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mattk1979 on VisualHunt.com / CC BY-SA

一刀劃開西方藝術傳統,安迪沃荷堪稱人物收藏家

文/曾長生

安迪.沃荷無疑是二十世紀下半葉美國文化的象徵人物。他的創作與美式的消費文化息息相關,將大眾熟悉的圖像直接截取到個人的創作之中。安迪.沃荷的創作沒有巨大的文化包袱,他將西方(歐洲)藝術的傳統一刀劃開,建立了一個屬於美國新大陸的視覺世界,並透過這些大眾熟悉的圖像(包括明星、名人的頭像、日常生活的用品,以及電影甚至是卡通圖像的引用),傳達出新世界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和數百年來影響歐洲舊大陸的宗教、階級無關,按照安迪.沃荷個人的說法,這就是「民主的平等」。

安迪.沃荷製造一種反科學、反美學、反藝術的藝術(anti-science, anti-aesthetic, anti-artistic art),他的出現深深影響了四分之一的世紀。此時期惟一與沃荷才華相當的歐洲大師是波依斯(Joseph Beuys, 1921-1986),這兩位大師的逝世見證了時代環境的改變,也伴隨著四分之一世紀實驗課題的吸納。一九六四年沃荷展出的布里洛(Brillo)和康寶湯罐頭(Campbells Soup)等箱子作品,全都是逼真得令人震驚的庸俗仿製藝術品,他運用了極簡雕塑造形的木製箱子,並在上面貼上絹印的商標符號,使之看來像真實的商品。裝置藝術的普及、錄像作品的成熟、公共藝術策略的轉變,以及持續出現了描述壓迫、種族主義和兩性問題等社會議題的適切作品,這些我們都可以在後來的幾個重要的展覽中獲得驗證。

連遇剌與逝世的消息都令人震撼

安迪.沃荷(Andy Warhol)於一九八七年過世,他的出現深深影響了四分之一的世紀。理查。亞維東(Richard Avedon, 1923-)幫他拍的肖像照臉上還留下他的子彈傷痕,他在一九六八年包伯。甘迺迪(Bobby Kenndy)被殺後沒多久,曾遭瓦勒麗。索拉娜(Valerie Solanas)槍擊謀殺未遂,美國藝評家麗莎。萊布曼(Lisa Liebmann)稱他是大難不死。另一美國藝評家彼得。希傑達(Peter Schjeldahl)回憶稱:「他真會選日子,這可說是混雜著敬畏和憤怒,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他甚至於連中彈的時間也選在歷史上正確的時刻。」

在沃荷去逝的前兩天,艾文。布濃(Irving Blum)的洛杉磯畫廊,首次展出他畫有三十二康貝湯罐(32 Campbells Soup can)的畫作,這批由布濃購藏的沃荷康貝湯罐畫作,之後永久借展於華府的國家畫廊。鑒於此,他的死亡消息對萊布曼來說,似乎等於是在預示某種大災難似的。她如此描述著:「二月二十二日星期天早上,當安迪.沃荷過世的消息傳來,我跑到窗口期望會聽到一些從外面城市傳來震撼的喧擾聲,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就是感覺到不對勁。就事件本身而言,其震憾性在於藝壇竟發生如此巨大損失。」

他去逝的消息令人震驚,不過也並不會小於他的出道。藝術家拉里。貝爾(Larry Bell)當他在一九六三年第一次看到沃荷的作品時,曾寫道:「沃荷成功地使藝術家離開了對藝術本身的接觸,他沒有像秀拉(Seurat)那樣企圖從藝術找到科學的手法,而是製造一種反科學、反美學、反藝術的藝術(anti-science, anti-aesthetic, anti-artistic art),完全避開了所有我們可能想到的必要考量。他採取一種高度細膩的態度來製作藝術,並使繪畫呈現出令美學全然困擾的表現,不過,它是絕對的,它是繪畫,它的絕大部分都是藝術。在任何情況下,無論最後是如何決定的,對其他藝術家而言,無可否認的是作品本身所產生的重大改變。」

人物收藏家,堪稱社會性格分析大師

不管安迪.沃荷的藝術多麼寬廣,他所主要致力的還是創造自己。他成功地將自己轉變成無價的商品,一種強而有力的文化商標,他利用充滿矛盾的手法,自發性地建立起一種形象,既詭辯又天真,他似乎想要拉平所有的價值分類。對許多人來說,他可以說是集合了所有的矛盾於一身,就連他那頭戴白色假髮的蒼白無力身形,似乎都像是要逐漸枯萎而變成一具木彫像,予人一種難以忘懷的印象。

沃荷是物品收藏家,也是人物收藏家。他為所收藏的人物建立生涯檔案,並觀察他們自我毀滅的過程,從他所拍攝的影片中人物,他冷靜地注意他們生涯的變化,如自殺、濫用藥物、嚴重的心理困擾等隨之而來的徵象,當然他並不會直接去傷害任何人。我們寧可稱他是沉醉於探究那些有自毀傾向的奇特知名人物,顯然他也不可能去阻止這類人物的自毀行徑。他曾被人稱為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性格分析大師,他的作品可以說挖掘出了資本主義漫無節制的潛識問題。

安迪沃荷,〈瑪麗蓮夢露〉,1971,版畫,21×21cm

然而,安迪.沃荷卻總是向人們提出忠言,請他們在觀看他的作品時,只要注意他藝術與生活的外觀即可,千萬別去探究其深層的內容,而他自己則經常以一種極不在乎的冷漠無情表演方式,去主動推銷他的外層表面。不過他這種真切的浮面工作,讓他很難察覺到他作品的真實狀態,而使得觀者較少會有去嘗試瞭解或是擁抱他作品的意願。其實一件作品讓觀者能重新反思到他自己時,那已不再是作品的表面問題,而應是屬於社會評價的範疇了,為了不使這種評價問題遭到扭曲誤解,安迪.沃荷非常謹慎地建構他自己。他所創造出來的人物均是由他躲藏在幕後製作的,他如此做是不是因為他擔心到,當觀者發現了幕後的真實情況時會感到失望?抑或是另有其他因素激發他終身投入創作表演而樂此不疲?

早年即懂得促銷自己成為一枝獨秀

安迪.沃荷一九二八年生於匹茲堡,父母是來自捷克的移民,他幼年身體多病,鄰居多為工人階層,他是他家族中惟一進過大學受教育的人。一九四九年他畢業於卡芮基技術學院設計系,不久即遷往紐約市想在商業圖案上一試身手,他以此專長所獲稿酬足夠他維持生活。數年後他成功地打入此商業領域,成為紐約時尚插圖權威人物之一,還贏得了不少工業設計的獎項。

沃荷的簽名式樣,天真無辜的面貌,正如他的沾水筆線條一樣為大家所熟知,他那相當討廣告公司藝術主任喜歡的技法,表面上似乎很率性而具訊息,實際上確是經過他精巧設計出來的,這是他第一個名牌商標,雖然看起來輕而易舉地獲致,但卻是他全然努力的結果。這是他第一次運用「欺瞞」的手法,也是他第一次採用「挪用」的手段,雖然他有一些手法是源自賓尚(Ben Shahn),但卻很快地將之轉變成為自已的風格。不過賓尚應用這種既嘲諷又樸素的風格,主要是為致力創造出一類真正大眾化的藝術,以傳達受壓制群眾的想法;然而經過沃荷之手,卻變成了促銷鞋類商品的手段。

沃荷曾於一九五七年出版了一系列標題為「黃金書」的小冊子,所探討的是有關「男孩.女孩.水果」,以及「花與鞋」之類的主題。該小冊的封面是詹姆士迪恩(James Dean)具挑釁姿態的素描畫像,小冊中都是一些從背後角度攝影的裸體少年,美少年的牙齒間還含著一朵玫瑰花,這些圖像實具有「水果與花」的雙關含意,顯然是針對那些處在被壓抑時代的年輕觀者而言。這可說是一種具先見的廣告形式,在那樣早期的年代,沃荷似乎就已懂得以他的性別觀點來促銷自己,使自己在群眾間一枝獨秀。

沃荷從不隱瞞自已的同性戀趨向

早在一九五六年,沃荷的〈名人的鞋〉素描作品,在紐約現代美術館展示,即大獲好評,其中有六幅還被刊登在〈生活〉雜誌上。此系列作品主要是企圖經由名人所穿過的鞋,來抓住他們的個人特質,這些名人中包括凱提.史密斯(Kate Smith)、艾維斯.普里斯萊(Elvis Presley)與克麗斯汀.喬金生(Christine Jorgenson),他們都是當時深受兩性觀眾歡迎的知名人物。這批作品為沃荷樹立起獨特的表現形式,也讓人開始將他的作品與名人聯想在一起,他可以說是利用別人的名氣來培養自己的知名度。

在一九五〇年代後期,沃荷從他商業作品上的收入,每年即超過六萬美元,他開始收藏古董並添置房地產。雖然他在商業上頗具成就,但他內心想要追求的仍然是藝術的理想,因而決定全心致力大膽的自我創作活動,他中斷了與不少商業藝術圈朋友之間的來往,而培養了一批搞純藝術的新朋友。在這些同道中尚無明顯的同性戀者,不過沃荷也從不隱瞞自已的同性戀趨向,其實在他一九八〇年所寫的「普普主義」(popism)書中即透露過,他與賈斯帕。瓊斯(Jasper Johns)及羅伯。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之間的緊張關係,因為他們認為他「太俏麗」而無法認同他。

上一代的美國藝術家是絕對的異性戀者,他們經常還是頗具侵略性的大男人主義者,然而到了安迪.沃荷這一代的藝術圈,已有所改變,隱隱約約地顯示了同性戀的趨向。至於現代的男同性戀與女同性戀爭取權利運動的流行,則是十年之後的事了,當時紐約同性戀圈圈的活動,僅止於標語階段。然而在沃荷的四周,卻已圍滿了男扮女裝的皇后,他曾拍攝過如「妓女」及「十三名最漂亮的男孩」之類的影片,他還在記者招待會上稱自已是「沃荷小姐」(Miss Warhol)。

革新了藝術單一原創性的傳統意義

一九六〇年沃荷開始製作了一系列根據廣告而來的圖像,其中包括真空吸塵器、可口可樂以及百事可樂等大眾所熟悉的消費圖像。他運用了漫畫與廣告圖像的現成特質,以及該圖像在大眾市場上所具有的吸引力,對這些傑出的商品進行具幽默感又富創意的闡釋,因而聲名大噪。他初期的意象,大部分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名牌圖像為藍本,這些流行於大眾市場上的消費商品,具有決定性的全國民意基礎,讓人意識到,吃康貝(Campbell)牌的湯或是飲百事可樂,即是過美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於連沃荷一九六〇年所繪〈超人〉中,美國超人英雄吹滅火災的畫面,也被人引申為具有撲滅共產主義野火的象徵含意。

安迪沃荷,〈康寶湯罐頭〉,1968,絹印/紙板,88×58cm

沃荷一九六二年所畫的〈康貝牌湯罐頭〉,可能是他最知名的圖像,該作品的意圖正是他所說的「什麼也沒畫」,他選擇這樣平凡的圖像做題材,目的就是要向藝術世界挑釁,他不滿意當時的藝術世界仍然以天才自居,而老是畫一些與大眾文化無關又令人難以理解的東西。至於他的畫作則具有代表美國文化的中性圖像,就以他所繪罐頭之類的商品為例,其設計可以稱得上既美麗又可無限制地重複生產。這裡不只涉及到藝術家親手描繪的原創性,也關係到藝術作品的獨立真實性問題,像他一九六二年所作的〈一元美鈔〉,還更進一步牽涉到價值的問題。

就藝術而言,真實性的傳統意義是經尤其單一性而獲致確認,一幅真實的圖畫總是只有一件,而金錢卻在複數的狀態下存在,其價值的成立,就在於它具有交換性。沃荷在他的絲綢畫布上,製造了許多不同的鈔票圖像,藉此來表達有關他仿造藝術的觀念性問題,他是在一面畫布上將一元鈔票複印了一百九十二次,而每一次的複印,鈔票圖案的明暗程度均不相同。

※ 本文摘自《美感典藏:近代藝術大師的致命吸引力》,原篇名為〈人物收藏家——普普大師安迪.沃荷的美學觀〉,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