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十三歲的生日禮物是一把獵槍,遇事準則是「老娘跟你拚了」
文/瑞秋.霍利斯;譯/謝慶萱、童貴珊
我是一個工作狂
我不想輕描淡寫,「工作狂」這個字眼對我而言是沉重的,坦承這件事也讓我心痛。如果要讓自己不要太難過,或許應該說:我是「正在復原中」的工作狂。
正在復原中的工作狂,這告白讓我不安和羞愧,一如我向你們坦承其他方面的成癮時。雖然我對自己過去好幾年的症狀瞭若指掌,但還是特別上網查了有關「工作狂」的定義:總是感覺自己不得不過度工作的人。
不得不。這是個相當強烈的字眼,對吧?讓人聯想到電影《大法師》(The Exorcist),聖水和嚇得魂不附體的神父。不過,「不得不」這詞描述得很精準,就是在講一種無法抵抗的感覺,想都沒想就去做了。
我不得不拚命工作嗎?是的,毫無疑問。即便是現在──對,此時此刻,清晨五點三十七分,我已經起床並開始寫稿,因為這是唯一能寫作、經營媒體公司,同時養家的方法。我常常覺得不得不工作,直到精疲力竭、病倒、累到厭世,或雙眼無法對焦時才會停下來(至少我努力不讓這些狀況同時發生)。我感覺到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
我這麼投入工作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我喜歡我的工作。不對,應該說超級熱愛。和我共事的人是最好、最有創意、最酷的,我們的團隊成員都經過篩選,每一位夥伴要歷經許多不同人的審核才能就定位。不僅所有人都要經過訓練,我也在學習如何當個管理者,如何成為他們的主管。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建立這個工作團隊,當我步入辦公室,一切都按部就班運作著,當A同事在為下一個直播現場架設麥克風等器材時,B同事已拍好一些令人驚豔的美照,同時行銷團隊正和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廠商簽約合作夥伴關係,我深深引以為榮。像我這樣一個只有高中畢業的鄉下孩子,竟然可以成就眼前這些事,我打從心底感到非常驕傲;更令我內心激動不已的是,這些夥伴在工作上投入無比熱情,為我的夢想一起努力。
我原本只是天真單純的想:或許可以試試在網路平臺,為處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女性朋友開創一個空間,讓她們互相鼓舞,從中感受友情的溫暖,並提供各種協助與建議,使她們接受到積極正向的訊息。你知道嗎?沒想到一個小小的發想,竟能如此成就發展!
當我開始經營部落格時,會上網瀏覽的只有我媽媽和少數幾位死忠的阿姨們。如今部落格點閱率已達上百萬,數據仍在攀升中。我的粉絲們棒透了,我好欣賞她們,大多時候我想她們也同樣喜歡我─能將我的想法落實,而且發展成事業來經營,我真的為自己感到驕傲,讚啦!
然後,回到家,兒子索爾(Sawyer)和福特(Ford)為了搶樂高積木而吵架,傑克森(Jackson)又因為某位同學而不高興擺臭臉(如果他再對我翻一次白眼,老天爺,我就折斷他的手來敲他的頭),另一頭是正值磨牙期的焦躁寶寶。明天是幼稚園的睡衣日,我恐怕不能去了,因為明天要出差。我先生和我變得像一直沒碰到面的室友,我們已有好幾個禮拜沒有約會、享受兩人世界。昨天我還為了打包午餐這種小事對他發飆,於是我大哭一頓,覺得自己糟透了……唉,當媽媽真的很難,我每天都用一百種不同的方式崩潰和掙扎。
反觀我在職場上的生活呢?哦,簡直如魚得水!我是傑出的職業女性。在以「生活風格」為主的社群媒體界,我可是叱咤風雲的傳奇人物呢!
所以,如果要從「待在辦公室燃燒自己」與「勉強在家裡做事」做出選擇,我一定毫不猶豫選擇工作。我習慣一直工作、工作、再多來一些工作吧!每次當我在事業上獲得成功時,都證實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等等,工作狂真的是因為這樣嗎?事情不只如此……你想,這麼大的問題,不會只源於一個因素吧?當然不是!沒有任何人的精神疾病起因是單方面的。當我如剝洋蔥將問題層層剝開時,才發現事實上我有一卡車的情緒包袱。現在讓我來一一解開……
發現問題所在
我在家中四個孩子裡排行老么,童年時,父母的婚姻出了問題,雖然我身為老么,個性卻相當獨立。現在想起來,我會成為工作狂與成長背景很有關聯。孩童時的我大部分時間是被親人忽視的──除非,我表現得很好。
當我的學業成績得到優等、當我在足球比賽中射門得分、當我在學校的話劇裡擔綱要角……當我成功時,會得到關注和讚賞;唯有這樣,我才能感到被喜愛與接納。但是當群眾的掌聲停止之後,一切又回到原來的樣子。
直到接受了心理諮商,我才驚覺自己把童年經驗帶進成年生活,那是一種為了被愛而形成的信念,為了得到愛,覺得自己必須「有所作為」。
時間快轉到三十歲的人生階段,你很難看見我會安靜坐著,我時時刻刻都在動,想盡辦法往前衝。才剛完成一個目標,下一秒鐘,我已經開始在想:「好,接下來呢?」當工作達到目標之後,不論有多麼值得慶祝,我很少駐足享受片刻的成就感。因為我心中總是想著下一件更大、更有挑戰性的事。職場上如此,在家也是如此:認真打理家務、洗碗、整理碗櫥,再列出這輩子和下輩子都不可能完成的待辦事項清單。
我需要做這些事情來證明自我價值,再加上職場的優秀表現,造就了我工作狂的特質──渾然不知自己已經變成那樣的人,也沒有警覺到工作正一步步威脅健康,甚至危及家庭幸福。
突如其來的顏面癱瘓
第一次顏面神經失調時我才十九歲。當時我和戴夫還是男女朋友,交往快滿一年,感情卻岌岌可危,彷彿隨時會分手。我們努力維繫感情,但遠距離戀愛實在很辛苦,使我們漸行漸遠。我隱約感覺離分手不遠了,所以開始陷入焦慮,我處理焦慮的方式,和處理其他生活大小事的手法一樣:加倍工作。我的行程滿檔,毫無空隙。我對自己瘋狂工作的狀況毫無自覺,或許我一直告訴自己:如果不去想之後可能會發生的壞事,那麼,它們就不會發生。
某天早晨醒來時,我注意到左眼眨得比右眼慢半秒。我以為是工作太勞累,心想該不該去配副眼鏡。到了下午,舌頭開始感覺刺痛,接著完全沒有感覺,我趕緊去找醫生看診,擔心自己是不是中風了。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我快速上網搜尋,終於搞清楚是控制顏面肌肉的神經功能被破壞,所引起的暫時性臉部癱瘓。接下來好幾天,我無法闔上左眼,嘴巴不聽使喚,左臉也失去知覺。我不曉得為何只發生在半邊臉,但我只能說,好吧,看起來有點「時尚」。
我必須戴上眼罩。對一個十九歲的少女來說,還有什麼比戴上單邊眼罩更性感的妝扮呢?簡直是美夢成真。因為嘴脣無法動的關係,我講話含糊不清,別人根本聽不懂。當我咀嚼時,得用手將嘴巴闔起來,否則食物會像神風特攻隊般從我口中噴射出去。這個病症引發的神經疼痛真是超乎想像,那段時間我實在可憐到不行。
雖然是十五年前的事,我仍清楚記得無法從鏡子裡認出自己的感受。我想盡辦法畫眼線或塗上睫毛膏,覺得只要化好妝就可以讓癱瘓消失。好幾次終於化好妝了,隨即忍不住哭花了臉。那幾個星期過得折騰,心情沉重,因為醫生預測這樣的症狀恐怕要持續數天甚至數個月之久,沒有人說得準何時會好。
回想起來,我從不認為自己是有自信的人。在成年之前,我總是頂著一張素顏,也不變換髮型;但自從罹患貝爾氏麻痺之後,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還要在意外表,也因此變得極度憂鬱。每天起床只為工作,下班回到家便躲在房間裡。我一步也不想離開我的床,甚至不想接電話。偶爾有朋友說服我出門,但是當路人盯著我時,或者我想嘗試開口說話時,同情的目光讓我覺得羞愧又尷尬。
更慘的是,我心中一直擔心的事在此時發生了。戴夫和我分手了。
好吧,事實就是這麼殘酷。跟一名正為顏面癱瘓所苦的女孩提出分手,對戴夫而言實在不是最理想的時機──人在追求認識自我的過程,難免會做出蠢事傷到自己所愛的人。不久後,我們復合了,戴夫其實是個很棒的伴侶(順帶一提,復合時我的臉尚未康復),重點在於,當時我為了感情問題,把自己搞得非常不健康。病癒後,我大鬆一口氣,發自內心滿懷感恩,相信最糟的狀況已經過了;我也記取這次教訓,把這段心路歷程歸類為人生絕無僅有的一次厄運。
再次發病
幾年後,戴夫和我計劃去歐洲展開我們的第一次旅遊。當時我們還沒有小孩,可以隨心所欲想著:「不如到歐洲走走?」沒有小孩、沒有小狗、沒有任何家累,我們買了機票說走就走。來到古蹟教堂前,兩人小心翼翼把護照藏在衣服底下,唯恐被傳聞中的「吉普賽人」搶劫。求主保祐!
當我們抵達佛羅倫斯時,那就是我夢想中的義大利。我們竭盡所能狂吃義大利麵,走在鵝卵石街道上,想像這是我們的生活日常。我們可以耗一整個下午想像未來的樣子、為尚未出生的寶寶取名字,那是我們人生中最浪漫的一段經歷。
幾天後,我們到達威尼斯,我的舌頭開始失去知覺。我在飯店的房間裡無助地哭起來,我知道顏面神經問題又發作了。因為突如其來的發病,在異國四處求醫,精心規劃的美好假期被打亂了。順帶一提,當時我單憑一本簡易導覽手冊(英義文對照),要向一位威尼斯藥劑師解釋我需要眼罩的行為,至今仍是此生最滑稽的經驗之一!還有,多虧那個眼罩,還有我的臉歪嘴斜,過海關時可以優先排在首位──備受禮遇啊!
既然我成了諧星,戴夫和我索性開始拿這張臉開玩笑。譬如說,我模仿藝人小山米‧戴維斯(Sammy Davis Jr.)簡直唯妙唯肖!還有說不完的獨眼海盜笑話。直到抵達我此生必去的夢幻景點──巴黎,再沒有任何笑話可以讓我振作精神了。我們行經戰神廣場(Champ de Mars)時,我忽然意識到,這張夢寐以求和艾菲爾鐵塔的合照,將永遠提醒我這個疾病。儘管我不願意承認,但我從不曾像此刻如此感到遺憾和失落。在那張舊照片中(你可以上網搜尋,我不怕將自己的醜照分享在網路上),你可以看見鐵塔前有一孤單的身影,在寒冷低溫中包得緊緊的。我戴上墨鏡遮住眼罩,既然只有半邊臉能笑,乾脆不要笑,擺著一張酷臉。
回到家鄉後,醫生開了類固醇讓我服用,並將我轉診到神經專科,檢查顏面神經受損會不會是其他重大疾病的前兆。雖然我總擔心自己的腦部長了什麼東西,但也沒有檢查到任何腫瘤,於是醫生從我的經驗中下了有趣的結論:過去兩次發病,我都正處於極大的壓力中,日以繼夜地拚命工作,就像許多婦女,完全忽略要照顧自己。起初我對這個推論不以為然,畢竟第二次發病是發生在浪漫的假期耶!但戴夫有不同的看法,他的解釋是:那是我們三年來的第一次度假。在那之前,我每週工作六十小時,區區兩個禮拜的歐洲之旅恐怕無法解除所有的壓力。當時正值創業初期,我經常奔波忙碌,不顧一切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同時,我也嘗試懷孕,雖然當時我才二十四歲,但一個月又一個月過去,我的肚皮仍靜悄悄的。我不但沒有好好管理壓力,還把更多重擔往身上攬。
身體是很奇妙的,它可以做出驚人的事。如果你願意耐心聆聽,身體會告訴你它的需求。假如你不聞不問,或一直工作不讓身體休息,那麼,它絕對會以罷工來獲得需求。
身體的求救警訊
大約三年前我開始出現暈眩症狀。當我站著工作時,整個空間彷彿繞著我旋轉。我整天都感到頭暈,雙眼無法聚焦,大部分時間都會噁心想吐。這樣的情況持續好幾週,我以為需要更充足的睡眠,需要喝更多水或少喝健怡可樂。有時候症狀嚴重到連開車送孩子出門都不敢,於是,我決定去看醫生。
我看了很多醫生。內科、過敏專科、耳鼻喉科……沒有人能找到真正的病因。我的胃口一樣好,看起來也很健康──拜託,我還跑馬拉松呢!醫生們都確信我得了暈眩症,卻無法找出暈眩的確切原因。最後,耳鼻喉科醫師判斷是因過敏引起的季節性暈眩。既然沒有其他更好的說法,我只好接受了。「每天服用一顆抗過敏藥」,醫生如此吩咐,我也就照著辦。
每天晚上我都乖乖吃藥。有時候,如果暈眩太嚴重,我會再吃第二顆,雖然會變得昏昏欲睡,至少可以舒緩症狀。我就這樣服藥超過一年,努力說服自己接受事實,人生嘛,有時就得學著和一些小暈眩和平共處,沒什麼大不了的。對我而言,那只不過意味著,原本應該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給工作,現在得加碼到百分之一百三十,好彌補自己無法再像過去有效率地工作。聽起來有點瘋狂,但在我那「成就導向」的頭腦裡,這想法合情又合理。
之後,我聽說有位醫生以順勢療法(homeopathy)專治暈眩。我這輩子還沒接觸過順勢療法,但在持續不斷的暈眩情況下,如果有人說巫術與殺雞祭獻可以治好,我也會認真考慮的。
於是我去找那位醫生。他綁著馬尾,身穿有機棉麻袍,身型看起來好像印度象神(Ganesh),當他開口跟我講話時,彷彿在對著空氣說話。我將自己如何發病,以及暈眩症對我的影響,一五一十陳述給他聽,他卻問了我上百個問題,全都繞著我的情緒、童年,以及其他背後更深的原因。我心想:「他到底什麼時候才要開藥給我?」、「為什麼一直繞著壓力的話題啊?」、「我的暈眩到底和過去的片段記憶有什麼關係?」在還沒去見他之前,我還以為順勢療法會要我停止攝取糖分,或者停止食用乳製品,因為會打亂脈輪(Chakra)之類的。
經過兩小時之後,他突然打斷談話並宣布:「好了,我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接著他的話讓我大吃一驚。他指出我第一次暈眩發作時,我正承受工作上極大的壓力,而在那之後狀況越來越嚴重,讓我暈到躺平,原因是壓力越來越重。
那次在時尚雜誌《小資Chic!》發生的員工大幅流動事件?對,暈眩。還有那次我興奮的迎接第一本書出版,但結果慘不忍睹,我不但被解約,還得承擔所有預付款?對,暈眩。從這些事件中,都能看出「暈眩」正是對情緒問題所做出的反應─生理反應心理。我從來不曉得身體居然會這樣子!
適度休息
好吧,我知道每一個敬畏上帝、守法,又熱衷觀賞歐普拉脫口秀,還懂得養生之道的女性朋友,都了解有關壓力與身體反應之間的密切關係。但我是不折不扣的鄉村小孩,我十三歲的生日禮物還是一把獵槍呢!雖然我在洛杉磯住了十四年,但那種「老娘跟你拚了」的性格還是根深蒂固。醫生那番話一針見血,我無話可說,於是我急著想知道該怎麼做,好讓我能回到正常的生活。他告訴我:
「回家,什麼事也不用做。」
「不好意思,你剛剛說什麼?」
「回家,什麼事都別做。坐下來看電視,在沙發上耗一整天。你的世界即使少了你的奔波,也不會瓦解。睡個覺,隔天起來照樣什麼都不要做。」
親愛的讀者,我老實告訴你,醫生這番話讓我超級想吐。太瘋狂了!太不可思議了!這種要我耍廢的做法讓我起雞皮疙瘩。即便在家,我也不停在做事─照顧小孩、整理房子、清理櫥櫃或DIY面膜敷臉。
「你如果停止動來動去,會怎麼樣嗎?」醫生好奇問我。我搖搖頭,茫然又惶恐。腦中出現一隻在海面上載浮載沉的鯊魚,因缺乏活動力而死去的畫面。我所能想到的是:「我不知道,但情況可能會很慘。」
那種感覺,就像你被迫來到一個關鍵轉捩點,也像有人拿著一面鏡子,要你好好看清自己的真面目。或許我長久以來都不認識自己。我成天花心思幫助女性朋友活得更好,我也深信自己夠格,因為我確實已將核心信念落實於生活中。但此時此刻,我竟忽略一個女人在關心他人之前最應該做的事:先把自己照顧好!
看來,我需要大徹大悟的改變。我強迫自己好幾個小時不工作。從九點半到四點半我都待在辦公室,驚覺這世界仍舊正常運轉。我逼自己休息,坐在那裡無所事事。我焦慮不已,索性倒杯酒,繼續坐好。之後,我開始到遊民中心當志工,還報名參加嘻哈街舞班。雖然我跳得很爛,但我愛上它了,在那一個小時的上課時間,我總是笑得像剛學步的幼童一樣。我尋找喜樂,也尋找平靜。
我開始減少攝取含咖啡因的飲料,花時間陪孩子們玩耍,接受各種治療。不只如此,我開始禱告。我查閱了《聖經》裡所有關於休息的經文。我和閨蜜一起吃晚餐,和丈夫約會。我不斷提醒自己,別急,慢慢來,停止沉迷於追求勝利,為今天已達成的小小成就感謝上帝,捨棄浮誇的慶功派對,一些墨西哥玉米餅和大瓶紅酒就夠了。
我認可自己辛勤工作,也肯定公司員工所達成的目標;即使這些成就如過眼雲煙,我仍可以安然自得。我學習好好認識信仰,終於掌握了最核心的好消息,那就是我值得被愛,而且現在的我已經夠好了。
「學會休息」是持續進行的行為,如同其他伴隨終生的行為模式,我經常得費力與長年的習慣和角色不斷拉扯。解套的第一步,是坦承自己有這個問題,而我可以告訴你,我已經這麼做了。我承認自己在復原前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但透過這些過程,我也重新認識自己是上帝的孩子──光是這一點就勝過一切。
你可以試著這麼做
1.接受治療
在所有需要努力改變的事項中,這會是我列的第一點,在我的案例中尤其真實。如果沒有醫師為我追溯問題的源頭,恐怕我永遠無法了解,童年欠缺的安全感和成年後追求成就之間的關聯。如果沒有醫師,恐怕我永遠無法明白,追求成就的動力也會帶來傷害。如果我能像藝人碧昂絲(Beyoncé)那樣有錢,我巴不得為每一個像我這樣的女性朋友出錢,讓她們接受治療,因為這真的太重要了!可以請你的朋友推薦他們喜歡的醫生,或請婦科醫生為你轉介,相信我,一位了解婦女問題的醫師會知道誰是最適合的諮商師。
2. 努力爭取快樂
你有多努力工作,也要多積極安排假期,多製造能讓自己開懷大笑的機會。我鼓勵你出去走一走,打電話約朋友聚餐或小酌,享受泡泡浴,或悠哉的吃頓午餐。當你重返職場時,工作仍在,短暫抽離不但可以讓你重新充電,同時提供你夠用的能量去面對永無止盡的「待辦事項」。
3. 調整優先次序
當我詢問女性朋友人生中的優先排序為何,她們的清單不外乎:孩子、配偶、工作、信仰等等。先後次序或許不同,但主要內容都差不多。當然,女人也會把自己放在這個清單上,但你應該把自己放在第一順位!問問自己,你的睡眠足夠嗎?每天有喝足夠的水嗎?是否攝取正確的營養?如果你沒有先照顧好自己,如何能照顧好身邊的人?為了確保你不會逃避自己的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對它。
本文介紹:
《女孩洗把臉:百萬人氣網紅企業家,教妳從20個不快樂的謊言裡醒過來》。本書作者/瑞秋.霍利斯;譯者/謝慶萱、童貴珊;出版社/格子外面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