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登輝:「北京政府將臺灣視為『叛離的一省』,這完全昧於歷史與法律上的事實。」
文/汪浩
一九九六年三月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前夕,中國不斷文攻武嚇,即使如此李登輝仍然高票當選中華民國首任直選總統。李登輝在五月的就職演說中特別澄清自己的立場不是臺獨:「中華民國本來就是一個主權國家。海峽兩岸沒有民族與文化認同問題,有的只是制度與生活方式之爭。在這裡,我們根本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採取所謂『臺獨』的路線。」在這篇演講中,他重申「追求國家統一的歷史大業」。
相對的,中國只要一有機會,便會對外強調其「一個中國原則」,並採取強硬手腕,迫使他國對臺施壓。在中國的逼迫下,一九九八年六月三十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在上海宣布「新三不」政策,即「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不支持臺灣獨立、不支持臺灣加入具有國家主權性質的國際組織」。柯林頓向北京讓步、明白提出不利臺灣國際地位的「新三不」政策後,美國政府的智囊紛紛提出「中程協議」(interim agreements)之類的建議,對臺灣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因此李登輝於一九九八年八月在國安會下成立「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小組,研究突破中美聯手限制中華民國國際地位的方法。李登輝召集蔡英文、張榮豐、林碧炤、陳必照、許宗力等多位法政學者參與研究。一九九九年五月,該小組提議以「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為兩岸關係定位,小組報告經國安會秘書長殷宗文,轉呈李登輝。
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一日,李登輝首次公開呼籲中共務實面對「一個分治中國」的事實。一九九八年十月十四日,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間隔五年後再次會見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辜指出「一個分治的中國,既是歷史事實,更是政治現實」,批評「大陸方面不肯尊重現實也不肯放棄對臺灣使用武力;而且在國際上設法阻斷我方的活動空間。這種以假設中華民國在國際上已經不存在的做法,只有加激臺灣人民的反感,完全無助於兩岸關係的改善。」汪道涵則堅決反對辜振甫「一個分治中國」的說法,再次提出「臺灣的政治地位應該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進行討論。」
辜振甫訪問北京後,安排汪道涵於隔年十月回訪臺北。但在一九九九年四月十八日,中國人大委員長李鵬卻在泰國訪問時對國際媒體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後不久,李登輝發現江澤民打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五十週年國慶日(一九九九年十月一日)當著多位外國領袖的面宣布,汪道涵訪臺時,兩岸將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展開政治談判。李登輝為了阻止江澤民對國際社會做此片面宣告,因而於七月九日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匆忙提出兩岸關係定位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目的基本上「是為了奠定兩岸對等的基礎」。
在專訪裡,李登輝就「北京政府視臺灣為叛離的一省」提出反駁,詳細說明兩岸關係定位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中共當局不顧兩岸分權、分治的事實,持續對我們進行武力恫嚇,的確是兩岸關係無法獲得根本改善的主要原因。歷史的事實是,一九四九年中共成立以後,從未統治過中華民國所轄的臺、澎、金、馬。我國並在一九九一年修憲時增修條文第十條(現在為第十一條),將憲法的地域效力限縮在臺灣,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統治權的合法性;增修條文第一、四條明定立法院與國民大會民意機關成員僅從臺灣人民中選出;一九九二年的憲改更進一步增修條文第二條,規定總統、副總統由臺灣人民直接選舉,使所建構出來的國家機關只代表臺灣人民,國家權力統治的正當性也只來自臺灣人民的授權,與中國大陸人民完全無關。一九九一年修憲以來,已將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團體,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個中國』的內部關係。所以,您提到北京政府將臺灣視為『叛離的一省』,這完全昧於歷史與法律上的事實。」
「德國之聲」問及在「宣布臺灣獨立」與「一國兩制」之間,是否有折衷的方案?李登輝回答:「中華民國從一九一二年建立以來,一直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又在一九九一年的修憲後,兩岸關係定位在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所以並沒有再宣布臺灣獨立的必要。解決兩岸問題不能僅從統一或獨立的觀點來探討,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在於制度的不同。從制度上的統合,逐步推演到政治上的統合,才是最自然、也是最符合中國人福祉的選擇。現在,中華民國可說是華人社會中首先實現民主化的國家,我們正努力在中國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因此,我們也希望中共當局能早日進行民主改革,為民主統一創造更有利條件,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針對「一國兩制」,李登輝指出:「大陸對港澳所承諾的『一國兩制』模式,對臺灣並無絲毫的吸引力。主要原因是『一國兩制』互相矛盾,違反民主的基本原則,又否定中華民國的存在。大陸雖想將『一國兩制』的港澳模式套用於我方,但臺灣不是港澳,港澳原為殖民地,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兩者有根本的不同。」總統府在發表該訪問時還特別強調:「這是一個法律事實的陳述,我國的大陸政策並沒有改變。」當時的副總統連戰也表示:「我們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論』的主張是基於維護國家尊嚴、保障人民權益的考量。也是表達臺灣兩千三百萬人民的心聲。這是攸關國家發展大是大非的課題……因此李總統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論』的明確主張,就是要突破兩岸間現存不合理的框架。」可見,連戰當時作為副總統和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也強烈支持「特殊國與國關係論」。
一九九九年八月十日,李登輝公開表示:「在卸任前提出國家定位後,以後不管是誰做總統,都會很好做事情。」他又重申「大陸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後,就是國家統一的最重要方向」。李登輝「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論」是一種具有歷史觀的主張,而蔡英文總統二○一六年雙十演說也呼籲中華人民共和國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李登輝與蔡英文的這些主張同兩蔣堅持的「中華民國主權獨立」是一脈相承的。
※ 本文摘自 《意外的國父》,原篇名為〈第五章 李登輝提出「兩國論」〉,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