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貪吃的傅斯年,綽號總和胖子脫不了關係
文/江仲淵
這篇要講的人物也是一個胖子,而且還是個大胖子。這位身材圓融的中年人,總是身穿一席灰黑色西裝,眼神格外地凶狠,在臺北寬廣的椰林大道橫行其間,享受學生們半敬畏、半好奇的眼光,別人向他打招呼,總是愛理不理。說話呢?不上幾句就別過頭繼續閒晃,偶爾走到一半,他的表情便會沉下來,感覺好像忘記什麼東西一樣,低著頭東翻西找,最終從口袋裡掏出一把菸斗,拿起火柴棒劃起一縷烏煙,隨後操著一口濃厚的山東話叫罵:「又是受潮菸!」
他不是路邊的樵夫,正是國立臺灣大學的第四任校長,胡適最為得意的弟子——傅斯年。
五四運動的興衰
如果說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五四運動的精神領袖是胡適、陳獨秀,五四學生運動真正的指揮官就是傅斯年。
當年,傅斯年是何等的威風凜凜,聯合北京十三所學校的學生代表,在天安門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活動,現場旗海飛揚,處處都是熱血青年的歡呼聲,走在最前面的是傅斯年,他親自擔任遊行總指揮,左膀右臂扛著兩面巨大的五色旗,嚴肅地走入會場演講。
成為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是傅斯年年輕時做過最大件的事情,一輩子的資本,足可載入史冊。
然而,事情卻走向了不同的局面,傅斯年本意是要推行「有紀律的抗議」,以和平遊行而非暴力革命的方式改造國家,但他沒想到,青年的熱血一旦被點燃,沒有予以該有的規範克制,這把火將會愈燒愈旺,最後變成一片火海,殃及所有人。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學生們入侵政府官員曹汝霖[1]的宅邸,將章宗祥[2]打得鼻青臉腫,一時間慷慨激昂,好似殺紅了眼般,把宅邸洗劫一空後,一把火燒成灰燼。
由於政治教育等影響,我們現今讀到的歷史教材,都側面給予「火燒趙家樓」正面評價,但課本說這是對的,不代表事實上就是正確,至少對某些人來說是錯誤的,傅斯年聽聞此事很後悔,嘆然說:「五四已經從有規劃的運動變成毫無秩序的暴動。」他向北京大學評議會建議把學校遷到上海避風頭,且開除掉部分思想激進的師生,但校方為了避免引起更大反彈,沒有聽取他的建議。
傅斯年最終選擇退出,最後一次學生遊行時,傅斯年一如往常地走上臺,正當臺下的學生們屏息以待,以為傅斯年會發表什麼大快人心、熱血沸騰的革命演說時,傅斯年卻痛斥了五四當日的暴力行為,並宣稱五四運動已經走向極端,他要終結這場鬧劇。臺下的學生簡直不敢相信,有幾位激進青年無法接受事實,走上前來,對著傅斯年就是一拳,把眼鏡都打飛了。傅斯年也不遑多讓,把對方踢倒,然後跳上其背一陣亂拳。
就在一片雞飛狗跳的混亂中,傅斯年草率辭去五四運動領導者的身分。他外形身圓體胖,怎麼看也不是打架的料,卻喜歡吹噓自己的能耐。有一次羅家倫忍不住問他這種體型如何打架,傅斯年答道:
「我的體積乘以速度,產生出一種偉大的動量,這種動量可以壓倒一切。」
貪吃的胖子
離開五四運動後,傅斯年似乎有意離開中國的政治漩渦,考取公費留學前往歐洲各地大學。七年之後,也就是一九二六年,蔣介石北伐勝利,中國的混亂局面終於暫時告一段落,傅斯年便興沖沖地回來了,受聘為中山大學教授,繼承恩師胡適的衣缽,成為名震一時的歷史學家。
要說名震一時,其實不算對,也不算錯,因為在中山大學期間,傅斯年的名氣不在教書,而是他的食量。
傅斯年的貪吃是出了名的,後世流傳關於肥胖的趣事也很多,我們舉三個例子:
一、合體三明治
有一次,傅斯年看見助理和另一位同事正在吃東西,於是走了過去,一隻手搶過助理的麵包,一隻手奪走另一人的滷肉,「麵包夾肉,正是好吃的三明治。」他邊吃邊說,笑著離開了。
二、晚餐獎勵
傅斯年在教育方面的獎勵機制很「特別」,偶爾心情好時,會從口袋裡掏出幾塊錢,請功課進步的學生們吃晚餐。一餐下來,他吃的花費往往比同學多上許多。
三、體育場的魷魚羹
還有一次,傅斯年從體育場回到辦公室後對助理說:「糟了,我剛才在體育場的魷魚攤子吃了一碗魷魚羹,把菸斗丟在那裡了。」助理想幫他拿回來,正準備起身走向大門,傅斯年將他擋下來,決定親自跑一趟;於是在取菸斗時,又吃了一碗魷魚羹。
如果讀者有興趣,可以上網查查看本書介紹的學者樣貌,大多身材瘦弱、體態輕盈,偶爾有幾張不令人滿意,但要論肥胖,還差得很遠。然而傅斯年就不一樣了,他就是名副其實的大胖子,在一眾學者面前總是「脫穎而出」,學生與老師們很喜歡拿他的體重開玩笑,俞大維叫他「傅胖子」,學生叫他「大胖子」,羅家倫叫他「傅大胖子」,總而言之,他的綽號總與「胖子」脫不了關係。
註釋
[1] 清末民初的中國政治家。
[2] 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 本文摘自 《民國文人檔案,重建中》,原篇名為〈臺灣史上最偉大的胖子──貪吃的臺大校長傅斯年〉,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