缺點,在於其他東西成為了擋箭牌,使得人們難以得知說話者自己的意見。
問題背後的哲學問題
面對價值議題,這類「就看法律怎麼規定」跟「就看社會價值觀能否接受」的說法,總讓我想到古老的尤西弗羅問題(The Euthyphro Problem)。就像當今我們面對的討論者認為道德取決於規則或社會,古時候有些人認為道德取決於上帝,在《對話錄》的〈尤西弗羅篇〉裡,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指出了這種說法的問題:
假設道德取決於上帝,一件事情能不能做,就看上帝有沒有禁止。那到底是「一件事情先是不道德的,因此上帝禁止它」,還是反過來,「上帝先禁止一件事情,才讓這件事不道德」?
一方面,如果事情不道德在先,那麼我們其實無法用上帝來說明道德,只能把上帝視為準確的「道德探測器」。另一方面,如果事情的對錯完全端賴上帝是否禁止,那麼推到最極端,其實我們討論的並不是道德是非如何,而是上帝認為如何。
缺乏基礎的思路
身為超乎人類的存在,上帝或許真有辦法繞過上述兩難,成為道德的基礎,這個問題,至今在宗教哲學領域依然持續論戰中。不過在考慮了尤西弗羅問題之後,訴諸規則「就看法律怎麼規定」和相對主義「就看社會價值觀能否接受」的缺點就相當突顯。
不管是規則還是社會態度,都無法憑空出現,而是仰賴像你我這樣的人的看法和決定,而討論道德,就是在討論像你我這樣的人對道德的看法和決定。換句話說,應該是先有道德思考、討論和初步結論,才能凝聚出社會一般看法,並訂定法律。而不是顛倒過來,觀察法律內容和社會一般看法,來決定道德思路的方向和討論的結論。
當然我們可以想像,有些時候人不願意針對敏感問題給出個人意見,會主張或偽裝自己認為應該「以法律為主」或者「尊重社會一般看法」,但如果我們概括性的去主張說,除了法律╱社會一般意見之外,沒有其它東西可以說明一件事情對錯,那我們對道德的思考最終恐怕會失去基礎。
擋住溝通的態度
在哲學上,相對主義有悠久傳統和嚴肅討論:道德陳述的成立是否只是相對於社群?當我們進行道德宣稱,我們是否只是在表達「有某個社群如此認為」?都是爭論焦點。
這裡我們沒辦法回顧複雜的哲學論戰,但至少可以確定,當社群需要決定法律內容,或者決定道德議題該如何解決的時候,如果每個人都訴諸規則「就看法律怎麼定」或者秉持相對主義「就看社群覺得如何」,這個社群反而無法做出任何事情。
相對主義是否成立,是哲學議題,然而,若一個人因為相對主義而無法對事情有自己的意見,他反而無法參與討論,跟社群一起建立「相對於社群」的意見。
課堂上的解決方案
實務上,如果我在課堂裡遇到這樣,認為對錯就看規則怎麼定、社群認為如何的人,我會這樣做。
首先,我會判斷議題優先性:當下需要先討論現實的對錯問題,還是先討論後設的道德基礎問題?如果有餘裕討論後設的問題,並且大家也有興趣,或許可以乾脆暫時把主題換成「道德對錯表達了道德真理嗎?還是只能反映規則、社群看法?」、「除了規則和社群看法,道德判斷能否有其它基礎?」這樣的問題。
如果必須進行現實的對錯討論,講者必須盡量避免參與者使用「訴諸規則」和「相對主義」這些擋箭牌,這會讓他們更難在討論裡講出自己的意見。在這種時候,我會:
- 區分現實的討論和後設討論。讓大家理解說,例如,就算道德判斷最終只能反映社群的意見,這跟社群當中人人有不同意見並且可以互相交流,並無衝突。
- 把問題包裝成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樣子,例如,如果學生主張「高中生能否穿制服,就看校規或法律怎麼定」,講師可以問「那如果我們要決定校規或法律內容,有人主張因為如何如何所以應該╱不該規定穿制服,你覺得如何?」
透過這些說明,有機會讓學生理解,他們對「訴諸規則」和「相對主義」的直覺,跟以自己的意見參與討論並沒有衝突。在實際的課堂討論裡,講師可能沒有前文那樣的餘裕,去跟學生說明訴諸規則和相對主義的問題。然而,了解了這些問題的癥結,講師會更容易拿出說法來避免討論因為這些意見而停滯。
※感謝 JuYa Tsai、劉維人、WaveRider ZETA、NiuKaLi 和柏木伊織給本文初稿的諮詢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