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from Flickr CC by David Locke

猜猜看:狗是愛你的陪伴,還是愛你給的食物?

文/Clive D. L. Wynne;譯/陳姿君

是什麼讓狗狗如此特別?牠不只是為了吃!

確實,在被迫選擇的情況下,大多數的狗傾向與人類在一起,而非被餵食;當然,隨時間推移,牠們在習慣有人類相伴後就會開始進食。難道牠們不該如此嗎?那並不是說人類因此變得不重要,只是牠們沒有設想到那人會突然離開。

在我為「關於狗狗為何特別」那慢慢成形的想法開始搜尋證據後沒多久,我發現巴夫洛夫的這項實驗中,為人所遺忘的層面。巴夫洛夫對於狗對人類存在產生了顯著的生理反應之研究發現,在某種程度上算是遠古科學歷史,但它們也為我所感興趣的情感反應提供了很好的範例,同時讓我希望能加以研究。所以現為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的教授,我的前學生——艾瑞卡.佛爾貝洽(Erica Feuerbacher),與我聯手設計一系列實驗,以重拾巴夫洛夫與岡特那被遺忘許久,關於人類存在對狗狗的衝擊的研究。我們想知道對於狗狗來說,牠們認為很重要的人類與自己為伴的這體驗有多重要。在某種意義上,我們針對巴夫洛夫與岡特數十年前在他們的研究中所觀察到,對人類存在的情感反應之力道加以測量。

我們決定以相較於巴夫洛夫與岡特所採用的實驗方法更為簡單的方式進行。與其測量這小生物的心率改變,我們直接評估狗的行為。具體來說,我們會給予狗在人類的陪伴與我們懷疑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食物之間選擇。在我們最早期的研究裡,我們給狗狗一個簡單的選擇:你情願用鼻子碰觸人類的手以取得一點零嘴,或者,以同樣低程度的氣力,獲取被溫柔地搓揉頸骨,然後被告知你是「好狗狗」作為獎賞?它簡單得一如聽起來那樣:當狗以鼻子輕觸艾瑞卡的右手時,她不是以左手給牠一點零食,就是以雙手撫摸牠的頸部,說牠是好狗狗。在某些實驗裡,艾瑞卡以兩分鐘長的讚美,取代兩分鐘的零嘴食用時間;在其他的實驗裡,她則給予狗狗在兩個人之中選擇,一個人給予零食,另一人搓揉狗的頸部。

我們從住在收容所裡的狗著手進行,我們估計,這些不常得見熱情訪客的受試者會對讚美與搓揉頸骨印象特別深刻。當實驗結果不如我們所預期,我們便以寵物犬來實驗,並由飼主權充實驗人員加以協助。我們認為,如果某個真正關懷受測犬的人,溫柔地對狗狗說話,撫摸牠們的衝擊可能會更加顯著。但我們只是一再得到同樣的結果:狗狗似乎更偏好零食勝過撫摸與讚美。所有我們測試的狗,不論是收容所內的狗,或在家被對牠們而言特別的人類精心嬌養的寵物犬,總是選擇零食而非人類的關注。

回想起來,我不確定我們一開始的實驗做得很正確。我想艾瑞卡與我都很享受與狗狗相伴,而且我們如此堅信不移,牠們回報了這感覺。我們因而無法理解,對於一隻已經有人類作伴的狗來說,額外的頸骨搓揉並不如美味零食來得有價值,因為好吃的零嘴可不是總能隨意獲得。

然而隨著時間過去,我們的研究愈來愈成熟,我們發現如果不拿出那麼多食物作為獎賞,且必須再多等個幾秒鐘才能得到一塊美味的「自然平衡」狗食,但卻可以立即獲得頸骨搓揉,則狗狗們的選擇偏好很快就改變了。牠們開始花愈來愈多時間與給予讚美及搓揉頸骨的人相處,而非稍慢一些才給予食物獎勵者。以此方式,顯示人類的讚美對牠們來說其實頗有價值。若讓狗狗在每隔十五秒鐘給予零食的人,以及直接搓揉頸骨和喊出話語的人,這兩者間選擇一個,狗狗會待在後者旁邊,而不是稍微慢一點才提供零嘴的人。

再三思考這個結果,我們發現在許多方面,有人類相伴的樂趣早已在這些受測犬的生活中,不論牠們是否被給予搓揉頸骨的動作,人類都在場;另一方面,這些零食是以配額形式給予:它們被裝在小袋內,在實驗中的特定時間點,才會一次給牠們一份。對於享受人類為伴的狗,與這人接近或許即已足夠,搓揉頸骨與好聽的話語可能不會對這情境增加太多刺激。實驗若要有較具意義的結果,就必須將人類因素排除(一如狗狗不會一直被供應零食),然後看看在中斷與人類的接近,以及零食的提供一段時間後,被給予接近對牠們而言重要的人類的機會,會帶來何種影響或改變。艾瑞卡與我決定找出方法來執行這樣的研究。

一旦我們找出這實驗的正確結構後,找出辦法來解決它就不是很困難。艾瑞卡招募了一些人,他們養狗,但白天必須離開狗外出工作。這樣的研究對象團體並不難找——但真的也很遺憾他們必須這麼做。然而還有一項額外的實驗規則:每位參與實驗者的家中都必須有從車庫直達屋內的結構設計。

在每個工作日的盡頭,實驗中的每隻狗都已經獨自在家好幾個小時,艾瑞卡會在這隻寂寞的小動物與主人共享的家中車庫裡設好實驗。她在進入屋內的門口地板上做兩個記號,記號皆與門等距離,同時若某人自家中由門口看向車庫時,視角亦相同。然後她把繩子綁在門把上,要求一名助理用繩子打開門,以避免狗看到助理。

在助理開門前,艾瑞卡在一個記號上面放一碗美味的狗食,讓狗主人站在另一個記號上。主人已經出外工作長達八小時,這段時間內屋子裡也不提供任何食物,所以狗同時被剝奪兩件對牠很重要的事。

現在我們的測試很理想。當助理打開門時,狗會看見狗食碗與主人,兩者皆與狗的站立處等距離,且在過去八小時內,狗都無法接近兩者;牠的選擇會是什麼,對牠而言特殊的人類還是美味的食糧?

助理打開門。

毫無例外,聽到主人開車回家進入車庫後,狗在助理打開門之際就撲上他或她身上。當狗注意到門的另一邊無人出現時,你可以看見牠的臉上瞬間出現一抹困惑的神情。但不需要太久,牠瞥見女主人或主人時,就會毫不猶豫地跑上前去,興奮地搖著尾巴,壓低身體,可能準備跳上去獻上一記親吻。總而言之,在獨處一整日後,雀躍不已地迎接牠熟悉的人。

現在,在這個測試的時間點上,這隻可憐的小狗極有可能實際上沒有注意到這碗食物。純粹從技術層面的觀點來看,這個實驗有瑕疵,因為人類在形體上遠比狗食碗大很多。但很快地,在狗繞著主人打轉後,牠注意到另一項獎勵。起初狗只是瞄它一眼,因為與迎接主人相比,食物基本上不是那麼重要。然後,狗會跑向狗食碗,並且嗅嗅它,但再次迅速地回到人類身邊;與這狗的主人相較之下,食物明顯地不是那麼有價值。

每次我們進行這項實驗時,我們給狗兩分鐘在人類與食物間做出選擇。在測試過程中,我們從未得到如初次呈現選擇給狗時,牠們對食物表現出真正興趣的結果。

當然,隨時間過去,當我們在一週內每天都重複這個測試時,狗愈來愈了解我們的行為,便開始吃更多的狗食。每一天當主人回到家裡,艾瑞卡與她的助理會在地板上做兩處記號,在一處上面擺了狗食碗,另一處則讓主人站著(將左右兩處記號交換放置,以免狗發展出選擇方向的偏好與習慣),再要求助理打開門讓狗進入並做出選擇。好幾天都進行這樣的實驗後,狗狗開始熟悉流程。牠們持續地會先迎接主人,但同時發展出新的行為模式——跑向狗食碗,在衝回去繼續歡迎主人前,牠們會盡可能地在口中塞入最大量的狗食。

雖說狗狗的行為漸漸轉變為迎接主人,並同時獲取食物,這些實驗清楚地指出,對狗狗來說,與重要的人互動和食物具有同等的激勵價值。確實,在被迫選擇的情況下,大多數的狗傾向與人類在一起,而非被餵食;當然,隨時間推移,牠們在習慣有人類相伴後就會開始進食。難道牠們不該如此嗎?那並不是說人類因此變得不重要,只是牠們沒有設想到那人會突然離開。

總括來說,狗狗的行為在這為期一週的實驗中,為牠們與人類的情感連結力量提出有力的證言,那也讓我以全新的角度看待我與自己的狗之間的關係。不論賽弗絲在漫長的工作日結束後,給我多少次熱烈的迎接,我仍然根生蒂固地懷疑,她是否真心為見到我而興奮難抑,或者她只是單純很期待即將獲得晚餐。艾瑞卡的「車庫狗實驗」適度地為這問題提供答案。賽弗絲是真心地因為見到我而開心,並不是出於其他動機而演戲(至少不完全如此)。

但是什麼原因引發賽弗絲的雀躍之情?我知道艾瑞卡的實驗,儘管簡潔、明確無比,卻只顯示出賽弗絲確實很在意,但未曾解釋她為何如此做,或更重要的,是什麼驅使她這麼做。為了直指答案所在,我們需要一個全然不同的實驗。

本文介紹:
狗狗的愛:讓動物科學家告訴你,你的狗有多愛你》。本書作者/Clive D. L. Wynne;譯者/陳姿君;出版社/四塊玉文創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狗狗想的跟你不一樣!
  2. 破解狗狗密碼:14把金鑰解開狗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