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我說自己沒有小孩,就知道接下來對方會問奇怪問題

文/凱特.考夫曼;譯/趙盛慈

我知道自己不孕時,經常躲進廁所哭。幸好,我走過來了。現在它代表我的身分。
每次我說自己沒有小孩,我就知道,接下來對方會提出奇怪的問題。

從許多指標可以看出我們的社會有支持女性生育的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項指標或許就是,以「妳有小孩嗎?」作為破冰問題的場景無處不在,社會大眾也普遍能接受。我們要如何將不生或無後這樣的現實,融入社會論述裡呢?我們不會詢問別人的宗教信仰,也不會詢問某個人有沒有性生活、性伴侶是誰。但初次見面就詢問對方有沒有生小孩,卻是標準的社交程序。現在你應該很清楚了,對很多人來說,要回答這個問題既不容易,也不是好事。

在日常生活中遇見認識的人、商販、同事,以及與親朋好友往來,詢問有沒有小孩,常是初次見面的社交話題。雖然不見得每次談話都會很順利,但冒險聊一聊選擇不生或無後的觀點,對減輕汙名化和刻板印象是有幫助的。

在被問到有沒有小孩時回答「沒有」,感覺就像室內的空氣被人給抽光了。接著通常會有一陣耐人尋味的停頓,大家都想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當媽媽的人心裡可能在想,哎呀,真好奇她為什麼不生?可是我知道不該這樣問。現在該怎麼辦呢?不是媽媽的那個可能已經準備好,等著當媽媽的出言鼓勵、批評或表示同情。沒有人知道該說些什麼。

那個耐人尋味的停頓是個絕佳的時機點,非媽媽可以將話題互動,像跳舞一樣引導到自己選擇的方向。我們免不了會被問到這個問題,而我們的優勢在於我們已經知道答案。所以,何不依照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和當時的心境來回答,用體貼的話語展現出自重自敬,並且拯救那些語塞的提問人呢?經過準備和練習,我們可以讓對話發生的舞池變得平順。

當媽媽的人也可以仔細留意對方聽到這個問題的反應,小心地用好奇心來填補這個耐人尋味的停頓。談話時尊重對方,能讓資訊交流更順利,開啟一段真誠的對話。
非媽媽們一起聊天,能藉機一同有效地探索、支持和理解彼此。我們要留意彼此擁有相異的個人境遇和反應,同時也可以找出共通點,並向不同年齡層的非媽媽學習。

問題在於,我們大都不知道,在那個耐人尋味的停頓時刻,該說些什麼或做些什麼。即便我們試著去填補停頓,也一定會在發展新技巧的過程中失言。可是,無論我們有沒有孩子,若想要更完整地結合女性在世上的各種身分和生活方式,該做的事就該去嘗試。

所以我們要怎麼對談呢?以下提供一些想法,以及建議做法和不建議的做法。首先是非媽媽能如何回應有沒有生小孩的問題。再來談一談,當媽媽們得知與她們談話的女性沒有小孩時,該如何回應。最後是非媽媽可以如何與其他非媽媽互動。

非媽媽與媽媽的對話

我們這些沒有小孩的人,可以試著融入以家庭為中心的外圍人際關係,可以只與其他不生或無後的女性族群往來,也可以將兩種關係適度融合。共融是對每個人都有好處的做法。

多年來我用盡心思回答有沒有孩子的問題,心情上有害怕也有困惑。要說實話嗎?如果說實話,我在不知道對方會怎麼反應的狀況下,就要暴露自己的真實情況。如果輕描淡寫,和我對話的媽媽可能會以為我不喜歡小孩。如果聊寵物,她可能用孩子和寵物的故事和照片來當擋箭牌。我會用直覺判斷提問者屬於哪個類型,並依照當時的心情,或別人認為我應該有什麼感受,來決定要假意周旋、三緘其口還是坦誠以待。遇到有沒有小孩的問題和給出答案之間,我會使出這個假動作來揣測對方,但那短短的瞬間總有些尷尬。

每次回話我幾乎都會說出一些自己並不喜歡的調調:

「我沒有小孩,但是我真的很喜歡小孩。」
「我們嘗試過,但是沒有成功。」
「我沒有小孩,但是我的甥姪輩很優秀。而且我很疼我的毛小孩。」

是的,這些話都是真的,可是為什麼都有防衛語氣使用的「但是」呢?

我曾經替一個詭計多端的辯護律師工作過,他很喜歡提出一些粗魯無禮的私人問題,但大家幾乎都會回答他。他告訴我:「千萬別忘了,有人問問題不見得就要有人答。」

也許妳覺得很心酸,起了戒心,或是覺得被打中弱點。也許妳沒有心情解釋自己的處境。也許妳寧願談論其他事情,只要是其他事情,什麼都好。坦白說,妳絕對有權迴避這個話題,因為那跟別人無關,是妳自己的事。

知道情況的人當然不會問妳有沒有小孩。他們會直接或私下仔細問妳狀況如何、想怎麼做,以及是否有生小孩的打算。此時妳可以選擇:完全迴避這個問題,或是與提問的人就問題互動。

我想,不管是迴避還是互動,兩種策略最好都要熟練。因為有些場合要用一種,有些要用另一種,而且經常同時派上用場。要確保被問到避無可避的問題時,隨時都有不一樣的策略可以使用。這一生當中,妳會不斷遇到被人詢問有沒有小孩。

以下有幾種閃躲問題的方法:

誘導轉向法

向妳提問的人很有可能有小孩。如果妳真的感興趣,可以問對方的小孩怎麼樣。如果沒有興趣,可以轉移到比較不那麼私密的話題。

舉幾個例子:
「沒猜錯的話,妳是媽媽吧?妳有幾個孩子?是怎樣的孩子呢?」
「我沒有小孩。我也是最近才搬來這裡。妳在這裡住多久了?這裡有沒有妳最喜歡去的地方?」
「我猜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共通點。我非常關心和環保/成人識讀/烹飪有關的事情。妳呢?」

發揮幽默並轉移話題

如果妳個性幽默而且身處適當場合,發揮幽默感能幫妳輕鬆擋開話題。

舉幾個例子:
「我還沒找到夠格當孩子的爹的人。妳是在哪裡認識另一半的?」
「我們還在努力做人。如果有好消息我會告訴妳。我們最近也在練兵乓球喔,你們會打乒乓球嗎?」
「我的兄弟姊妹早就說過,要我千萬別生小孩,我答應了。妳有兄弟姊妹嗎?」

賓州州立大學教授克里斯多福.克勞森(Christopher Clausen)[1]為《美國學人》(The American Scholar)撰寫過一篇名為〈玩具國裡的不生一族〉(Childfree in Toyland)的文章。他在文中分享了兩種迴避他人詢問是否生小孩的幽默辦法。他回答:「如果確定自己能跟你一樣,生出優秀的孩子,我會立刻生一個。」他說:「比起隨聲附和的話,大部分的人都更喜歡聽對方吹捧自己。不過糟糕,對自家父母,這招可不怎麼管用。」

我很喜歡這個方法,因為它也很適合用在當妳認識又真心喜歡某人的小孩時。朋友的孩子裡,我能想出許多我會想要關心、想知道他們近況的人。

克勞森繼續描述[2]他的太太是怎麼對付煩人的親戚。「我爸爸一直都是想講什麼就講,有一次他把我太太拉到旁邊,帶著試探的語氣突然說出:『克里斯應該要給妳一個孩子的。』她回:『那樣的話,我會立刻把孩子還給他。』我的爸媽再也沒有提過這個問題。」

趕快逃走

有時候,不管原因為何,妳就是只想盡快脫離這場談話。這不是沒禮貌,妳只是在照顧好自己。

舉幾個例子:
「不好意思我要離開一下。我想去洗手間。」
「抱歉,我發現有人在找我。」
「我需要添點飲料。需要幫妳拿點什麼嗎?」

現在不管我覺得對方有沒有小孩,通常都會主動和別人討論這個話題。我會先問她們。那樣的話,我可以自己選擇時間點,還有因為人際互動是互相的,所以她們會反過來問我有沒有小孩,讓我可以掌握下一步。我爭取到一點時間,防衛心比較不會那麼重,對於接下來的對話能有更充分的準備。

註釋

1.賓州州立大學教授克里斯多福.克勞森:Christopher Clausen, “Childfree in Toyland,” The American Scholar, vol. 71 (Winter 2002): 113, https://www.unz.com/print/AmScholar-2002q1-00111/Contents/.
2.克勞森繼續描述:Clausen, “Childfree in Toyland,” 116.

※ 本文摘自《不當媽會怎樣?無後生活的N種可能》,原篇名為〈後記 妳有小孩嗎?〉,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