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你不需要保有自我——但必須做到表裡如一。

文/戴西.魏德蔓;譯/譚家瑜

剛進哈佛商學院教書的時候,我們這批初出茅廬的資淺老師,常會偷偷觀察經驗老到的教授都在做些什麼。我們仔細觀察每人的上課方式,還拿兩個問題來為他們打分數。

第一,他是否會向同學提出明確的問題,並要求學生簡潔作答?或者問:他給的問題是否模糊不清,只能讓學生神遊太虛,放牛吃草?

第二,他對學生有多麼推心置腹?有些教授給學生上了一整學期課,卻從不表露自己的心聲;有些教授就很樂意坦然面對學生,讓大家了解他們的個性、癖好和幽默感。

當時還在建立個人教學風格的我算得上第二種人,雖然我很願意多多坦露自我,做個廣得人緣的好老師,但又不想在半個學生都不認識的教室裡傾吐自己的人生經歷。我希望求取某種平衡,將公私之間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

獲得終身教職以前,我曾在一次午餐時間湊巧跟已故教授艾索斯(Anthony Athos)比鄰而坐,那時他名滿全校,位高權重。聽說他拿到博士學位才兩年,便因為教學精采登上《時代》雜誌封面故事〈萬人師表〉。我們聊著聊著,就談到教師所要面對的種種挑戰。教書這一行並不好混,於是我告訴他:除了課要教得好,還得保有自我。

「不。」他說:「你不需要保有自我——但必須做到表裡如一。

先設好私人領域的界線

培養「表裡如一」的個人風采,能幫助你抵擋此生注定躲不過的明槍與暗箭,使你在內心受到最小傷害的情況下還能繼續存活。在職場求生存很辛苦,往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父親在商場打滾了四十五年,他就說過:商場如戰場,缺少人情味。

從事各行各業的人都會遭到種種小暗算,如果你野心很大,挨槍中彈更是家常便飯,不愉快的事也一再發生,尤其在遇到難關時,有些情況會惡化,有些公司會倒閉,不留情面裁員一萬人。

如果你把自我赤裸裸地帶進職場,等於是讓自己曝光,很容易成為別人攻擊的靶子。分開公私生活,才能保護自己的內在空間,處於這塊不被外力左右工作情緒的園地之中繼續保有自我。

換個角度看,活在辦公室外的那個你可以擔任你的後盾,供應你在職場奮鬥必備的生存力量。你在家中擁有的自主權遠大於職場,比較能做你想要的自己,也可以掌控大多數攸關個人前途的重要決定。

在家裡還有一個職場欠缺的好處:無論你多麼熱愛工作,工作都不會愛你,家人才能給你愛。因此,家庭可以說是逃離職場的幸福避難所,不但讓你獲得自主與回報,還能平衡你在職場上的情緒起伏,持續對你發揮保護防疫的功能。

分開公私生活,也能幫助你在家庭和職場過得更加游刃有餘,培養互不干擾的生活能力和工作實力。若干年前,我研究過幾位二十世紀美國企業家,例如汽車大王福特、鋼鐵鉅子卡內基、沃爾瑪百貨創辦人華頓(Sam Walton)。

觀察這些人的事業,可以看出幾個有助於他們成功立業的共通點。比方說,每個人都擅長將自己的產品價值簡單扼要地用一句清楚、好記的標語表達出來,福特如此形容自己創造的T型車:「它載你到目的地,再把你送回來。」

柯達相機發明人伊士曼(George Eastman)則如此描述自家相機:「你只管按快門,其他交給我們。」「言簡意賅」是企業家的無價之寶。

不過,這種特質對私生活卻沒什麼用處,因為家庭和企業屬於兩個世界。一句可以讓你跟潛在顧客建立穩固關係的標語,絕對無法幫助你跟別人展開心靈交流。

以溝通的深度區別公私

家人、朋友之間的親密關係既充滿微妙情感,也十分纖細敏感,維護這種關係所需要的溝通深度,絕對有別於職場的溝通。要將某個工作領域必備的技能和觀點轉移到至親好友身上,成功機率只有百萬分之一。所以,分開公私生活,各自建立適當的溝通方式,才能從中獲益。

大家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不是建議各位將自己切割成兩個極端,或鼓勵你們過虛偽的生活,也不是告誡你們在進辦公室以前,應先檢討一下自己的人格。把自己搞到那步田地,既非我所欣賞,也行不通。

原則要堅持,態度要柔軟

努力區別公私生活,不是社會新鮮人才要做的功課,而是人人終生都要持之以恆完成的作業,不管你有多少財富、成就或權力。無論是初入職場或即將退休,要把自我和工作分開,都有如執行高難度的平衡動作,但畢竟值得嘗試。關於這點,伊士曼做了很好的詮釋。有位女士曾向伊士曼透露,她很欣賞他在商場上絕不輕易退讓的行事作風,伊士曼聽後如此回答:「想在世上生存,態度就得強硬,但也應當保留一點柔軟的心。」

※本文摘自《記得你是誰(15萬冊紀念版)》立即前往試讀►►►