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會讀書的學生,關鍵並不在於多聰明、記憶力多好
文/金炅祿;譯/陳采宜
韓國教育電視台 EBS 曾做過《○.一%的祕密》特輯,他們想找出全國高中成績排名前千分之一學生的祕密。他們集合了全國一百六十四所學校中排名前○.一%的八百名學生實施普查,為了進行比較,還請了七百名一般學生一起進行調查。
這些成績好的學生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是智力超群嗎?
調查結果打破了研究團隊的預期,兩組學生並沒有明顯的差異,智商也差不多。透過共一百一十六題的問卷調查題目分析了家庭環境等因素,還是找不到特殊事項。
於是研究團隊追加了一項調查。為了得知學業成績和記憶力的相關性,他們做了背誦測驗。研究者從兩組中隨機抽取五位學生,在七十五秒內隨機播放「鉛筆、釘子、足球」等二十五個沒有關聯性的單字。時間到後,請受試者寫下自認為記得的單字數量,然後再給他們三分鐘的時間,讓受試者將記得的單字寫在紙上。
結果,記得的單字數,兩組學生幾乎沒有差別。但是,預測自己記得的單字數量,五位一般學生全都預測失敗。其中一位學生認為自己可以答對十個單字,但實際上只記得四個。那麼,排名前○.一%的學生又是怎樣的結果呢?五位學生中只有一位預測失敗,其餘全都準確地預測到了。
這意味著什麼呢?
韓國亞洲大學心理學系的金敬一教授說:「這兩組學生的差異並不是記憶力本身,而是有沒有看出『自己可以做到什麼程度』的眼光。」
兩組學生的記憶力幾乎沒有差別。但是他們在「正確地認知自己知道的東西與不知道的東西」上卻不相同。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後設認知」。
我們來看看很會讀書的學生們另一個祕密吧!韓國電視台 KBS 也曾和首爾大學附設醫院一起針對好成績學生的祕訣製作特輯。首爾大學附設醫院的沈民燮教授說,很會讀書的人「具有優秀的執行力」。所謂執行力是指在做出某個決定或處理某件事情時,會收集各方面的資訊,並將其組織化,然後有系統地執行事情的能力。
執行力不好的人具有下列的特徵:第一,容易沒有計劃的衝動購物。第二,買東西的時候,花很多時間尋找已經分類好的物品。第三,雖然訂立了計劃,但是每次都失敗。第四,即使訂立目標也很容易放棄,或者訂立了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節目製作團隊為了確認執行力的力量,對資優學生和一般學生,進行「漢諾塔」測驗。漢諾塔是可以評斷或培養執行力的簡單小遊戲。
遊戲總共有三根柱子,其中一根插著好幾個大小不同的圓盤。只要將所有的圓盤移動到另一根柱子上,遊戲就結束了。但是,一次只能移動一個圓盤,而且大的圓盤不能放在小圓盤上方,移動的次數越少越好。(見下圖)

「漢諾塔」遊戲
資優學生依照規則玩遊戲,一下子就完成了。但是另一組學生移動的次數卻高出很多。接著,製作團隊詢問受試者如何解開測驗,一般學生回答:「開始進行後,一點想法也沒有,心情也逐漸變得急躁起來,於是就隨便亂做一通」。然而,資優生們的回答卻是:「剛開始不太知道怎麼做,後來試著思考接下來的步驟,很快就發現方法了。」也有學生說:「我先想好怎麼做才行動的。」
接下來實驗者將執行力測驗中獲得低分的學生和一般人為對象,進行為期兩周的訓練。兩周之後,他們會變得不一樣嗎?不擅長漢諾塔遊戲的學生們經過兩周的訓練之後,有很大的進步。
某位學生一開始在一百人的測驗中,排名第九十九,經過兩周的訓練,在第二次測驗中變成第一名。他甚至解開了漢諾塔遊戲中高難度的等級,他說:「最重要的事情好像是找出規則和制定計劃。」
擅長整理想法的人第一項特徵是高後設認知能力,他們能明確地區分出自己知道和不知道的事、自己做得到和做不到的事。第二項特徵是高執行力。他們在開始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會依照需求建立能夠實現的目標,然後創造專屬自己的模式來解決問題。當認知到自己的能力有所不足時,會去調查身邊的朋友或同事的能力,然後藉由他人的力量來解決問題,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很優秀。第三項特徵是可以專注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成績好的學生,最厲害的能力就是專注力高。即使坐在座位上的時間一樣,如果無法集中精神,效率就會出現明顯的差異。
※ 本文摘自《讓思緒清晰、工作有條理的大腦整理習慣》,原篇名為〈○.一%的菁英〉,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